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图反映的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农产品商品化发展情况,对图中数据变化的因素解读正确的是(B)A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展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改变解析:农村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粮食商品率和农副产品商品率的提高,故B项正确。21980年,某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位老农高兴地说:“土地又归俺所有了,俺愿种啥就种啥”对此评价不正确的是(A)A正确反映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变革状况B土地改革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这种责任制不符合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D自主经营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解
2、析:据材料“土地又归俺所有了,俺愿种啥就种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然是土地集体所有,故农村土地所有权没有变化,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B项正确,排除。这种责任制仍然是以家庭为单位,不符合现代化农业的规模化发展要求,故C项正确,排除。农民自主经营,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故D项正确,排除。3下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A)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年份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198229.2874.925.389.5817.01198823.28773.5295.58372.55623.23A.农
3、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解析:由表格可以看出,从1982年到1988年,除农业外,其他企业的数量明显增加,这说明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农业以外的其他行业,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城乡一体化无关,故B项错误;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工业结构是否合理,故D项错误。4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C)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
4、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企业的厂长(经理)要求“松绑”,再结合材料所述时间1984年,可知是指的国有企业的改革,结合所学知识,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故选C。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出现在1953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时期,排除A;1984年时B、D两项内容尚未出现,排除。51985年1月,国家物价局与国家物资局在联合发出的关于放开工业生产资料超产自销产品价格的通知中规定,允许企业按市场价格销售“计划外”产品。这说明(C)A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崩溃 B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C企业经营的自主权
5、扩大 D企业经营管理出现混乱解析:依据材料的时间“1985年”可以看出此时计划经济体制并没有完全崩溃,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是在21世纪初,B项错误;依据材料“允许企业按市场价格销售计划外产品”可以看出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在扩大,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企业经济管理的混乱,D项错误。619781991年间,中国电视媒体在经济管理模式和财务运作机制上,先后经历了从完全供给型阶段(国家财政提供全额资金补助),到供给创收型阶段(国家拨款为主、媒体创收为辅),再到创收供给型阶段(媒体创收为主、国家拨款辅助)的三次历史性跨越。这一过程表明(A)A经济管理体制的逐渐变革 B国家
6、宏观调控的基本结束C现代企业制度的正式确立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解析:从完全供给型阶段,到供给创收型阶段,再到创收供给型阶段说明国家对电视媒体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了变革,故A项正确;题干只是涉及中国电视媒体一个行业,并不能证明国家的宏观调控结束,况且到目前为止,国家的宏观调控还在发挥作用,故B项错误;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应在1992年之后,C错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项无法概括19781991年整个时间段,排除。7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期供应粮油。城镇间人口迁移和农业人口进城都要办理“粮油关系”。2001年国家
7、正式取消这一做法,其目的是(C)A消除城乡区域差别 B增加城乡居民收入C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D开启农产品商品化解析:据材料“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可得出计划经济控制“粮油关系”,因此取消“粮油关系”目的是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这与“消除城乡区域差别”无关,故A项错误;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无关,故B项错误;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是在粮油供给和消费关系方面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与“开启农产品商品化”无关,故D项错误。8据统计,1997年我国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5.8%,与此同时,全
8、国注册的工商业个体经济和私营企业众多,三资企业23.6万家,股份制试点企业68万家,注册资金17 302亿元。这一现象反映了(C)A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成效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C经济增长力量的多元化D私营、个体经济发展迅速解析:材料体现了1997年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情况,所以C正确。9下图为新中国粮食产量统计图,图中粮食产量由下降、徘徊转为大幅度上升的原因是(C)A国际环境的改善与缓和 B科学技术成果的广泛应用C生产关系的调整与改变 D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根本变革解析:本题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读图可知,“粮食产量由下降、徘徊转为大幅度上升”的转折点是1978年,联系史实可知这是因为实行了家
9、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与改变,C项符合题意。此时国际环境没有明显变化,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并未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D项错误。10阅读下面19501985年我国城镇人口的数量变化图。据此分析,影响20世纪80年代我国城镇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是(A)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B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C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D工商业公私合营的开展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由所学知识可知,D项是三大改造的内容,B、C项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深化改革时期。故选A。11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
10、“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坚持(A)A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B计划和市场相结合C市场经济的决定性作用 D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体现了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所以答案选A。12“又出新车了!”“又有车降价啦!”这是近年来人们在媒体上见得最多的一类消息。进入2019年,市场价格下降和企业新车下线就出现了多米诺骨牌效应。企业的行为是自发的,但是都与一只“看不见的手”息息相关。这只“看不见的手”说明了我国在现阶段实行的是
11、(D)A社会主义企业体制改革 B社会主义国有经济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汽车行业激烈的竞争是由市场决定的,表明我国当今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故选D。A、B、C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时间年均增长率19531957年4.5%19581962年4.3%19631965年11.1%19661970年3.9%19711975年4.0%19761980年5.1%19811985年8.1%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材料二1
12、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所有制性质经济成分1952年1956年公有经济国营经济19.1%32.2%合作社经济1.5%53.4%公私合营经济0.7%7.3%私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6.9%0个体经济71.8%7.1%材料三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时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集体工业城乡个体工业其他经济类型工业1978年77.6%22.4%1997年25.5%39.1%17.9%17.5%(1)依据材料一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10分)时间:1963196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
13、较高。原因: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时间:1981198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大幅度提高。原因:国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2)分析材料二,指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10分)原因: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意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或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或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3)材料三中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应该是什么类型工业?与1956年
14、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类型:外资或中外合资。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个体经济得到了发展;出现了私有经济)。原因:改革开放的实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表格中分析,有两个高峰,即19631965年、19811985年,依据时间确定背景,分析原因。第(2)问据表格分析可知,从1952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是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从中国正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角度分析原因和意义。第(3)问,“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应是外资或中外合资工业;经济成分的变化,据表格分析,公有制经济比重
15、下降,而个体等其他经济类型比重上升;依据时间信息从改革开放的实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等角度分析原因。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49年以来人口迁移示意图。提取两项关于新中国人口流动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要求:信息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26分)示例一信息:19491986年:人口流向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说明:1953年“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侧重于东北地区,交通建设侧重于西部地区,随着工业化的展开,人口流向这些地区。“文革”期间,“上山下乡”和“支援边疆”影响了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示例二信息:80年代以后:人口流向京津冀一带和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
16、说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在沿海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城市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迅速发展,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1992年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促进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示例三信息:人口的流动规模越来越大。说明: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对人口流动的管理严格。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逐渐挣脱计划经济束缚,市场经济日益发展,户籍管理逐渐放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使得沿海地区对劳动力和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根据图例可分为两个时期:19491986年和80年代后。首先结合地图说明迁移的主要方向,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第一个时期主要是“一五”计划时期,侧重于东北地区,而当时的交通建设主要侧重于西部地区,“文革”时期的“上山下乡”运动和大三线、小三线的建设,影响了这一时期人口的迁移;第二个时期主要是流向京津冀及沿海地区,主要是受改革开放的影响。这两个时期再根据流动的箭头粗细代表的人口流动规模大小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