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4考点突破第1讲句读从未老解之有技巧--断句课件.ppt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15527 上传时间:2025-11-15 格式:PPTX 页数:41 大小:23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4考点突破第1讲句读从未老解之有技巧--断句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4考点突破第1讲句读从未老解之有技巧--断句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4考点突破第1讲句读从未老解之有技巧--断句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4考点突破第1讲句读从未老解之有技巧--断句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4考点突破第1讲句读从未老解之有技巧--断句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4考点突破第1讲句读从未老解之有技巧--断句课件.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4考点突破第1讲句读从未老解之有技巧--断句课件.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4考点突破第1讲句读从未老解之有技巧--断句课件.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4考点突破第1讲句读从未老解之有技巧--断句课件.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4考点突破第1讲句读从未老解之有技巧--断句课件.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4考点突破第1讲句读从未老解之有技巧--断句课件.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4考点突破第1讲句读从未老解之有技巧--断句课件.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4考点突破第1讲句读从未老解之有技巧--断句课件.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4考点突破第1讲句读从未老解之有技巧--断句课件.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4考点突破第1讲句读从未老解之有技巧--断句课件.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4考点突破第1讲句读从未老解之有技巧--断句课件.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4考点突破第1讲句读从未老解之有技巧--断句课件.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4考点突破第1讲句读从未老解之有技巧--断句课件.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4考点突破第1讲句读从未老解之有技巧--断句课件.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4考点突破第1讲句读从未老解之有技巧--断句课件.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4考点突破第1讲句读从未老解之有技巧--断句课件.pptx_第21页
第21页 / 共4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4考点突破第1讲句读从未老解之有技巧--断句课件.pptx_第22页
第22页 / 共4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4考点突破第1讲句读从未老解之有技巧--断句课件.pptx_第23页
第23页 / 共4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4考点突破第1讲句读从未老解之有技巧--断句课件.pptx_第24页
第24页 / 共4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4考点突破第1讲句读从未老解之有技巧--断句课件.pptx_第25页
第25页 / 共4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4考点突破第1讲句读从未老解之有技巧--断句课件.pptx_第26页
第26页 / 共4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4考点突破第1讲句读从未老解之有技巧--断句课件.pptx_第27页
第27页 / 共4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4考点突破第1讲句读从未老解之有技巧--断句课件.pptx_第28页
第28页 / 共4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4考点突破第1讲句读从未老解之有技巧--断句课件.pptx_第29页
第29页 / 共4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4考点突破第1讲句读从未老解之有技巧--断句课件.pptx_第30页
第30页 / 共4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4考点突破第1讲句读从未老解之有技巧--断句课件.pptx_第31页
第31页 / 共4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4考点突破第1讲句读从未老解之有技巧--断句课件.pptx_第32页
第32页 / 共4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4考点突破第1讲句读从未老解之有技巧--断句课件.pptx_第33页
第33页 / 共4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4考点突破第1讲句读从未老解之有技巧--断句课件.pptx_第34页
第34页 / 共4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4考点突破第1讲句读从未老解之有技巧--断句课件.pptx_第35页
第35页 / 共4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4考点突破第1讲句读从未老解之有技巧--断句课件.pptx_第36页
第36页 / 共4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4考点突破第1讲句读从未老解之有技巧--断句课件.pptx_第37页
第37页 / 共4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4考点突破第1讲句读从未老解之有技巧--断句课件.pptx_第38页
第38页 / 共4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4考点突破第1讲句读从未老解之有技巧--断句课件.pptx_第39页
第39页 / 共4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4考点突破第1讲句读从未老解之有技巧--断句课件.pptx_第40页
第40页 / 共4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4考点突破第1讲句读从未老解之有技巧--断句课件.pptx_第41页
第41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三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任务四 考点突破第1讲 句读从未老,解之有技巧断句文言文断句需要综合掌握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常识,同时还要对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近几年全国卷对文言文断句的考查一直采用四选一的形式,文言文断句依然是今后考查文言文的热点。一、文言文断句的“六标志”标志一 名词和代词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作主语和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其、彼、此、之等。这些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断句;如果

2、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断句。典例1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今 入 关 财 物 无 所 取 妇 女 无 所 幸 此 其 志 不 在 小 吾 令 人 望其 气 皆 为 龙 虎 成 五 采 此 天 子 气 也(鸿门宴)断句技法句中“关”“财物”“妇女”“此”“吾”“气”“龙虎”“五采”“此”等或是名词或是代词,位于句首或句尾,作一个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其前或后应断开。小试牛刀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标志二 动词和形容词承担一个句子谓语成分的是动词、形容词(或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其他词),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

