1、第24课 琥珀总目标要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的“脂、翘、掸、辣、番、裹、彭、湃”8个生字,掌握“蝇、森、沾、晌、渗、俯、裹、逼、淹、剩、稠”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推测”等词语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琥珀的形成、被发现过程及科学价值等有关知识。3.通过阅读课文,体会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生动的表达特色,自主积累词句。4.通过阅读,理解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的想象是否合理。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琥珀的形成、被发现过程及科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教学难点展开合
2、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脂、翘、掸、辣、番、裹、彭、湃”8个生字,掌握“蝇、森、沾、晌、渗、俯、裹、逼、淹、剩、稠”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断绝、推测”等词语的意思。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揭示课题。2.简单介绍什么是琥珀。琥珀是古代松树脂的化石,可以做装饰品。3.请大家欣赏一些老师搜集到的琥珀。出示课件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自读课文,自学生字。出示生字卡:蝇、森、沾、晌、渗、俯、裹、逼、淹、剩、稠。易错字:晌(shang)午 响(
3、xiang)亮 沾(zhan)满 稠(chou)密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展示课件(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同学。(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2检查生字。展示课件课文中有的字音容易读错,老师要指导学生读准这些字在课文中的读音。3同桌互读,互相正音。4理解词语。(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重点理解“推测”一词,可以先让学生查字典,找到正确的解释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然后和它的近义词“猜测”进行比较。拂拭:指掸掉或擦掉脏东西。热辣辣:形容天气非常热,如火烫一般。前俯
4、后仰:身体前后晃动。形容大笑或困倦得直不起腰的样子。推测:根据已知的事实猜测未知的事。三、再读课文。1. 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课件展示2. 集体交流。故事发生的时间琥珀的形成过程琥珀的发现过程琥珀的科学价值展示课件作业新设计:一、读拼音写汉字。 sn ln shng xi chu m b jn 二、给多音字组词。 翘三、判断下面句子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大风把小树刮得东倒西歪。( )2小树被大风刮得东倒西歪。( )3大风刮得小树东倒西歪。( )4小树把大风刮得东倒西歪。( )5我们阅读课外书,可以增长知识和写作水平。( )附答案;一、森林 盛夏 稠密 逼近二、 qi
5、o (翘辫子) 翘 qio (翘首 )三、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琥珀的形成、被发现过程及科学价值等有关知识。2.通过阅读课文,体会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生动的表达特色,自主积累词句。3.通过阅读,理解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的想象是否合理一、复习导入。想一想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这块琥珀是什么样的?课文按先后顺序都写了哪些内容?哪方面内容是作者想象的?哪方面内容是对琥珀的真实描绘?学生回答。教师过渡:那么作者想象的依据是什么?要形成这样的琥珀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一)默读形成过程部分思考上述两个问题。点
6、击课件,出示问题。1独立思考后同桌讨论。2集体交流。3学生交流过程中想象画面,指导朗读。4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第一、要有松树、柏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第二、炎热的夏天正晌午。因为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面。第四,松脂不断往下滴。5出示课件。松脂球琥珀。直观感受琥珀的形成。归纳变成化石的条件。(二)科学家又是怎样想象发现过程的?探究想象依据。1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师生交流。根据课后提示进行推测。2分角色朗读此部分。3小结: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了吗?讨
7、论后学生归纳: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三)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价值呢?1默读思考最后一自然段。2小组讨论后回答。用“从那块琥珀的发现,我们可以推测”说话。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回归整体。四、扩展延伸。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交流。作业新设计:一、把下面的词分成四类写下来。猴子 松鼠 卷心菜 黄莺 芹菜 菠萝 兔子 鸭梨杨梅 菠菜 喜鹊 丝瓜 哈密瓜 野猪 西瓜 狐狸麻雀 黄花菜 百灵鸟 燕子二、整理错乱的一段话,并标出序号。( )牛顿见了,觉得很奇怪,他想:“这个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呢?”( )“那一定是因为它太熟了,”他自言自
8、语地说,“可是为什么苹果只向地上落下,却不向天上飞去,也不向左边或右边抛开呢?”( )牛顿是世界上有名的大科学家。( )牛顿发现了这个问题,便专心研究。后来,终于发现了苹果向下落的秘密是因为地球有吸引力。( )一天傍晚,他坐在苹果树下,忽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落在他的身边。三、按要求改写句子。“把”字句改成“被”字句:1那个渔民的儿子把埋在沙里的琥珀挖了出来。2海水渐渐漫上来,把这片森林淹没了。缩句:3一只小苍蝇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4许多老松树在热辣辣的太阳光里,渗出厚厚的松脂。附答案:“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
9、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一、1猴子、松鼠、野猪、狐狸、兔子;宋以后,京师所
10、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2卷心菜、芹菜、菠菜、丝瓜、黄花菜;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3菠萝、鸭梨、哈密瓜、西瓜、杨梅;4黄莺、喜鹊、麻雀、百灵鸟、燕子二、3 4 1 5 2三、1埋在沙里的琥珀被那个渔民的儿子挖了出来。2海水渐渐漫上来,这片森林被淹没了。3苍蝇飞舞。4松树渗出松脂。板书: 科学价值极大时间漫长地壳变化天气热松树老苍蝇、蜘蛛恰巧一起松脂不断滴落化石松脂球琥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