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荷塘旧事 北师大版.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08205 上传时间:2025-11-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荷塘旧事 北师大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荷塘旧事 北师大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荷塘旧事 北师大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荷塘旧事 北师大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荷塘旧事教材分析: 本文回忆了童年时到外祖母家过暑假,在荷塘边度过的一段美好生活。文章中,作者描绘了月牙泡的美好的自然之景,同时也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教学目标: 学会“日积月累”中的六组生词:点缀、边缘、攫住、留恋、憨直、纯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背诵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尤其注意文中比喻句的使用。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进行景物描写的,并学习作者的这种描写手法。理解文章中心,体会大自然的和谐之美和人类纯朴的爱。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景物描写的学习,要明确什么是景物描写,并学以致用。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小伙伴们的性格,尤其是他

2、们就人后的笑。教学构想: 先布置预习,再在课堂上交流预习的结果,解决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抓住中心,自己体会大自然的和谐之美和人类纯朴的爱都是从哪里表现出来的。最后学习并归纳作者是怎样进行景物描写的,并把这种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小练笔中去。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情况,学生初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塘美景,并能感情朗读课文。学生学习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荷花是什么样的吗?谁来说说自己眼中的荷花什么样?它美在哪里?那么,你们见过连成一片的荷花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荷塘的文章荷塘旧事。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

3、、出示生字生词小黑板,点名汇报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共同纠正读音。记住字形。 2、开火车按自然段初读课文。 3、读后请大家结合预习课文的情况,说说课文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 三、学习新课 1、谁来说说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大体答出即可) 2、文章围绕着课文中的一句话,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你能找到这句话吗?(我怀念那荷塘,在那里我认识了大自然和谐的美和人性纯朴的美。) 3、课文是怎样表现大自然和谐的美和人性纯朴的美的?指导学生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加以理解。 (1)水流像母亲柔和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们,我们像荡漾在摇篮里。以“母亲柔和的手”来比喻水流,突出了水流轻柔、细腻的特点,以“摇篮”来比喻

4、荷塘,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它微波荡漾的特点,同时也点明了它是我们的“乐园”,是我们快乐游戏的天堂。 (2)小伙伴们在水中排成一队,手拉手铁链般将我拖到岸上。以“铁链”为比喻,生动细致地表现了当时,在“我”心中伙伴们的友情救助,倾情相帮是那么值得信赖和依靠,当时,可以说是“我”生命的保障。 这些比喻句,对写景叙事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并自己找到答案) 4、把你印象最深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请几个学生起来朗读。)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背诵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 、抄写本课生字词。难写的可多写几遍。板书设计: 大自然和谐的美 荷塘旧事 人性纯朴的美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学生继

5、续学习课文,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谈自己的感受,感情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生学习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能背诵的,把你喜欢的部分背给大家听。 3、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继续学习课文 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 1、作者为什么写了一件自己遇险的事?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中可以看出乡下小朋友的纯朴、聪明、勇敢,对小伙伴发自内心的爱。引导学生体会中心思想。) 2、为什么那么多年后,“那荷塘却同天上的月牙儿一样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可引导学生由物及人的思考难忘的不仅仅是美景,更是那些纯朴无华憨直可爱的小朋友,友情难忘,

6、令人永远铭记在心。) 3、当我“吓”得哇哇大哭的时候,为什么小伙伴们却哈哈大笑?(在救助了“我”的生命以后,小伙伴们松了一口气,及至此时,看到“我”的狼狈相才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三、拓展学习 1、请你用本课学到的写景方法,练写一处家乡的美景。 2、交流各自写的内容,同学互相评定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哪些地方有待改进,为什么?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

7、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作业设计: 抄写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 小练笔:写出一段你与同学之间的纯真友谊。“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

8、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板书设计: 荷塘旧事 人性纯朴的美 纯朴无华 憨直可爱课后反思: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