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同步苏教版选修《传记选读》精学精练:4 梅兰芳画传 WORD版含解析 (2).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05070 上传时间:2025-11-1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同步苏教版选修《传记选读》精学精练:4 梅兰芳画传 WORD版含解析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同步苏教版选修《传记选读》精学精练:4 梅兰芳画传 WORD版含解析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同步苏教版选修《传记选读》精学精练:4 梅兰芳画传 WORD版含解析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同步苏教版选修《传记选读》精学精练:4 梅兰芳画传 WORD版含解析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同步苏教版选修《传记选读》精学精练:4 梅兰芳画传 WORD版含解析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同步苏教版选修《传记选读》精学精练:4 梅兰芳画传 WORD版含解析 (2).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同步苏教版选修《传记选读》精学精练:4 梅兰芳画传 WORD版含解析 (2).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同步苏教版选修《传记选读》精学精练:4 梅兰芳画传 WORD版含解析 (2).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同步苏教版选修《传记选读》精学精练:4 梅兰芳画传 WORD版含解析 (2).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同步苏教版选修《传记选读》精学精练:4 梅兰芳画传 WORD版含解析 (2).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同步苏教版选修《传记选读》精学精练:4 梅兰芳画传 WORD版含解析 (2).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同步苏教版选修《传记选读》精学精练:4 梅兰芳画传 WORD版含解析 (2).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同步苏教版选修《传记选读》精学精练:4 梅兰芳画传 WORD版含解析 (2).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改正下列加点字中的错误注音。旦角(jio)迭出(di)俯瞰(kn) 心宽体胖(pn)怠慢(di) 调侃(kn)滞留(zh) 痴心妄想(wn)_【答案】旦角ju,心宽体胖pn。2下面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长期以来,人们把图书馆当成“知识宝库”,当成“知识殿堂”,似乎对图书馆_有加。然而,“宝库”和“殿堂”虽好,但它们离普通百姓很远,甚至很遥远。普通百姓往往_。一些人从不进图书馆,恐怕同这种心态不无关系。图书馆_“宝库”“殿堂”,_“知识公园”。A崇敬望而生畏不仅是而且是B尊崇望而生畏不应是而应是C崇敬敬而远之不应是而应是D尊崇敬而远之不仅是而且是【解析】本题考查近义实词和虚

2、词的辨析。崇敬:推崇尊敬,一般是对人和事物的敬仰。尊崇:尊敬推崇;庄严高大,用以形容庙宇、宫阙等建筑;显贵。根据语境,人们把图书馆当成“宝库”,对其应持的态度是“崇敬”。望而生畏:看见了就害怕。畏,恐惧,害怕。敬而远之:表示尊敬,但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由前面语境可以看出,人们对图书馆的态度是“敬”而不是“畏”,所以排除“望而生畏”。不仅是而且是:表示递进关系。不应是而应是:否定前者,肯定后者。从语境看,本段文字否定了图书馆作为“宝库”“殿堂”的身份,而肯定了它作为“知识公园”的身份,所以应用“不应是而应是”。【答案】C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A世界上没有一劳

3、永逸的事情,IT技术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它本身也在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创新、淘汰,再创新、再扬弃,永无止境。B作者的动机无可厚非,但客观效果则不尽符合作者的动机。C她似乎过惯了“清贫”的生活,现在突如其来的锦衣玉食生活让她有点受宠若惊。D先生看着俩人的背影,只是满脸讳莫如深地点了点头,又继续埋首于文件之中去了。【解析】A项,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可以不再费力了。B项,无可厚非: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C项,锦衣玉食:形容豪华奢侈的生活。D项,讳莫如深:紧紧隐瞒,用于此处不合语境。【答案】D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有的人看够了城市的繁华,喜欢

