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 墨竹如人【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默读课文,讲讲课文所写的郑板桥的故事。2.体会郑板桥所画的竹与他品性人格之间的联系。3.试着欣赏郑板桥的默竹图。【教学重点】从郑板桥的故事中感受其品性人格。【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文题“默竹如人”。【教具学具】PPT课件,郑板桥的墨竹图画作。【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交流。【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深受文人墨客的推崇,有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纵观历代文坛,诗书画三绝的名家,层出不穷。今天,就让我们一道去认识一位爱画竹的画家郑板桥。二、介绍郑板桥郑燮
2、(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三、自主学习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绰”读“chu”,不要读成“zhu”;“诣”读“y”,不要读成“zh”着重理解下列词语;绰约、风姿、峥嵘、囤积、离乡背井、赈济、溢于言表、造诣2交流材料:扬州八怪:“扬州八怪”包括郑燮、罗聘、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鲩、汪士慎八位画家。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他们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扬
3、州八怪”生前即声名远播。李鲩、李方膺等先后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先试画,后授职。乾隆八年,弘历见到郑燮所作樱笋图,即印了“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乾隆十三年,弘历东巡时,封联燮为“书画史”。“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越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成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悲奇妙,成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四、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第一段(第1自然段)郑板桥爱竹,赞扬画家人格。第二段(第25自然段)郑板桥不媚权贵,关爱百姓。第三段(第6自
4、然段)高度评价墨竹,赞扬画家精神。五、赏画,感悟1.出示郑板桥的画作墨竹,引导学生欣赏画中的形象特点。(1) 细长的枝干、突出的枝节、峥嵘的竹叶给人一种瘦劲、劲节的感觉。(2) 挺拔细长的竹枝给人一种正直而又傲然不群的感觉。(3) 随意舒展的竹叶显得潇潇洒洒,给人一种担荡从容之感。(4) 兰草与巨石的背景衬托出竹的高洁、清正与坚贞。2.想一想,画中竹的这些特点与刚才所归纳的郑板桥的品性是否相似。 让学生将竹的特点与郑板桥的品性人格对应、融合。3.真是画其人啊!(在课题“墨竹”生读书“如人”)六、延伸拓展1.清代的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是一个怪才,有关他的趣闻轶事一定很多,你能利用课前所收集
5、到的一些材料向其他同学讲述一两件事吗?2.课外再找几幅郑板桥的字画欣赏一下,看是否还是画如其人,字如其人。七、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了解郑板桥的故事,感受到他独具特色的品性人格,还通过欣赏他的名画进一步感受他非凡的品性。课外,同学们还可以更多地去了解一下郑板桥。【板书设计】24*墨竹如人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
6、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墨竹 郑板桥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
7、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峥嵘潇洒 勤俭谦逊,清正高洁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舒展自如 体谅百姓,关心民间疾苦瘦劲挺拔 不媚权贵,安贫乐道(竹) 如 其(人)【教学反思】这节课我们通过了解郑板桥的故事,感受到他独具特色的品性人格,还通过欣赏他的名画,进一步感受他非凡的品性。课外,同学们还可以更多地去了解一下郑板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