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件9古诗三首第 1 课 时单元导读观察篇章页上的图画,说说感受。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回忆古诗,导入新课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三衢道中宋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你从这个题目中读懂了什么?暮 江 吟“暮”表明此时是傍晚。“暮”字,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日”,表示夕阳西下。“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如孟郊游子吟、于谦石灰吟)。m yn“江”表示诗人在江边。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
2、“诗王”之称。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主要作品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瑟、似”是平舌音。s初读暮江吟,疏通诗意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听古诗范读。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朗读古诗,注意节奏。残阳残阳就是夕阳。这首诗中,哪些词语你不太理解呢?瑟瑟: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可怜:可爱。真珠:珍珠。残阳:夕阳。红日西沉,余晖铺洒在江面上,使江水受光处呈现出红色,未受光处呈现出青绿色。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叫人喜爱啊!那
3、露珠像珍珠一样闪烁发光,月亮如同一张弯弓挂在空中。理解诗意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读出意境,体会感情自由朗读古诗,读出节奏。残阳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江水露珠月亮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太阳的余晖为什么残缺不全?夕阳余晖因被云霞、山峰、树木等遮住了部分身影而残缺不全。不能换。“铺”字更柔和、更宏大。这时的夕阳已经接近地平线了,余晖几乎是贴着地面射过来,就像铺地毯般平铺过来,所以作者用“铺”而不用“射”或“照”,可见诗人在用字上面非常讲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铺”可以换成“射”或“照”吗?江水为什么会呈现青绿色和红色?因为夕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
4、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了。白居易不愧是大诗人,在他的眼中“残阳”铺展在水面,此时的江水颜色丰富,说明他观察得非常细致。比喻,把露珠比作“真珠”。露珠是一颗颗大水珠,早晨上学时路边的小草上就有露珠;珍珠圆圆的,具有明亮的光泽。诗人是如何描写露珠的?露珠和珍珠分别是什么样的?诗人是如何描写月亮的?比喻,把月亮比作“弓”。弯弯的月亮还像什么?如蛾眉似镰刀像小船诗人陶醉于美景中,还在留恋逝去的夕阳、美丽的江水。此时一弯新月悄悄地挂在天边,他猛抬头,看到了可爱的月亮,低头发现脚下被月光映照的露珠更加晶莹剔透。这么奇丽的景色,难怪诗人要发出这样的感叹可怜九月初三夜“初三夜”到底可爱在哪里呢?像弓一样的月亮高挂
5、在天空中,在月光的照耀下,露珠晶莹剔透,像粒粒珍珠,美丽极了。这么美丽的景色,作者是怎样看到的?又是怎样写出来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在江边进行了连续细致的观察,才看到了“残阳铺水中”“露似真珠”“月似弓”等美丽景象。作者斟字酌句,运用动词“铺”,以及两个贴切的比喻,形象地描写出了江边从傍晚到夜晚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这首写景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所写。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自求外任,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途经江边时吟成此诗。了解背景,背诵古诗想象诗中景物,填空并朗诵。一道()()铺水中,半江()()半江()。可怜九月初三夜
6、,()似()()()似()。残阳瑟瑟红露真珠月弓露珠似真珠暮江吟残阳一道、铺江水瑟瑟、红月亮似弓根据板书,练习背诵。擦去部分板书,再次练习背诵。露珠暮江吟残阳江水月亮暮吟“暮”“幕”和“墓”是形近字,不要混淆。我会写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件9古诗三首第 2 课 时总结学习方法读通古诗读懂古诗读出意境读出情感背诵积累复习巩固,导入新课题西林壁这首诗是题壁诗。题壁诗始于两汉,盛于唐宋。汉代以后,题壁者代不乏人。南北朝时期,题壁诗渐多。唐代,题壁诗骤然大增,开始形成一种风气。宋代题壁之风方兴未艾,举凡邮亭、驿墙、寺壁等处多有题咏,叫人目不暇接。题,书写,题写。“题西林壁”的意思是“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7、”。品读古诗,理解诗意,感悟哲理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yun自读古诗,相互交流,理解字词。“岭”和“峰”是后鼻音。横看:从正面看。侧:侧面。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庐山全貌。此山:这座山,指庐山。理解词语判断:哪个是“岭”?哪个是“峰”?岭是连绵起伏的。峰是高而尖的。学习古诗前两句,了解观察方法。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意: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为什么同是庐山,一会儿看到的是岭,一会儿看到的又是峰?诗人从不同的位置来看庐山,看到了庐山不同的样
8、子。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如果用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请选择下面句式中的一组,练习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_,是因为_。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_,所以_。身在庐山之中 因为_,所以_。身在庐山之中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之所以_,是因为_。因为身在庐山之中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身在庐山之中学习后两句诗,感受古诗蕴含的哲理。庐山的“真面目”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去看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请你想想办法。坐缆车到高处看;绕庐山一周看;用无人机拍摄后看;坐直升机看体会诗句蕴含的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
9、物的认识也是不同的。所以,只有跳出局部从整体观察,才能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才能全面地看待事物。朗读链接雪梅宋卢钺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xingsoxnsh自由读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读前两句,梅与雪在竞争什么?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争谁占尽了春色,争谁是春天里最美的。在这里读“xing”,表示服输。你认为雪和梅谁更胜一筹呢?难分高下,不分伯仲,各有所长。前两句诗的意思:梅和雪都认为自己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这可愁坏了文人墨客,难以评议二者的高下。学习后两句诗,领悟诗句蕴含的道理。后两句诗的意思:其实,梅在晶莹洁白上应是比雪
10、差三分的,而雪却又输给梅所带的一段清香。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诗人观察入微,通过对比,从视觉“雪比梅白”和嗅觉“梅比雪香”入手,巧妙地道出了雪、梅各自独有的特点。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冰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严寒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事物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这首诗给了你怎样的启示?提示:点击生字进入详细讲解。题侧峰庐缘降费须逊输书写指导诗名作者朝代所写景物表达的情感(揭示的道理)暮江吟白居易唐对自然美景的喜爱题西林壁苏轼宋庐山告诉我们要全面地看待事物雪梅卢钺宋梅、雪事物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残阳、
11、江水、露珠、月亮对比阅读,背诵积累我们读了暮江吟,欣赏了秋江美景;学习了题西林壁和雪梅,领略了庐山、雪、梅的魅力。诗中自有美景如画,其中也蕴含道理。总结全文,升华情感思维导图古诗三首拓展积累描写秋天景色的四字词语:秋雨绵绵秋风习习秋高气爽秋色宜人一叶知秋与梅花有关的四字词语:暗香疏影驿寄梅花傲雪凌霜雪胎梅骨梅妻鹤子词语积累描写景物的诗句:1.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3.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课内美句积累有关梅花和雪花的诗句: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二首课外美句积
12、累3.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4.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富含哲理的诗句: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美文拓展阅读乐游原【唐】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想象“夕阳无限好”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艳丽的云霞托起一轮夕阳,那夕阳温润如玉,收敛了炽热光芒,它从容淡定,优雅安详,仿佛在深情回望,它将悄然离去,在新的轮回里灿烂辉煌。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思考: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首诗告诉我们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人们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