4、到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去游玩,但这是有风险的,近年来已经发生了多次背包客被困野山的案情。B他家离铁路不远,小时候常常去看火车玩儿,火车每当鸣着汽笛从他身边飞驰而过时,他就很兴奋,觉得自己也被赋予了一种力量。C新“旅游法”的颁布实施,让很多旅行社必须面对新规定带来的各种新问题,不少旅行社正从过去拼价格向未来拼服务转型的阵痛。 D哈大高铁施行新的运行计划后,哈尔滨至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列车也将进一步压缩运行时间,为广大旅客快捷出行提供更多选择。【解析】本题从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三个角度考查对病句的辨析。A项,搭配不当,“发生”与“案情”不搭配,“案情”是案件的情节,可将“案情”改为“险情”。

5、B项,语序不当,应将“每当”提到“火车”前。C项,缺谓语,在“从过去”前面加“经历”。【答案】D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然而,我们的大脑对音乐的感知却不是这样。 所以要有交响乐,也正是这样的“和声”才使得我们这个世界充满趣味。 例如管弦乐的合奏,音波虽然混合,但是管乐声和弦乐声仍然保持各自的特点。物理学家们长期热衷于研究的现象都是整体等于所有部分的加合,声音就是这样的。 整体可以大于部分之和,这一事实现在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但是曾经让物理学家们感到非常窘困。 虽然管乐声和弦乐声独立地进入我们的耳朵,但是这两种声音的“和声”对我们的情感所产生的影响却远

6、远大于这两种乐器的单独作用。A BC D【解析】本题从排序的角度考查语言的连贯。通读材料,可发现文段是“总分”结构,先提出“整体可以大于部分之和”的观点,然后举音乐的例子加以说明。“整体可以大于部分之和”直接提出观点,排在第一位,故排除A、B两项。紧承谈物理学家窘困所在,并引出后文,故排除C项。 【答案】D阅读课文选段,完成69题。在日军围攻香港期间,梅兰芳住的靠近日本驻港领事馆的公寓成了他的不少朋友避难的好地方,但那儿也并不是绝对的安全。有一天早上醒来,他们居然在女佣的房间里发现了一枚穿墙而入的炮弹,幸好在这之前梅兰芳安排所有人都住在有三道墙相隔而可以防弹的房间,女佣才避免遭难。梅兰芳不但要

7、保障大家的安全,更要为十几口人的三餐操心。在炮火连天的情况下,已不能下山购买粮食,他只有动用家中的存粮和一些罐头,但他又无法预测香港究竟要被围困多久,而有限的存粮和罐头总有吃完的一天。因而,此时的梅兰芳一改平日的慷慨大方,变得“斤斤计较”起来,他小心计划着分配每个人的口粮,规定:每顿饭每人只有一碗饭,不许再添,每顿饭只打开一个罐头,由他分配一人一筷子,有时候炸一小块咸鱼,每人只能分到一丁点儿。所有的人围坐在桌边暗淡的灯光下,仔细而小心地剔干净那一小块咸鱼身上的小刺。此时,梅兰芳和他们一样,毫无特殊可言。但梅兰芳又和他们不一样,他是艺术家,是世界知名艺术家,他曾经有王府花园般精美的处所,有锦衣玉

8、食,有前呼后拥众星捧月般的境遇。这一切生活上的奢华其实离他并不远,甚至可以唾手可得。然而,他却不屑于此,他宁愿每顿只有一碗饭、一筷子罐头或者一小块咸鱼,甚至提心吊胆地时刻警惕头顶上呼啸而过的炸弹,就只是为了作为一个正直的人所应当具备的气节。尽管他视艺术为生命,但在民族存亡关头,他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在苦熬了18天之后,香港终于沦陷,日军全面占领香港,粮食和水全部中断,偏偏在这时,家里的存粮和罐头也已经吃得差不多了,全家十几口人面临挨饿的威胁。梅兰芳思忖良久,毅然将两个儿子乔装打扮后,派他们下山偷运粮食。正如上次他让其他人退避三舍而派儿子将那颗登堂入室的炸弹运出房间扔进山坳一样,在危

