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一 单 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历 史 内 容 索 引课 时 导 学知 识 梳 理重 点 研 习课 时 导 学 目 标 素 养 1.通过相关史料,分析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史实,了解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具有延续性与创新性的特点 2.通过相关史料,明确中国古代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的主要内容,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特点,培养时空观念的素养 3.客观准确地评价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增强民族自信心,培养家国情怀知 识 概 览知 识 梳 理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 奴隶制 王朝国家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
2、,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2)商朝 政治制度:实行 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国家机构:商朝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2.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 含义 周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其他地方则分封给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 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在国内又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 内容 诸侯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 诸侯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2)宗法制:按照宗法制,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3)特点 西周分
3、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 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 原始民主 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背 景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 血缘关系 的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在政治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战争的混乱局面 内 容 皇帝 制度 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 内 容 中央 官僚 机构 三公 九卿 三公:丞相 是百官之长,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官;太尉是最高武官,掌军
4、事;御史大夫 是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同时又是最高监察官 九卿:三公之下是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的卿,泛称“九卿”。九卿下设若干部门,处理具体事务 权力 运作 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 地方 制度 郡县 制 背景 秦始皇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的历史教训 内容 秦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都由 中央 直接任命 文书 传送 系统 建立 原因 在秦朝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中,文书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目的 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5、1.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1)汉朝 汉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为 三公九卿制。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设立 中朝,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至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2)隋唐三省六部制 三省及其职责 三省 中书省、门下省和 尚书省 职责 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 负责审议封驳朝廷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评价: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3)宋朝最高行政长官是 同中
6、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之职。但宋太祖唯恐宰相权力过大,设 枢密院 掌管军政,三司 掌握财政大权,分割宰相的权力。(4)元朝实行 中书省 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5)明朝 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 宰相,亲理政务,秦汉以来绵延1 000多年的宰相制度终结。废宰相后,皇帝选拔一些文官到宫廷的殿阁值守,是为“内阁”。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6)清朝雍正帝设立 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2.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1)汉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汉朝地方行政制度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郡设
7、太守为一郡最高长官,郡下设县,县设令或长。汉初地方行政制度中还包括王国和侯国。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 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这就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2)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3)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 州、县 二级制,唐朝沿用。(4)唐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 监察机构。后来,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唐中期以后,部分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 藩镇割据 势力。(5)宋朝改道为路,
8、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从而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6)元朝地方行政制度 在地方设置 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掌管一省政务,简称“行省”。后来,行省演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评价: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了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7)明朝地方行政制度 明初废行中书省,但省的格局并未改变,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 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朝廷又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8)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重 点 研 习 一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发展演变【材料】中国古代宰相辅政
9、制度先后经历了三种模式:宰相独立开府辅政制、宰相三省参议辅政制和宰相听命拟旨辅政制。宰相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的“三正”,商朝时出现了“三公”“左辅右弼”的现象。西周中后期,鉴于重要辅臣不断更换易造成政务混乱,开始设置专门的辅政机构。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辅政方式虽各不相同,但辅政大臣多为贵族集团的代表,可以自辟僚属,独立行使权力,可以说他们是在“主政”与帝王分庭抗礼。秦汉以来,宰相的出身有名门望族,有宗室,也有寒门。唐宋之后,科举入仕者居多。宰相辅政制度的沿革趋势体现了皇帝专制权力欲望的不断膨胀和驾驭百官能力的不断提升。该制度对古代政治的稳定、社会的发展甚至国家的兴衰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0、。摘编自李现曾我国古代宰相辅政制度论述等【思考探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宰相辅政制度的演变趋势。(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宰相辅政制度的积极作用。提示:(1)演变趋势:不断完善,逐步专门(职)化;辅臣构成由以贵族为主到出身多元化;辅臣权力由可与君主抗衡到完全服从于君权。(2)积极作用: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为后世提供借鉴等。核心归纳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1.皇帝通过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逐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
11、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的转变反映的是宰相权限的缩小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是专职,是皇权对相权限制、压缩的表现。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既实行分权,即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以弥补分权带来的效率低下的弊端。学以致用1.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A.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 C.重用儒家学者,
12、提高儒学地位 D.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涉及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可知B项正确;题干材料不能体现C、D两项,故排除。2.唐朝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A.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B.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 C.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 D.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三省长官都是宰相,要形成一致意见才能决策,这样不仅不能提高行政效率,反而
13、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政效率的提高,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宰相依然行使完整的决策权,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宰相一致原则,主要是对宰相权力的一种制约,而不是对皇权的制约,故C项错误,D项正确。二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材料一】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思考探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安史之乱后藩镇的变化。提示:变化:遍布全国;数量多
14、;类型多样;官员以朝廷任命为主;功能不一。【素养阐释】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安史之乱后,藩镇数量多,但是大都是朝廷任命,很少上交贡赋,功能多样。考查史料实证的素养。【材料二】【思考探究】(2)提取材料二中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变动”与“不变”的信息。提示:变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从二级制到三级制演变的过程,地方行政区划层级增多;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变化最大,同时最为频繁;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元朝新增省级地方行政单位。不变: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不变;县始终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中最稳定、最基本和最低一级的行政单位;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素
15、养阐释】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要从行政区划层级的增多、地方最高一级单位变化最大且频繁、监察区到行政区的演变、元朝省级单位的出现等方面分析说明;从各个朝代相对稳定的县级行政区划分析不变之处。考查历史解释的素养。核心归纳比较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的异同点 比较项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不 同 点 盛行 时期 西周 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 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前提 周王室势力强大 国家统一 国家统一 基础 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打破血缘关系,以地域关系为基础 打破血缘关系,以地域关系为基础 和中央政府的关系 诸侯国相对独立,权力、地位可以世袭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县令都由皇帝
16、直接任免 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 比较项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不 同 点 影响 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形成的分裂势力不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加明显 相 同 点 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巩固统治;在一定时期内都产生过积极作用;都对后世产生过重大影响 学以致用1.据载,汉朝的郡县长官不必征求朝廷同意就可以处死罪犯。宋朝死刑案件必须由州和朝廷审理核定。到明清两代,知州、
17、知府、知县的刑罚权仅剩行使鞭笞权。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A.司法机构逐渐消失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专制皇权趋于顶峰D.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说明地方司法权不断削弱,但不能等同于司法机构消失,故A项错误;地方司法权的削弱源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B项正确;清朝军机处的出现说明专制皇权趋于顶峰,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地方享有司法权,只是不同朝代权力大小不同,故D项错误。2.理藩院是清朝创设的一个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官员由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人员担任。该机构的设立()A.履践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原则B.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C.容易造成民族矛盾激化D.牵制军机处形成权力的制衡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理藩院是清朝创设的一个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官员由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人员担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藩院的设立有利于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增进民族团结,从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 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