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六年级上语文教案22古诗两首苏教版.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10231 上传时间:2025-11-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语文教案22古诗两首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六年级上语文教案22古诗两首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六年级上语文教案22古诗两首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六年级上语文教案22古诗两首苏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六年级上语文教案22古诗两首苏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六年级上语文教案22古诗两首苏教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自学生字,了解“吴音” ,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 文。2.借助插图读懂课文,描绘村居画面。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乡村生活 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3.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词的兴趣,弘扬传统文化。教学重难点: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听音乐清平乐 . 村居 :你听到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清平乐 . 村居2. 齐读课题(简介)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3正音:“剥莲蓬” ,教给学生根据多音字的意思来

2、确定读音。【设计意图】能过听音乐,一则能让学生感受词的吟唱;二来是为了检测学生倾听习惯以及预习情况, 相机指导本课的生字“剥” 。二、检查预习,复习古诗词学习方法。1. 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想和同学们交流的吗?2. 教师相机小结学习方法:结合注释、查找工具书、反复朗读、抓关键语句等【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预习,是语文科的重点培养项目,此环节,是为了教会学生学会预习。三、自主初读,感知词韵。1. 课件出示整首词,自由朗读:字字响亮,字正腔圆。2. 指名 2-3名学生读。指名评价,相机正音:翁媪 莲蓬 卧剥3. 指导朗读: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注意适当的停顿,那就更好了。这首宋词有上下两片,两

3、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4. 采用个人读、师范读、自由读等方式,指导读词的韵律、平仄。【设计意图】诗词具有韵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以及吟咏的指导,使学生能读 出词的韵味来。四、教给线索,品悟词意。1. 本首词可以用八个字概括: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作者看到什 么,听到什么。2. 生交流:作者看到: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师点拨:(1)读到“青青草” ,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2)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3) 瞧, 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优美的山村, 你能按顺序说说这乡村的美景吗? (可以由远到近, 也可以由近到远)(4)指导朗读:这么美的风景,真是

4、如诗如画呀!你能读好吗?指名读。(草真青啊! )作者听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师点拨:(1) 理解 “翁媪” “翁媪” 分别是图上的哪位老人呢?看看画面, 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关系是? (夫妻)所以,在这首词里“翁媪”的意思是?(2)理解“相媚好“(3)理解“醉里吴音”师相机讲解“吴音说说这老两口在交流什么呢?作者环顾四周看到: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师点拨:(1)古诗词的语言和我们不一样。 “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草。(2)中儿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怎么夸他们?(3)练习朗读。感悟小儿调皮可爱。师点拨:(1)无赖一般情况下“无赖”是指什么样的人呢?在课文中

5、是这个意思吗?从“无赖”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2)卧“卧”可能是什么姿势?(躺 趴)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无拘无束 自由自在 天真可爱 调皮 可爱)练习说话:看看图,想象一下小儿顽皮的样儿,可以自己说一说,还可以同桌讨论讨论。 (3)指导朗读:小儿顽皮的样儿该怎么读出来呢?小结:瞧这一家子,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农村真是自有一番乐趣呀。那就让我们走进画中,听 他们聊聊吧!3. 你觉得这是一个怎么样的村居?4. 感情读。【设计意图】采用“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线索,让学生理解词的大意,并能过抓关键字、想象 画面等方式,感受词的意境。五、提炼词眼,感悟词境。1. 作者的所思所感

6、,隐藏在词中的特殊字眼中,请你用笔圈出来。2. 预计“喜” :作者喜欢什么?3. 简介作者,深悟作者情怀,写出所想(1)浏览资料,了解写作背景。(2)以“望着眼前温馨、恬静的村居,辛弃疾心想:” 开头,写出作者的所思所感。(3)班级交流。【设计意图】通过对作者生平资料及写作背景的了解,为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怀打下基础,为突破重难 点打下基石。六、总结课堂,延伸课文。1. 现在这和谐美好的村居就像这首词中的那条小溪缓缓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流淌永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

7、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远。齐读全文。2. 出示课后作业(1)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2)收集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来读一读教学反思:清平乐村居 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 作者通过对农 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 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整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 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 描绘了农村

8、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 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 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 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 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 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在本课的教学中,大致能够实现课前的预计,现对本节课反思如下: 1. 为了培养学生重视预习,学会学习,特别在开课伊始进行预习检测与交流。主要是教 给学生预习的方法,特别是让学生从同学处学到方法。学生已有了很多的学习古诗的 经验,因此,本

9、课的教学,是基于学生能够自主利用学习方法进行充分预习的基础上, 设计的教学流程。也想试图打破古诗词教学,单纯地进行内容分析,感受情感的人文 性教学2. 课标指出, “诵读优秀诗文,要注意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 为此,本课设定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手段,设计三个层次的诵读(1)读正确; (2)读意 味(包括押韵、平仄) ; (3)读明白(感悟读) 。通过保证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经 历读通、读懂,会读的训练过程。为了让学生能够入情入境,用心感受词的意境,采 用音乐渲染、示范朗读、想象画面等方法。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

10、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3. 也想试图打破古诗词教学,单纯地进行内容分析,感受情感的人文性教学方式,本课 教学以作者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为线索, 顺学而导。 这样一来可用此线索梳理文本内容, 感受村居的意境;二来也是教给学生赏析古诗词及至其他文章的一个基本方法。 4. 本课除了让学生感受美好的村居生活之外,也尝试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怀。因此,插 入了对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的介绍,并以此为切口,进行写话练习,让学生写出作者 的所思所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