9、险时刻,他不得不以牺牲自己的儿子来换取大家的安全。作为主人,他必须这么做,但作为父亲,他感受到椎心刺痛。生活上的困顿,梅兰芳能够耐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危险,他也能直面,但他难以压抑精神上的苦闷,也深知难以抗拒即将到来的时时刻刻的骚扰,他用过太多的拒绝的借口,已经难以为继,他要重新设计新的理由,那便是“蓄须”。老奸巨猾的日本驻港部队司令酒井虽然猜到梅兰芳蓄须的目的,但面对这样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名人,这样一位受日本人民爱戴的艺术家,他着实有些无可奈何,况且梅兰芳以“我是个唱旦角的,年纪老了,扮相不好看了,嗓子也坏了”为由拒绝登台,也合情合理。然而,“蓄须”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当他从香港返回上海之后,日

10、本人、汉奸三番五次登门,或者说“小胡子是可以剃掉的嘛”,或者说“年纪大不再登台,也可以,出来说一段话,和年纪大和胡子都是没有关系的嘛”诸如此类的话。梅兰芳一方面坚持留须,一方面不惜自伤身体。为了拒绝日伪的邀请,他请私人医生为他注射伤寒疫苗,致使连日高烧不退,为此差点丢掉了性命,终于击碎了日伪的妄想。从上海到香港再回到上海,梅兰芳不断地和日伪周旋,拒演的理由可谓五花八门,除了“蓄须”外,牙疼、心脏不好不能坐飞机等都被他用做挡箭牌。尽管年复一年,生活因不能登台而逐日困窘,但他坚持着。在他的心里一直有个信念,那就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6第3段中说“梅兰芳和他们一样,毫无特殊可言”,又说“梅兰芳又和

11、他们不一样”,这是否矛盾?为什么?_【答案】不矛盾。说他“和他们一样,毫无特殊可言”是因为梅兰芳和其他人一样过着清苦的日子,一样要面对无处不在的危险,没有任何特殊;说他“又和他们不一样”是因为他是艺术家,是世界知名艺术家,他可以过那种锦衣玉食的奢华生活。这体现出他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的高尚品质。7从文中看,梅兰芳退避香港和返回上海后面临哪些困境?试分条作答。_【答案】(1)生活上的困顿。(2)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危险。(3)精神上的苦闷。(4)时时刻刻的骚扰。8梅兰芳是如何应对困境的?找出相关信息概括作答。_【答案】(1)安排所有人都住在有三道墙相隔而可以防弹的房间。(2)动用家中的存粮和一些罐头,

12、小心计划着分配每个人的口粮,当存粮不多时毅然派两个儿子下山偷运粮食。(3)找各种借口拒绝演出,如蓄须、牙痛等。(4)不惜自伤身体。9从课文选文看,你觉得梅兰芳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先概括,再具体评析。_【解析】回答问题,可从梅兰芳的民族气节、时刻为别人着想等方面谈。【答案】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一位导弹专家的无名人生他是“两弹一星”元勋,几十年来隐姓埋名与世无争,直到默默走完95岁的人生。他就是导弹专家黄纬禄。黄纬禄1916年生于安徽芜湖。1943年,他被英国工业协会招收为实习生。两年后,考上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无线电系,攻读研究生,1947年获硕士学位,当年10月回国。1957年1

13、2月,黄纬禄正式加入刚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二分院,负责导弹控制系统的研究工作。1960年,苏联单方撕毁协议,从中国撤走专家,带走设备。中央决定,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搞出中国的“争气弹”!1960年11月至1966年10月,从成功发射第一枚仿制导弹到由导弹运载发射的原子弹成功爆炸,中国的进步震惊世界!黄纬禄所在的国防部二院在1964年成功地仿制了中国第一代防空导弹“红旗1号”,并成功地击落了一架美国U2高空侦察机。两年后“红旗2号”研制成功,再次击落美国U2高空侦察机。紧接着“红旗3号”又研制成功。第一代防空导弹定型并装备部队后,结束了外敌侵犯我国领空的历史。“文化大革命”中,在英国“喝过洋墨