3、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断定语句的停顿点。典例2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于 是 太 子 预 求 天 下 之 利 匕 首 得 赵 人 徐 夫 人 之 匕 首 取 之百 金 使 工 以 药 淬 之(荆轲刺秦王)断句技法该句涉及的动词、形容词有:求、利、得、取、使、淬。这些词语可能作谓语(“利”很明显不作谓语,作“匕首”的定语),然后根据这些谓语来往前和往后判断语句的停顿点。“求”若作谓语,则其前名词“太子”作主语,“于是”“预”作状语,其后“匕首”(天下之利匕首)作宾语,故“匕首”后应断开;“得”作谓语,其前省略主语“太子”,其后“匕首”(徐夫人之匕首

4、)作宾语,故“匕首”后应断开;“取”作谓语,其前省略主语“太子”,其后“百金”作宾语,故“百金”后应断开。小试牛刀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标志三 对话词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问”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厘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典例3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宦 者 令 缪 贤 曰 臣 舍 人 蔺 相 如 可 使 王 问 何 以 知 之 对 曰 臣尝 有 罪 窃 计 欲 亡 走 燕 臣 舍 人 相 如 止 臣 曰 君 何

5、 以 知 燕 王(廉颇蔺相如列传)断句技法对话词“曰”在文中反复出现,并且“曰”前均有说话者,利用“曰”字可以断开三处;对话词“问”后可以断开;再结合前面所讲的据名词和代词断句,其他也可断开。小试牛刀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标志四 虚词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借助具体情景去猜测,因而显得棘手、难度大,但是运用虚词就会使断句变得容易,使语意变得一目了然。断句时,应注意以下六类虚词:(1)句首时间词:“顷之、向之、

6、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常用于句首,其前一般要断开。(2)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唯、斯、凡、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其前一般要断开。(3)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乎”等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其后一般要断开。(4)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等,其前一般要断开。(5)“以、于、为、则、而”等词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6)表疑问语气的“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只

7、要贯通上下文意,其前一般就可断开。特别提示利用虚词标志断句要注意灵活性(1)“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点断也可不点断。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3)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如果“而”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断开。如:“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4)“夫”有时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这种情况则不能点断。如“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典例4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于

8、是 余 有 叹 焉 古 人 之 观 于 天 地 山 川 草 木 虫 鱼 鸟 兽 往 往有 得 以 其 求 思 之 深 而 无 不 在 也 夫 夷 以 近 则 游 者 众 险 以远 则 至 者 少 而 世 之 奇 伟 瑰 怪 非 常 之 观 常 在 于 险 远 而 人之 所 罕 至 焉 故 非 有 志 者 不 能 至 也(游褒禅山记)断句技法本语段有句末语气词“焉”“也”各两个,一个句首语气词“夫”,五个句首关联词“于是”“以”“则”“而”“故”。本语段可根据虚词来完成断句。小试牛刀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

9、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标志五 句式特点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以及判断句、被动句、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固定句式,如“如何”“况乎”“何为”等;判断句式,如“者,也”“也”等;反问句式,如“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被动句式,如“为所”“受于”“见于”等。但是,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省略的情况,阻碍正确断句,因此必须依据语境补出省略的内容,才能作出判断。典例5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吾 师 道 也 夫 庸 知 其 年 之 先 后 生 于 吾 乎 是 故 无 贵 无 贱 无长 无 少 道 之 所 存 师 之 所 存 也(

10、师说)断句技法上面文段中“庸乎”“是故”均是固定句式,“师之所存也”是判断句,再结合其他标志可完成断句。小试牛刀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标志六 结构对称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式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典例6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吾 尝 终 日 而 思 矣 不 如 须 臾 之 所 学 也 吾 尝 跂 而 望 矣 不 如登 高 之 博 见 也 登 高 而 招 臂 非 加 长 也 而 见 者 远 顺 风 而 呼声 非 加 疾 也 而 闻 者 彰(劝学)断句技法文段中,“吾尝矣,不如也”和“而,非也,

11、而者”是两组很整齐的对称句式,并且形成正反对比的对称结构。小试牛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二、精准断句“两步”定答案文言文断句的客观题考查形式,在高考断句题中属于相对容易的一种题型。该类试题一般是从选文中截取一段文字,去掉标点,设置810处停顿。试题中的四个选项,通常断句位置两两相似,只有一二处不同。解答时,可遵循以下技巧:1解题“两步骤”第一步,找出各选项断句的不同之处,确定断句的疑点。一般设两处疑点,每处疑点提供一正一误两种断开方法,可将这些疑点在四个选项中分别标出。第二步,按照上面介

