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八年级下语文期中必考文言文重点知识.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17465 上传时间:2025-11-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语文期中必考文言文重点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八年级下语文期中必考文言文重点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八年级下语文期中必考文言文重点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八年级下语文期中必考文言文重点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八年级下语文期中必考文言文重点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八年级下语文期中必考文言文重点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一、桃花源记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饮酒。二、理解性默写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表明渔

2、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三、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事出偶然,意料之外。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初极狭,才通人。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3、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7.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二、小石潭记一、文学常识1、小石潭记选自全唐文,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人,著名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山水游记,本文按游览的顺序生动地描写出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谧,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此文写于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这一时期所写山水游记统称永州八记。本文是其中的第四篇。2、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抒情、议论,是属于 散文的范畴。二、用原文回答问题、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隔篁竹,闻水声,

4、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三、重点句子翻译(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隔着竹林听见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很喜欢它。(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砍伐竹子开出道路,往下见到一个小潭,水特别清澈透明。(3)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坐在石潭上,四下里竹子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没有其他人,使人心神凄楚,

5、寒透骨节,寂静极了,幽深极了。(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倒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览的人逗乐。(5)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接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三、核舟记一、文学常识填空。(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核舟记的作者是魏学洢,明朝人,字子敬。(2)“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可以抒发情怀抱负,可以阐述某些观点。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

6、分。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1)罔不因势象形 因:顺着,就着(2)罔不因势象形 象:模拟(3)尝贻余核舟一 贻:赠(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奇:零数,余数(5)如有所语 语:说话(6)其两膝相比者 比:靠近(7)佛印绝类弥勒 类:像(8)其船背稍夷 夷:平(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曾:竟然(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挑选三、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情态。(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刻成的船,(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刻着)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4)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5)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那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6)嘻,技亦灵怪矣哉!嘻,这技艺也真神奇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