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 30 寓言两则∣语文S版.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22507 上传时间:2025-11-1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 30 寓言两则∣语文S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 30 寓言两则∣语文S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 30 寓言两则∣语文S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寓言两则(同步练习)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

2、“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z xing mo dn hu sh tin z su yun c mio f nng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3、。“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二、解释加点字的意思。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2.其人弗()能应()也。3.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来源:ZXXK三、给下面的形近字组词。祠( ) 矛( ) 弗( ) 遂( )饲( ) 茅( ) 佛( ) 隧( ) 四、解释下面词语的含义。1.自相矛盾:2.画蛇添足: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拔苗助长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

4、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注释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病劳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来源:学。科。网Z。X。X。K悯其苗( )揠之( )苗则槁矣( ) 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悯长揠谓 予趋槁非徒 3.翻译下列句子。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4.宋人为什么要拔苗?其结果如何?来源:ZXXK六、作文训练。画蛇添足这篇寓言告诉我们:“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也发生过“画蛇添

5、足”的事情,联系实际写出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300字以上。来源:学科网ZXXK参考答案:一、自相矛盾 画蛇添足 遂愿 祠庙 弗能 二、1.鬻:卖。 誉:夸耀。 曰:说。 莫:没有什么。 陷:刺穿。 2.弗:不。 应:回答。 3.固:本来。 安:怎么。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记住书中课下注释即可回答此题;或者能翻译句子,词义即可掌握。来源:三、祠庙/饲养 矛盾/茅草 弗能/仿佛 遂愿/隧道 解析:形近字辨析,考察的是学生辨别字形的能力,做此题是注意辨别字形的差异,找出差异,理解字义,再用该字组词语。四、 1.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2.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五、1、mn y go2、悯:担心、忧虑;长:生长、发育;揠:拔;谓:告诉;予:文言人称代词3、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生长了。 解析:重点词: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 助,帮助。 他的儿子快步走前往去看地里的情况,禾苗都已经枯萎了!4、 宋人想帮助禾苗快点生长,其结果是使得禾苗干枯了。解析:回答此题要理解文中的内容,抓住重点语句“闵其苗不长”“苗则槁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