12、绍的断句标志,分析判断,解决第一处疑点,就可以首先排除两个选项,然后解决第二处疑点,排除第三个选项,最后得出正确答案。2断句“三原则”原则一 字句意思要讲通典例7史可法,明臣也,其不屈正也。(两般秋雨庵随笔史阁部书)分析:句中的“其不屈正也”令人费解,中间应点断,即“其不屈,正也”。意思是他的英勇不屈是正义的。原则二 内容要符合情理典例8太祖在江州,遣诸将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明通鉴)分析:按以上标点,“陈德华、高费聚”是两个人,与下文所说“三路兵”相矛盾,且史载无此二人,应该是“陈德、华高、费聚”三人。故此句标点应为: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原则三 要兼顾古

13、汉语词汇、语法、音韵、修辞以及古文化知识典例9夫唯禽兽无礼。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记)分析:“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令人费解,这是把两个相邻的意义不同的单音词当作双音词或词组,致使该断的地方没有断开。应断为“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作”在这里是“兴起、出现”的意思。典例10古今英才贵位,其所生往往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金埴不下带编卷三)分析:按以上标点把“非第”与“卑贱”并列连读,显然是将其理解为名词,意为“不是高贵的门第”。其实,“非第”是两个副词连用,“非第”是“非但”“不仅”的意思,与下句“而愈”相呼应,因此标点应为:出自卑贱,

14、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也。兄笃,于乡里合部曲数百人。笃卒,荆州牧刘表令峻摄其众。表卒,峻率众归先主,先主以峻为中郎将。先主自葭萌南还袭刘璋,留峻守葭萌城。张鲁遣将杨帛诱峻,求共守城,峻曰:“小人头可得,城不可得。”帛乃退去。后璋将扶禁、向存等帅万余人由阆水上,攻围峻,且一年,不能下。峻城中兵才数百人,伺其怠隙,选精锐出击,大破之,即斩存首。先主定蜀,嘉峻之功,乃分广汉为梓潼郡,以峻为梓潼太守、裨将军。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节选自三国志霍峻

15、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B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C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D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A解析:四个选项中,第一处

16、不同的地方是在“卒”前面还是后面断句。根据后文“葬成都”可以推测出“卒”的意思是死亡,句意为做官三年,四十岁去世。所以排除B项。第二处不同的地方是在“于国”前面还是后面断句。根据句子成分,可知省略主语“霍峻”,谓语是“有功”,“于国”是修饰“有功”的状语,不可以拆分,所以排除D项。第三处不同的地方是看“率”后面是否断句。根据句子成分,可知“率”是动词“率领”,后面不能缺少宾语,“率”后面不可断句,所以排除C项。(2022新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吴汉,字子颜,南阳人。韩鸿为使者,使持节,降河北,人为言:“吴子颜,奇士也,可与计事。”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

17、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上既破邯郸,诛王郎,召邓禹宿,夜语曰:“吾欲北发幽州突骑,诸将谁可使者?”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B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C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D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

18、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C解题指津:第一步:标出疑点。A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分析:此题设两处疑点,一是“造次”归上还是归下的问题,二是“上”字前后的断开问题B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C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D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

19、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第二步:判断排除。先分析第一处疑点。从“吴汉为人质厚少文”看,“质厚少文”是对吴汉的评价,可知应该在“造次”前断开,初步判定应排除A、D两项;再看“造次”,“造次”是“匆忙”“仓促”的意思,作“不能以辞语自达”的状语,两者不能分开,亦可判断不能在“造次”后断开,确定排除A、D两项。再分析第二个疑点。“上”在文言文中,常作两种解释,一是“上面”,二是“皇上”,从“再三召见”以及画线句后面的“上既破邯郸”等语容易判断,这里的“上”是皇上的意思,从句子结构的角度看,“上”是“亦以其南阳人”的主语,据此断定不能在“上”后断开,排除B项。1(2022全国乙卷)阅读

20、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B周公曰/使各居其

21、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C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D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D解析:解答本题宜用排除法。先看第一处疑点,“使各居其宅田其田”中,“居其宅”“田其田”是两件事,故应在“宅”后断开,据此排除A、B两项。再看第二处疑点,“所以者,以也”是固定句式,即“之所以,是因为”,故应在“者”后断开,据此排除C项

22、。2(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帝曰:“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B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C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D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C解析:根据选项的两处断句先易后难的差异特点可先分成两组,即A、B为一组,C、D为一组。句子后面分别介绍了“王钦若”和“陈尧叟”两个人的籍贯和主张,所以“临江人请幸金陵”“阆州人请幸成都”中间都必须断开,这样就排除了第一组A、B两项。“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入寇”指入侵,“契丹大举入寇”的时间是“九月”,所以后面的“时”为“当时”,强调当时因为敌兵大举入侵而导致“中外”震惊害怕,所以“时”后面不能断开,应该在其前面断开。这样,又排除了D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