14、水”的黄纬禄,被戴上了“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他一边照顾着担惊受怕的家人,一边牵挂着导弹工作。黄纬禄每天给同事们打开水,送报纸;清理现场,打扫卫生;一有机会,他就帮着送仪器,做记录,或者提点工作建议,谈点技术设想;有时还把当天的问题带回家去,晚上偷偷计算好之后,第二天再把结果告诉有发言权的人。经历四年“文革”磨难后,1970年4月,年过半百的黄纬禄临危受命,出任中国第一枚固体潜地战略导弹“巨浪一号”的总设计师。他一方面感到责任重大,一方面又感到诚惶诚恐。黄纬禄带着“巨浪一号”研制团队,几乎走遍了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大漠荒原和戈壁深处,而后大胆提出了“台、筒、艇”三步发射的研制程序,即第

15、一步在发射台上做试验,第二步在陆上发射筒中打导弹,第三步在舰艇上打遥测弹。为了节省时间和财力,黄纬禄和同事们放弃了在西部挖建大池做水下实验的计划,大胆提出在南京长江大桥上做弹体落水试验!通过12年默默无闻的卧薪尝胆,“巨浪一号”总算取得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1982年10月,黄纬禄带着他的团队在渤海进行中国第一枚固体导弹的潜艇水下发射试验。试验动用舰船近百艘,参试人员上万人!试验这天,一级发动机点火后,喷火的“蛟龙”裹着水柱刚刚跃出海面,便偏离方向,超出安全控制,瞬间横空爆炸!这让黄纬禄痛心疾首,无地自容。当晚,试验队全体队员们滴水不进。第二天,试验队传出信息:有人要追查这次试验失败的责任!黄纬

16、禄在会上说的第一句是:“我是总设计师,这次试验失败,我负主要责任!”第一枚导弹失败的原因很快被找到,第二枚导弹是否发射,何时发射,试验队内部认识不一,只有等待上级的命令。黄纬禄心急如焚。中国此前向世界发布的禁海时限只剩几天时间了,若就此被动等下去,将错失发射时机;加上海上波涛滚滚风卷浪涌,气候时时刻刻变化多端,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发射窗口”也不允许等!经过再三分析,黄纬禄自告奋勇,向上级反映情况并提出要求:希望尽快发射第二枚导弹!1982年10月12日,第二枚导弹正式发射。发射这天,全体试验队员列队码头,黄纬禄只简单说了几句话:“现场如果出了什么问题,少汇报,大胆做主!该做什么做什么,按程序执

17、行,出了问题,我来负责!”结果,发射成功,举国同庆。从此,中国成为世界上可以自己研制潜地导弹并掌握水下发射技术的国家,从而拥有了应对核威胁与核讹诈的有效反制手段。当晚,在试验基地举行的庆功会上,一向情感内敛的黄纬禄豪情激荡,诗兴大发,作诗一首:“龙腾虎啸刺九霄,群情振奋心暗焦。航程段段传喜讯,忧虑之情渐渐消。忽闻落区传捷报,万众欢腾齐跳跃。弹头中靶精度高,胜者心潮如惊涛。”诗中“惊涛”二字,足见此次发射,黄纬禄的内心承受了多大的压力!(摘自李鸣生一位导弹专家的无名人生)相关链接黄纬禄,中国著名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有“巨浪之父”“东风21之父”之称。1940年(民国二十

18、九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电机系,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硕士学位,196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11年11月23日去世。黄纬禄长期从事导弹武器系统研制工作,他成功地领导中国第一发固体潜地战略导弹的研制。他提出“一弹两用”设想,将潜地导弹搬上岸,研制成功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武器系统,这两个型号的研制成功,为中国固体战略导弹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探索出中国固体火箭的研制规律,填补了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空白。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1960年11月至1966年10月,在苏联专家撤走的不利形势下,中国成功发射第一

