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8 颐和园_人教新课标.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22745 上传时间:2025-11-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8 颐和园_人教新课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8 颐和园_人教新课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8 颐和园_人教新课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8 颐和园_人教新课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8 颐和园_人教新课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8 颐和园_人教新课标.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8 颐和园_人教新课标.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颐和园教学设计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

2、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姿态不一、葱

3、郁、掩映”等词语。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

4、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2、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理清课文线索,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欣赏长廊的美丽景色,感受课文优美的语言,能有感情地朗读这个自然段。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方法: 阅读、直观课件欣赏、想象、感悟. 教学准备: 课件、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学生课前的预习及查找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说说对颐和园的了解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游览北京

5、的颐和园。板书课题。 注意看老师板书课题。颐字的左边里面是个口,左右要写匀称,其他两字也要写得方正。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颐和园 师:不要拖音再读一次。 生:颐和园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一说你对颐和园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电子白屏展示) 2、教师讲述,欣赏美景,引出课题 北京的颐和园是一座闻名世界的皇家园林,那里“景外有景,园外有园”。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多媒体出示(颐和园相关资料链接) 师:同学们,自己通过能知道这些真不简单。 二、整体感知,检查生字词。 1、用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作者游览颐和园的路线?从文中标出来。 2、检查生字

6、词的读音。(多媒体出示) 长廊 柱子 横槛 佛香阁 排云殿 画舫 堤岸 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小组读、齐读 3、提问:作者游览了颐和园哪几个地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课件出示游览顺序) 生: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生: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 生: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生: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师:现在咱们再把这几句话连起来读一读,(播放课件) 师:能不能说的简单些? 生:长廊 万寿山昆明湖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画: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 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 师:现在,我们跟着作者游玩一番吧!请同学

7、们再把这些景点多读几遍,然后选择一个你认为最美最喜欢的景点,边读边画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并想想你为什么喜欢? 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1、长廊。(长、美) 师:从哪里体会到长廊很长?学生回答生: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课件出示长廊图片) 师:漫步长廊,除了长,这里还有什么吸引你? 生:我觉得长廊里的画很美。 师:课文里是怎样写的,你能来读读吗? 生: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师:你能告诉大家横槛上画着什么吗? 生:画着人物、花草、风景 师: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

8、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你们想不想看一看? 生:想 师:那就仔细来看吧!课件出示 师:你觉得长廊内还可能画什么? 师:你知道的可真不少啊,能读一读吗? 生读: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师:这么多的画绘在这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的长廊上,该是怎样的美景啊,谁来读一读? 生读: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师: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透过这个满字,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那里有很多花。 师:数不清的花 师:我感受到了那里的花栽得密密麻麻,一点儿缝隙也没有。 师:看不完的花 请你带着这

9、种感受来读一读吧? 生: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师:一个满字别有韵味,谁再来? 生: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师:七百多米的长廊啊,两旁都栽满了花木,可见花真的不少,所以作者说,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学生接读) 生:又开了 师:站在这一眼望不到头的长廊上,看着绿色的柱子、红漆的栏杆,头顶着五彩画卷,闻着扑鼻的花香,该是怎样的感受啊,谁能连起来读一读?配乐 生: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

10、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师: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随着风吹来的还有什么? 生:还有阵阵花香。 生:还有小草的的气息 生:还有泥土的芬芳 此时此刻就是你站在这红绿相间,一眼望不到头的长廊里,任花香一阵阵扑来,你的心情怎样? 生:高兴的 生:非常舒服 师:用课本上的一个词来说就是? 生:神清气爽 你能通过读也让我们感受到吗? 生: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

11、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师:同学们,语言文字就是这么奇妙,读着读着就可以把我们带到那种境界。 师:我们欣赏这一幅幅饱含着深厚历史文化的精美彩绘,闻着长廊两旁花木的清香,真是“人在廊中走,神在画中游”啊!让我们合作着来读一读这段文字,老师读蓝色部分,找同学读黑色部分。红色部分我们一起读。 师生合作读: 师: 好一个美不胜收的长廊。(音乐到此为止) 2、佛香阁。(宏伟华丽) 从哪里看出来?多媒体出示图片。 谁愿意来读一读?读后评价。 3、昆明湖。(静、绿) 师:昆明湖的绿和静,再加上绚丽多姿的古代建筑,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呢?老师也很喜欢这段话。(课件出示)这段话中你觉得那个字用的最好? 生:滑

12、师:如果我把这句话这样改一改可以吗?(课件出示)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划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师:说说你的原因。 师:是啊,课文里的小泡泡也是这么告诉我们的,请大家再用心地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滑字的用词精妙。 指导有感情朗读。 师:好一个俊美的昆明湖,难怪乾隆皇帝曾这样称赞它:课件 生:“何处燕山最畅情,无边风月属昆明” 4、十七孔桥。(狮子多、姿态不一) 生:我看到了十七孔桥,桥栏杆上还有许多小狮子呢。 师:同学们,看!这就是十七孔桥,古老的栏杆,整齐的桥洞,在这座汉白玉石桥上,还有544只小狮子呢。 师:你们看。它们有的? 生:在踢足球。

13、 师:有的? 生:在打哈欠。 师:有的? 生:在打篮球。 师:还有的? 生:在对着天空思考。 师:这只是我们看到的几只小狮子,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呢?谁能连起来读一读? 生: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师:多么可爱的小狮子,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师:让我们合作着来读一读。 师生合作读文字。 5、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这些桥几乎汇集了中国古典桥梁的所有形式,单看桥就这么引人入胜了,更不用说其他景色了,难怪作者会说 生: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风景,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师:说到底就是要告诉我们生: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

14、的大公园。 师:说到底还是要告诉我们生: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风景,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师: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大家看看这两个句子都在课文的什么位置? 生: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看看这两句话里都用了一个什么词? 生:美丽。 师板书美丽 师:像这样在文章的开头讲,结尾又讲的方法叫什么? 生:首尾呼应 师:你真聪明,这就叫首尾呼应。这种方法即可以突出事物特点,又可以加深印象,我们在写作时可以用上它。 五、回顾课文,能力拓展 1、通过刚才的汇报交流,每个小组回答的问题都非常好,这说明我们大家都很会读书!你能不能当小导游给大家介绍一下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呢?学生练习收集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介绍。 2、是啊!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真是说也说不完!作为中国人,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让我们跟随摄像机的镜头再去感受一下美丽的颐和园吧。(多媒体播放视频) 3、师: 品读着静静的文字,感悟着作者的写法,我们一起游览了颐和园。课下,希望同学们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抓住自己十一假期里到过的一处景点,写一篇游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