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柳永和苏轼东坡在玉堂(官署名)日,有幕士善歌,(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曰:“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俞文豹吹剑录雨霖铃柳永柳永(987-1055)字耆卿,初号三变,因排行七,又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于宋仁宗朝,尝有鹤冲天词:“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由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且自称“白衣卿相”。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改名后,方于景佑元年中进士,历余杭令盐场大使,官至屯田员
2、外郎,故世称柳屯田。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至于南门外。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依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成就和评价成就一、表现手法上,长于铺叙,工于写景,用语平易通俗,创作了大量的慢词长调。二、在内容上,柳词大多是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的不幸遭遇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足见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评价: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人。整体把握这首词写他要离开汴京,去各地漂泊时和他的心爱之人难舍难
3、分的离愁别恨,是他的代表作之一。1.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2.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哪些是情景合说?3.这首词的另一个特点是虚实相济,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4.那一句是全词的主旨句?思考:1景语寒蝉、长亭晚骤雨歇烟波暮霭晓风残月勾勒环境渲染气氛别后去向别后情景离别前别后2情语都门帐饮执手相看清秋伤别良辰好景情事情态点旨别后生活离别时别后情景合说的别纵有千钟风情,更与何人说离别之前、离别时刻是实写,别后想象是虚写主旨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以哀景写哀情,把握情景交融的特点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离别的节令、时间、地点
4、、天气,以寒秋、昏暮、急雨烘托悲苦凄凉的气氛。哀景写哀情。景物描写的另外一个作用:对长亭晚不忍离别,唤起“留恋处”骤雨初歇必得离别,逼出“兰舟催发”寒蝉凄切无语凝噎,反衬悲痛骤雨初歇相看泪眼,反衬凄凉“都门帐饮”写情事,“无绪”直写离别的苦涩“乘船的”留恋,“驾船的”催发于矛盾中窥见情深执手相看写情态,纯用白描手法写眷恋之情,无奈之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借浩渺烟波迷蒙雾霭映衬离人暗淡的离愁,是哀景写哀情,良辰好景,千种风情: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寂的心境,连”良辰好景“都不能排遣苦痛,可见痛之深。联系上片,可加深理解情人分手时”帐饮无绪“无语凝噎”的内涵了,这事虚实相济的写法。寒蝉
5、 长亭骤雨帐饮无绪 泪眼相看 难分难舍千里烟波 楚天辽阔 惆怅伤感环境悲凉离别难上阕: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融情入景 虚实相生)夹岸杨柳 晓风残月 酒醒伤情好景虚设 风情难言 惨不成欢思念苦下阕:想象中的别后情景(以情带景 情景交融)伤离别 甚于常情愁意浓浓名句欣赏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1把杨柳、风、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惆怅晓莺残月 韦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原为西南风长逝人君还 曹植名句欣赏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2.此画面出现在特定的时刻“酒醒”之后醉不成欢惨将别 白居易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 白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李清照上阕寒蝉 长亭 骤雨 环境悲凉执手相看 无语凝噎 难分难舍千里烟波 楚天辽阔 惆怅作感(融情入景 虚实相生)下阕夹岸杨柳 晓风残月 酒醒伤情好景虚设 风情难言 惨不成欢(以情带景 情景交融)缠绵哀怨 伤感低沉离别难思念苦小结: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层层铺写,情景相生,反映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抑郁不满的心情。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