19、枚仿制导弹,导弹专家黄纬禄功不可没。B“文化大革命”中,在英国“喝过洋墨水”的黄纬禄,虽然被戴上了“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但仍然牵挂着导弹工作。C12年的卧薪尝胆,黄纬禄作为总设计师的第一枚固体潜地战略导弹“巨浪一号”终于横空出世,一举发射成功,举国欢庆。D潜地和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研制成功,为中国固体战略导弹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填补了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空白。【解析】并非“横空出世,一举发射成功”,而是一波三折,充满艰辛,第二次才发射成功。【答案】C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两年英国工业协会实习生的经历和两年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无线电系的学习,使他萌发了

20、“导弹梦”,也为他以后负责导弹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B第一代防空导弹“红旗1号”“红旗2号”都成功击落了美国U2高空侦察机,这大大鼓舞了黄纬禄所在的国防部二院,也结束了外敌入侵我国领空的历史。C黄纬禄提出“台、筒、艇”三步发射的研制程序,这与其说是他们的大胆假设和创新,不如说是他和他的团队深入全国各地调研实践的结果。D黄纬禄和他的团队研制潜地导弹并掌握水下发射技术,探索出了中国固体火箭的研制规律,让中国拥有了应对核威胁和核讹诈的有效反制手段。【解析】A项,“使他萌发了导弹梦,也为他以后负责导弹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于文无据。B项,“结束了外敌入侵我国领空的历史”是在“第一代防空导弹定型并装备部

21、队后”。D项,根据“相关链接”中的内容,“探索出了中国固体火箭的研制规律”是在“固体潜地战略导弹的研制”和“研制成功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武器系统”两项技术基础之上的。【答案】C12黄纬禄常说:“一个人的品德,比技术更重要!”请结合文本分析黄纬禄有哪些优秀品质,并谈谈你的感想。_【答案】默默无闻,与世无争。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他几十年来隐姓埋名,无私奉献;有责任感,刻苦钻研。不论是负责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工作,还是出任“巨浪一号”总设计师,他和他的团队刻苦钻研,敢挑重担,攻难关,求突破;顶得住压力,经得起考验。带领团队进行中国第一枚固体导弹的潜艇水下发射试验,敢担当,敢做主,有一颗承受得住压力的强

22、大内心。13以下是某中学庆祝教师节文艺演出的一段主持词。仿照画线部分的句式,在空缺处补写相应的语句。要求:句式一致,字数相等,语意相关。学生甲:老师,您坚守一方净土,用粉笔书写忠诚,默默无闻;学生乙:老师,您勤耕三尺讲台,_。学生甲: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付出的辛劳;学生乙:_。【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解答此题,要认真审读语境,处所填内容要紧扣老师“勤耕三尺讲台”的话题,赞扬老师的奉献精神;句式、字数要与上句一致。处要用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表现老师的工作特点与辛勤付出,注意“加减乘除”与“算不尽”之间的联系,还要注意句式、字数要与上句一致。【答案】(示例一)用汗水浇灌希望,孜孜不倦诗词歌赋,颂不完您

23、带来的感动(示例二)用双手托起未来,无怨无悔赤橙黄绿,画不完您多彩的人生14据下面的示例仿写,要求句式、结构与示例相似,不得选择“月”“湖”“鱼”作为描述对象。【示例】弯月落在湖水中;鱼儿游去了,碎得月影半池听见了嫦娥幽怨的歌声么?_【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解答仿写题目,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既要考虑写作内容,又要考虑句式和修辞手法。本题可就近联想与“弯月”相似的事物,如“残花”“飞絮”“晨霜”等。【答案】(示例)残花缀在繁枝上;鸟儿飞去了,撒得落红满地听见了花儿落地的叹息么?15仔细阅读下面的漫画,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话。狐狸:_兔子:_【解析】解答时,需注意动物的性格特点及图画中所画事物的寓意。看到图中内容,应该联想到相关成语,就更容易悟出动物格言。【答案】示例:狐狸:如今干什么都得有靠山!兔子:凡事都要给自己留条后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