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爬山虎的脚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2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3背诵、抄写作者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课文写一篇介绍植物的文章。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1课前发动学生观察,采集实物,拍照,搜集有关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2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一、举行“植物资源”共享会 大自然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真是色彩斑斓,奇妙无穷啊!下面我们举行一个“植物资源”共享会,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实物、图片、照片,介绍自己了解的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
2、一起走近大作家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去了解爬山虎,欣赏爬山虎。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2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多媒体显示):a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b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又是怎样爬的?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1四人小组研究描写爬山虎脚的三、四、五自然段,要求(多媒体显示):a作者是如何具体生动地描写的?b用一定的方式把自己探索到的知识向大家汇报、展示。2学生自由学习。四、汇报交流1一组学生竞赛读写“脚”样子的句子,并交流圈出认为重要的词。 (反面、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嫩红)可让学生明白作者是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三方面来观察、
3、描写的。2学生上台板画爬山虎的脚,并口述为什么这样画。可趁机让全班跟着他画,体会比喻句的妙处。3三生依次上台(师让带上他自己画的爬山虎的图片)作“自我介绍”,师鼓励灵活表述。4同桌介绍。5四生开火车读具体写脚怎么爬的句子,并交流“爬”有关的重要动词。(爬:触巴拉贴)6多媒体动画演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7指导朗读。8点击出示中心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质疑:“一脚一脚”能不能换成“一步一步”,为什么?9从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呢?(落实人文性)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体会,例如:往上爬、蛟龙的爪子、相当牢固、休想拉下等。10小组比赛朗读。11一生扮演爬山虎的角色,演一演,说一说怎样爬。五
4、、当堂训练,巩固提高1比一比,再组词。虎()茎()痕()虑() 经() 狠()2我会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满:满足全,整个骄傲满族a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b他很满意自己的这份工作。()六、积累语言抄写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背诵三、四、五自然段。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探究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爬的,谁能以爬山虎的角色向大家介绍一下。指名“自我介绍”。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四人小组研读第二自然段,要求(多媒体显示):1研究作者是如何有条理地描写叶子的? 2标出你喜欢的词,两人小组讨论为什么喜欢? 三、汇报交流1生朗读描写静态的句子。教师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体会“
5、新鲜”“均匀”以及“那么那么”句式的好处。2指导朗读。3多媒体出示描写动态的叶子的句子。(一阵风拂过)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读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重点落实一个“漾”字。4多媒体展示“漾起波纹的叶子”的情景。5指导朗读。四、回归整体,体会写法1同学们,你想过吗,课文为什么以爬山虎的脚为题?师随机引导学生体会写爬山虎的叶子是为了衬托爬山虎的脚。2那么作者为什么写得这么好呢?3交流归纳:a整体到部分一步一步细致观察。b能抓住特点观察。c作者很有耐心地怀着喜爱之情观察,观察得非常深入。五、当堂训练,巩固提高1把词语补充完整。()的叶子()地爬()的细丝 ()地巴住()的爪子 ()地枯萎“师”
6、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
7、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2按课文内容填空。a爬山虎叶子的特点:颜色是嫩绿的,叶尖一顺儿_,铺得那么_,不留一点儿_。b本文作者先介绍了爬山虎的_,再介绍了爬山虎的_,最后介绍爬山虎_的关系。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
8、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六、积累运用,提升语言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1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抄下来。2课外练笔。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缘植物,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