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珍珠鸟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
2、,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教材分析】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
3、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这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精读文。课文是一篇描写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状物散文。课文以细腻亲切的语言描写了“我”为珍珠鸟创造了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它们由怕人到能与“我”和睦相处,说明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
4、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课文共有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写“我”把朋友送的一对珍珠鸟放进精心准备的鸟笼。 第二部分是第二至六自然段,写由于“我”给珍珠鸟创造了舒适、自由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它们的信任,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这部分是全文重点。文中对珍珠鸟和“我”行为表现的细致描写,展现出动物与人的和睦相处的有趣而感人的情景。第三部分是第七自然段,写“我”的感受。是人鸟之间
5、的真情,深深感动了作者,于是作者于笔尖流泻下了“信赖,不就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的感受。 【学情分析】对于身处农村的学生来说,平时与鸟类接触较多,有的还有驯养经历,文章内容理解完全可以由学生自主完成。但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来说,平常的接触较少,对自然界中的鸟类,对珍珠鸟的外形、习性认识甚少,不过这刚好又能激起他们对熟悉生活中新奇事物的认知欲求。【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四年级的学生散文学习的障碍主要在于含蓄的语言的理解,但四年级学生又具有好胜心强、好想象的能力。因此,敢于探索、积极思维、合作交流的互动气氛容易形成。所以,我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阅读。通过对语言的感受体会,从而获得感性的认知,学生的朗读
6、可以让学生集各种审美因素于一体,这样就能很好地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获得再创造的兴趣和喜悦。【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雏、索、腻”3个会认字和“卷、猜、拨、柜、撞、淘、扭、案、赖”9个会写字;掌握“信赖、索性、伏案、淘气”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由于“我”为珍珠鸟创造了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精心地呵护它们,逐渐得到了它们的信赖。产生喜爱小动物的情感,体会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要靠相互之间的信赖。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理解珍珠鸟是怎样在作者的照料和呵护下逐渐从害怕到亲近到信赖的。 【教学难点】体会“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表达了
7、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珍珠鸟的图片资料和一首节奏舒缓配有鸟叫的音乐。学生:预习课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情景导入;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感悟真情;总结全文;作业布置。【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导案(教师活动)学案(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微课设计指导一、情景导入。1.老师想先问问大家,你们愿意和动物交朋友吗?老师想知道你和什么动物交过朋友? 2. 探求新知: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熟悉一种鸟,它就是珍珠鸟。请大家看老师写课题(板书: 珍珠鸟)1.学生齐声回答:愿意。2.学生交流:通过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谈谈对珍珠鸟的认识与了解。让学生看老师板书,虽然简单,但不
8、是形式,它对学生书写习惯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一遍读课文,请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内容。 第二遍读课文,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珍珠鸟长什么样儿?珍珠鸟的习性。)通过学生的仔细阅读得出:怕人亲近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略读课文应突出的更充分。而且应在略读课文中体现学生运用前面已有的方法来学习,所以怎么学的方法,也应该逐步建构。 学生并不是一个知识积淀为零的容器,我们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能力水平,促其主动求知。所以学生初读课文后会有自己的理解,而且有的还会很深刻。另外,我们常常提倡学生自由读书,弘扬主体精神,但学生读
9、一遍书应有一遍的收获,不能盲目而漫无目的,教师应适当引导、点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质疑问难,探究学习。1.对文章的某个句子的理解、文章内容等等,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2.疏理学生质疑,布置学习活动: 请你探究: 动笔读书:找出文中写珍珠鸟的活动变化的句子,画上横线,读一读,说说为什么珍珠鸟的活动会有这些变化? 真情播音员:文中有许多吸引人的描写,请你找出你觉得好的地方,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再有感情的朗读一下。 小小思想家:谈谈你对“信赖,不就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这句话的理解。 作家的知心人:作者是怎样把珍珠鸟写得这么可爱的?说说看。 1.学生自己独立学习课文。2.老师提出问题,学
10、生分组进行讨论学习,得出答案,老师进行讲解。让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既要有学习的内容,内容最好是从学生中来,还要有学习的方式和学习的情感动机。因此,这里对学生的质疑疏理后,设计以上学习活动,既抓住了学习重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实在可行。 四、合作探究,感受真情。1.全班交流学习活动:请你交流自己对上述问题的学习体会,你可以只就其中的某一方面来作交流。作者说的仅仅是人和鸟之间的信赖吗?2.是啊,一只本是怕人的珍珠鸟,因为信赖,变得与人亲密、友好。老师听了大家的发言,对这句话也有了自己的理解,老师也想用自己笔像作者一样写下自己对信赖一词内涵的赞美和认识。你们想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动笔吧! 3.
11、通过学习课文,现在你又了解了什么?4.现在,你们愿意和动物交朋友吗? 5.其实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留下了许多感兴趣的情境;请 你任选一个发挥你的想象力,写一个片断,要写得让人读了就喜爱这些珍珠鸟。怎么想就怎么写? 1. 学生就“信赖”这个话题展开激烈讨论,各抒己见。2.学生齐读:信赖是一座桥,让我们彼此心灵相通,真情相融;信赖是一盏明灯,照亮你勇敢前行;信赖是一缕缕阳光,让生活五彩缤纷,让自然生机勃勃,和谐共存。3.学生写出: 舒适、安全的巢。 可爱鸟雏儿。 小鸟喝茶。 幸福的“三口之家”。 “雏鸟儿的梦”。让学生在交流中合作、探讨,在交流中提升,在交流中学习表达,在交流中感悟人与动物的真情,领悟
12、信赖美。教学中两次安排这样的小练笔,一次课内完成,一次课外完成,但必须都在引起学生感情共鸣的前提下,打开学生心扉,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会有更精彩的表现。强化了读中表达、读写结合的训练。五、总结全文。是的,正像冯骥才和你们写的那样,信赖能创造美好的境界,信赖能使我们生活得幸福,信赖能使世界变成爱的海洋。此时此刻,我想起了冰心的一句话:世上一物有一物的长处,一人有一人价值,我不能偏爱,也不能偏憎,悟到万物相衬托的理,我只愿我心如水,处处相平。此时此刻,我还想说:感谢同学们的信赖,是你们的信赖让我享受了一节温馨的阅读课,是你们的信赖让我享受了你们课堂上精彩的表现。六、作业布置。请同学们课下找一找本文
13、作者、著名作家冯骥才爷爷写的其他文章,把精彩的语段摘抄下来,读给你的同学听。(珍珠鸟)也可以仿照这篇文章的表达方法写一个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故事,写后与同学交流。这两个作业大家任选一个完成。七、板书设计。珍珠鸟 幸福、温馨 美好的境界我八、教学反思。珍珠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我”为一种怕人的珍珠鸟创造了舒适、自由的环境,并且不去打扰它们,使得珍珠鸟与“我”渐渐亲近,最后成为朋友,并由此产生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个启发。课文语言优美,可读性非常强,每一段都可作为一段美文细细地品读,在描写珍珠鸟上,展示给读者的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形象,所以这篇课文不管是语言还是描写对象,都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根据本文特点,在教学时我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在课上注重引导学生紧紧抓住珍珠鸟与作者情感变化这一主线,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