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 古诗词句专项练习按情境填写古诗句 全国通用.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11465 上传时间:2025-11-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 古诗词句专项练习按情境填写古诗句 全国通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 古诗词句专项练习按情境填写古诗句 全国通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 古诗词句专项练习按情境填写古诗句 全国通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 古诗词句专项练习按情境填写古诗句 全国通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 古诗词句专项练习按情境填写古诗句 全国通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精心整理,用于小学阶段古诗词句的练习、运用】1、春雨常常是历代诗人们吟颂的对象。出自宋代诗人志南的绝句“_,_”像牛毛,像花针,伴着温和的春风,打在身上将湿未湿。此刻,我想到了唐代诗人韩愈的一句诗“_,_”,还想到了另一位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一句“_,_”这三句诗都写出了春雨悄无声息,细细密密的特点。春雨也有不高兴的时候。如代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_,_。”2、“_,_”在诗人贺知章的眼里,春风是巧夺天工的裁缝,而在我最喜欢的是杨柳风与杏花雨,宋代诗人志南的绝句“_,_”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3、“_,_”宋代诗人杨万里小池里描写刚刚开始开放的荷花,亭亭玉立,令人喜爱,而宋代诗人杨万里的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的盛开的荷花却是“_,_”。4、按要求写诗句:(1)秋“霜”_,_。(2)秋“叶”_,_。(3)秋“月”_,_。(4)秋“露”_,_。5、“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文天祥说道:“_,_”陆游临终前还告诫儿子:“_,_”王昌龄发出了“_,_”的满脸豪情,而杜甫在听到收复失地后高兴地流泪“_,_”。6、“_,_”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_,_”写出了庐山的多姿多彩。7、儿童是那样天真可爱。“_,_”写出了儿童捕蝉前的专注,“_,_”写了垂钓时怕鱼儿吓走时的担心;“_,_”写出了儿童放风筝时的天真,“_,_”写出了儿童剥莲蓬

3、时的稚态,“_,_”写出了儿童模仿大人种瓜时的讨人喜欢的样子。我还想到了描写儿童的这样一首诗“_,_。_,_。”8、根据“松竹梅风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写出至少4句相关的诗句。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梅花:“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桃花:“南园桃李花落尽,春风寂寞摇空枝。”桃花:“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杏花:“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竹子:“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9、“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不错,正如刘禹锡浪淘沙一句诗“_,_”所说的那样,美好的事物是任何禁锢也阻止不了的。10、唐朝诗人颜真卿的劝学诗“_,_。”告诉我们要不断读书,不断汲

4、取新的知识;宋朝的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律里“_,_。”告诉我们死读书是没有用的,要做到知行统一。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里“_,_”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宋代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里“_,_。”告诉我们不能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只要敢于探索,展现在你眼前的景色将别有洞天;明代诗人钱鹤滩明日歌“_,_。_,_。”告诉我们时间如流水,不会倒流,我们要珍惜时间。12、墨梅、竹石、石灰吟三首古诗的共同特点是,看起来写的是物,实际上是在写人,墨梅中的名句:_,_;竹石中的名句:_,_。石灰吟的名句:_,_。13、当我们浪费粮食时,妈妈常用“_,_。”这句诗来教导我们,你能写出另一首悯农吗?_,_。_,_

5、。(李绅)。14、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女词人,她写了一首赞颂项羽,抒发爱国情怀的诗-夏日绝句。诗句是:“_,_。_,_”。15、当我们回忆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情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中的诗句:_,_?16、当我们在外地过年时,常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_,_。”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17、离家在外的游子对着一轮明月思乡思亲,这样的诗句有: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中的“_,_”;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中的“_,_?”18、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诗人的绝笔是示儿,这首诗里的_,_。表达出诗人的爱国情怀。我还知道其他的爱国诗,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句是_,_。

6、19、我们学过的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有王昌龄的出塞,诗为:_,_。_,_;王之涣的凉州词,诗为:_,_。_,_。20、有时候,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诗句“_,_。”说明了这个问题。21、老师指导大家写作时,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_,_。”强调习作是心灵的放飞,是情感的释放,写法要不拘一格,语言要有个性。22、湖边那株丰姿绰约的柳树亭亭玉立,纤细的嫩叶泛着点点绿光,远远望去,就好像一树绿色的宝石,柳枝也不逊色,低眉顺眼,缠缠绵绵。此景象真可谓是“_,_。”23、即将告别母校,告别亲爱的

7、老师和同学,我们自然会想到送别诗,“海内存知己,_”和“劝君更尽一杯酒,_”的诗句,李白送别孟浩然时写下了“孤帆远影碧空尽,_”,表达了离别之情。他还在送别好友汪伦时,写下了“_,_”的诗句,高适在送别董大时也写了“莫愁前路无知己,_”,表达了对好友的美好祝福。此情此景,我们还想到了用诗歌来表达我们的送别之情:“_,_。”24、历代诗人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的诗作很多,如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到:“_,_”登楼远眺,视野更为开阔,你会想到王之涣在的诗句:“_,_。”坐在顺水疾驶的船中,两岸景色一晃而过,不由令人想起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_,_。”25、当我们回忆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情时,我们会很自

8、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中的诗句“_,_?”26、当我们在外地过年时,常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_,_。”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27、离家在外的游子对着一轮明月思乡思亲,这样的诗句有:静夜思中的“_,_”;泊船瓜州中的“_,_?”28、老师,你可记得我-一个令您付出无数心血与汗水的“小淘气”。您那眼角的皱纹,有一条是为我而生,您那头上的银发,有一丝为我而白。“_,_”,这诗句不是赞颂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还能赞颂谁呢?29、爷爷70大寿,亲朋好友都前来祝贺。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可爷爷却叹道:“_,_”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_,_。爷爷,你的

9、身子骨比年轻人还壮实。”爷爷笑了。30、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祝你来年:“_。”31、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_,_。”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

10、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

11、,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31、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_,_。”“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

12、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32、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_,_”。宋朝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的诗句“_,_”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33、当我们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_,

13、_。”34、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_,_。”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35、现在人们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_,_。”来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35、来到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我不禁想起“_,_”的诗句。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36、昨晚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_”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