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名师大讲堂201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12)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课时).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22005 上传时间:2025-11-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大讲堂201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12)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课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名师大讲堂201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12)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课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名师大讲堂201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12)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课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名师大讲堂201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12)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课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名师大讲堂201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12)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课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名师大讲堂201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12)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课时).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限时训练(十二) 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课时)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 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答:_(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答:_【答案】(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

2、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唐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1)本诗运用了哪几种手法?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答:_(2)从艺术效果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分析“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的作用。答:_【答案】(1)烘托:以猿啼、客散、暮色等烘托伤心之情。反衬:以流水无情衬人之有情,以青山重重衬行舟之孤小。对比:作者同友人

3、的贬谪之途对比,既点出同病相怜,又流露了对友人的牵挂。(2)营造了开阔的意境。流露了作者对友人路途险远的担忧和惜别之情。(意思对即可)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怀宛陵旧游唐陆龟蒙陵阳佳地昔年游,谢朓青山李白楼。惟有日斜溪上思,酒旗风影落春流。【注】“宛陵”即宣城。谢朓任宣城太守时,在陵阳山上建楼。李白在宣城时常登此“谢公楼”。(1)诗人将谢朓、青山、李白、楼几个意象组合成“谢朓青山李白楼”,这样写有何表达效果?答:_(2)前人十分欣赏这首诗的末二句,称之为“诗中画本”。诗人是怎样描绘这一幅诗意的画境的?答:_【答案】(1)诗人善于运用形象,以虚写实,此处的“山”与“楼”,文义互见,既

4、可以理解为谢朓欣赏过的青山,李白登过的楼,以谢朓著名的青山,以李白著名的楼;或者是谢朓建的楼,李白欣赏的青山含义十分丰富,谢朓、青山、李白、北楼,错综交织,融成一片,山水和人物之间,仿佛彼此都渗融着对方的血肉了,诗人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给人们联想飞翔的余地,大大扩大了诗歌的内容和意境。(2)诗人用工笔细描,用明快而细腻的线条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西斜的落日,流去的春水,晚风中飘摇的酒旗,流水中破碎的倒影,形象鲜明,堪称“画本”。诗人善于炼词铸句,如不直接写“酒旗”飘扬,而用“飘落”在春天清溪水中的“风影”来描绘,风物如画,饶有风味。诗人善于融情入景。残日西斜,酒旗飘飘,春水潺潺,诗人咏怀古迹

5、,思慕前人,感时伤世,这帧山水图所蕴含的思绪感慨,十分动人。诗人重在写意,以实见虚,在形似中传神,深入主题,突出印象。(能从一两个角度赏析说明即可。)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闽中秋思唐杜荀鹤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所作,后人评价极高,谓工于炼字。(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试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对“炼字”这一技法做出简析。答:_(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文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写内心情感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内容,从诗歌思想感情入手加以分析,写一段赏析文字。答

6、:_【答案】(1)上联当中“匀”、“弄”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丛丛”与“叶叶”二词用叠字,增添了音乐性,琅琅上口,余味无穷。(2)本诗全篇的抒情方式(手法)是乐景哀情。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然无北国秋之萧瑟。末句两个“堪”字,即构成心绪的对比。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慰解思乡之苦,作者乡思愈浓。诗歌无一句明言乡思,但曲折委婉之情,让全诗清新自然,境界全出。(说明:言之有理即可适当得分)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淮上喜会梁州故人韦应物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7、(1)诗人与故人分别十年间可写的东西很多,但诗人只写两处虚景就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感情。请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答:_(2)分析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变化。答:_【答案】(1)作者用“浮云”从空间角度写二人漂泊不定、变化无常的感伤;用“流水”从时间角度写岁月如流、年华易逝的感伤。(2)首联回忆当初的交往,表现的是欢乐之情;颔联写十年的分别,表现的是伤感之情;颈联写别后重逢已是头发稀疏鬓角斑白,写喜悦之情,更写伤感之情;尾联写留恋秋山,喜悦中流露出一种恬淡之情。6.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塞下曲其二唐王昌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8、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牵马饮水渡过了塞下大河,尽管是秋天,已是水寒刺骨寒风凛冽。B虽已日近黄昏,但因为平沙莽莽无遮掩,所以昏暗中可以望见临洮城。C诗人联想起昔日的烽火战事,仿佛感受到了当年戍边战士的豪情壮志。D黄尘迷漫是边塞古今一贯的特点,但片片野草间仍能见到零乱的白骨。(2)作者通过“秋水”、“平沙”、“黄尘”、“蓬蒿”等意象,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答:_(3)诗中“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与杜甫兵车行中的“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都写到了古战场,两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共同之处?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有何不同?答:_【答案】(1)C【解析】“仿佛感受到了当

9、年戍边战士的豪情壮志”一语不正确,“咸言”有种推测、据说之意,所以从全诗看,这首诗更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2)凄清、忧伤。(3)思想感情:都表现了诗人对于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的同情、感慨。(意思对即可)表现手法:王诗通过对塞外古战场黄尘、白骨、蓬蒿等具体现实景象的描绘,寓情于景;使用陈述的语气,含蓄自然。杜诗“君不见”三字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表现出青海古战场全景;“无人收”则直抒胸臆,宣泄出怨愤之情;使用反问的语气,表现强烈的感情色彩。(答出其中一个角度即可)7.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江城子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10、。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答:_【答案】“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8.阅读下面这首菩萨蛮,回答(1)(2)两题。菩萨蛮韦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注】合:应当。

11、垆边人:酒家女。霜雪:形容女子手腕白皙。(1)简要概括: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答:_(2)客居他乡的人总是为思乡之情所苦,这首菩萨蛮却写道:“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试分析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_【答案】(1)“春水碧于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风景)美。(或: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色)“画船听雨眠”描绘了江南人的生活(情趣)美。(或:描绘了悠然自得的情趣)“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出了江南的人美。(2)久居他乡的人都会思念家乡,作者却说,不到老的时候就不要回乡,否则会因为过早离开江南而遗憾、惆怅,从侧面表达了对江南极度的赞美和留恋之情。9.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水口

12、行舟宋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1)此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答:_(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品味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答:_【答案】(1)“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画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2)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对比(或“对照”、“呼应”)。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

13、受胜利的乐趣。或:生活中的风雨、磨难,看似来势汹汹,不可战胜,但是,只要能坦然面对,不用惧怕,会有雨过天晴的时候。(意思对即可)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诗后问题。感 遇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1)此诗写了香兰和桂花,写出了它们怎样的特点?答:_(2)这首诗运用什么表现手法,寄寓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1)此诗写香兰迎春勃发(春天里兰叶纷披茂盛),秋桂皎明雅洁(洁净),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具有无限生机(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2)此诗运用了托物抒情手法,写兰叶桂花的葳蕤皎洁、不求人知的品质,表达诗人洁身自好,坚贞清高的情怀。答案应灵活处理,示例如:此诗运用了借物抒情(托物感怀、咏物寓意、比兴)手法,写兰叶桂花葳蕤皎洁、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特性(品质、特点),表达诗人洁身自好,坚贞清高(不求人知,不慕虚荣,孤芳自赏)的情怀(情感,气节)。(情怀至少两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