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教案:诗歌部分第五单元 雪落在中国大地上 (3)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07564 上传时间:2025-11-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教案:诗歌部分第五单元 雪落在中国大地上 (3)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教案:诗歌部分第五单元 雪落在中国大地上 (3)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教案:诗歌部分第五单元 雪落在中国大地上 (3)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教案:诗歌部分第五单元 雪落在中国大地上 (3)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教案:诗歌部分第五单元 雪落在中国大地上 (3)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学设计课题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执教者教材分析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第五单元要求精读的一首现代诗。通过鲜明的景物意象和人物意象反映了战争阴影下人们的苦痛与灾难,表达了作者的同情与愤懑,抒发了作者的赤子情怀。设计意图怎样才能让学生走进诗中?想起朱彦的乱世如麻,锦绣年华,这些二次元的学生应该熟悉这幅漫画。于是我连夜修改教学方案,以“隔空对望(品读)、隔空对话(朗读)”来作为这一节课的结构框架,通过组织品读与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学习目标品读,读出意象的特点(景物意象特点:悲怆、压抑;人物意象特点:苦痛、灾难)。朗读,读

2、出作者的情感(对人们的同情、对战争的愤懑、对祖国的赤诚)。教学重点品读人物意象。教学难点作者与“人们”之间的情感关系。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启发点拨法、朗读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析图开课屏显朱彦为纪念南京大屠杀公祭日所作的漫画乱世如麻,锦绣年华。问:大家熟悉这幅漫画吗?这幅漫画唤起了我们心中什么情感?为什么?提示:两个女孩,相隔80年,隔空对望;今天,我们也通过一首诗来一场“隔空对望”。观漫画,析漫画,谈感想。拉近语文与生活的距离,搭建生活与课文的桥梁。用一幅学生熟悉的漫画使学生乐意走进这首诗。缘景入诗问:这是一场怎样的雪?直接写雪的两句诗反复出现了几次? 朗读

3、、思考、表达让学生在朗读中发现两句诗“重章复沓”的特点,感受“雪”的特点。为下文赏析人物意象作铺垫。隔空对望(品读)屏显:隔空对望(品读)_的农夫_的少妇_的母亲_的土地的垦殖者提示:相隔八十年,我们与他们隔空对望,你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谁的身上?为什么?要求学生研读、思考。师生交流。引导学生从关键词句入手,品读人物意象。小声朗读、默读、思考、表达。反复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反复读也是理解的基础。问题设置成“你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谁的身上”,目的是检验学生阅读后能否说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引导学生从关键词句入手,品读人物意象,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不把结论硬塞给学生。隔空对话(朗读)根据上一个环节学

4、生的阅读感受,选择聚焦学生目光最多的诗节来朗诵,指导学生“以声传情”。提示:刚才,我们与“他们”隔空对望,望到了他们悲苦的命运。让我们用声音表达自己的感受,进行“隔空对话”。个别朗读、小组朗读、全班朗读,并进行点评和指导。各种形式的有重点的朗读,让学生继续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更深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因诗知人提示:在这首诗里,还有一个人,他是诗人与“人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我们通过人称的变化来追寻。我们可以在“我”和“人们”之间的横线上填上哪些词语?作者写这首诗仅仅是为了写苦难么?我们从这首诗中得到了怎样的提醒?结语:书生襟抱本无垠。让我们铭记,每一个时代的年轻人都要有时代的担当,因为,“我对这土

5、地爱得深沉”!思考、与教师交流。引导学生作更深层的探究,悟出这首诗的写作意图、作者的赤子之心,并且思考,新时代的知识分子该如何自处。雪(1937年)我_人们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熟悉的内容导入,并且用学生熟悉的话语作为这节课的“框架”,搭起学生通往这首诗的桥梁。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我放弃了环境描写的作用,聚焦于人物意象和作者情感。整节课注重学生对文本的阅读(默读、小声读、个人朗读、小组朗读、全班朗读等),这样的过程能使学生真正走进诗歌。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交流、表达的机会,尊重他们的阅读体验生成课堂,点拨引导他们作更深层次的思考。学生在这一节课里,能得到情感的熏陶。我觉得遗憾的是,整节课设计痕迹过重,“诗性”不足。- 5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