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伤仲永一个被摧毀的天才第一课时为下列生字注音。隶扳谒泯称卒lpnymnchnz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者链接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文体链接1读准节奏(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
2、皆有/可观者(5)传/一乡秀才/观之(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7)余闻之也/久(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2.积累实词(1)世隶隶耕:(2)尝尝:(3)养养父母:(4)立就就:(5)传一乡一乡秀才观之:(6)稍稍稍稍:(7)环谒环谒:(8)邑人邑人:(9)泯泯然:(10)卒卒之为众人众人:(11)且且为众人:(12)彼其其:属于。曾经。赡养。完成。全乡。渐渐。四处拜访。同县的人。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最终。众:常人。尚且。他。3.解释下面句中的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4.解释下面加粗文言字词的古今义。(1)或以钱币乞之(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扳”通“攀”,牵,引。古义:有时,
3、有人;今义:或许。古义:文采和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5.解释下面的一词多义字(1)并自自为其名:自自是指物作诗立就:(2)余闻闻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闻闻:(3)其其诗以养父母:稍稍宾客其其父:(4)并并自为其名:黄发垂髫,并并怡然自乐:(5)并自为其名名:不能名名其一处也:(6)宾客稍稍宾客宾客其父:于是宾客宾客无不变色离席:自己从听说名声他的他的连词,并且副词,全,都名词,名字动词,说出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名词,客人(7)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就:蒙乃始就就学:(8)父利其然然也:泯然然众人矣:(9)贤于于材人远也:环谒于于邑人:于于舅家见之:受于于人者不至也:(10)其诗以
4、养父母,收族为为意:卒之为为众人:(11)今夫夫不受之天:夫夫起大呼:动词,完成。动词,从事,做。代词,这样。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介词,比。到,介词。介词,在。介词,被,引出动作的对象。动词,作为。动词,成为。指示代词,那些。名词,丈夫。(12)忽啼求之之:借旁近与之之:传一乡秀才观之之:邑人奇之之:或以钱币乞之之:余闻之之也久:于舅家见之之:不能称前时之之闻:受之之天:代词,书写工具。人称代词,他,仲永。代词,仲永写的诗。代词,他,仲永。代词,仲永的诗。代词,仲永的事。代词,他,仲永。助词,的。兼词,之于。6.找出下面词类活用的字并解释(1)即书诗四句:(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3)邑人奇之
5、:(4)稍稍宾客其父:(5)父利其然也: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伤仲永一个被摧毀的天才第二课时1.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本文讲述了天资聪颖的方仲永,由于其父不使学,最终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2.课文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找出依据。v 三个阶段。(1)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五岁时就“啼哭求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等。v(2)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v(3)
6、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3、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1、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直接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根本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2、通过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v“伤”。写可伤之事,说何以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态度鲜明。本文在语言表达上,用词
7、洗练生动、精当传神,请在文中找出例句并加以赏析。1.“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2.“父利其然也”: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环谒”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4.“不使学”: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1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详写这一阶段,是为更好地突出中心,为了突出他的“神通”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矣”形成巨大反差,而这一结果是
8、他父亲的“不使学”造成的,从而更加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2本文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它有什么表达效果?先扬后抑。这种手法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显示了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了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令人警醒、惋惜、伤叹,为仲永感到哀伤、为他惋惜。3本文哪些内容叙事,哪些内容为议论?这样安排有什么效果?本文先叙事后议论,最后一段为议论,前面几段都是叙事。叙为议服务。议论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体现了作者人才观。伤仲永(叙 事)(议 论)神童(扬)详写不使学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泯然众人(抑)积累与勤奋有关的名言: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茅以升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爱因斯坦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天才不是别的,而是辛劳和勤奋。比丰勤奋和智慧是双胞胎,懒惰和愚蠢是亲兄弟。民谚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华罗庚题目:成才的关键正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反方:天资聪颖是成才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