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单元特征】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从思想方法的角度回答“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是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基本回答。从学科逻辑的角度来看,本单元属于辩证法的范围。在近几年高考中,本单元的内容一直是考查的重点。其中,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事物发展的趋势、途径和状态)、矛盾的观点(两分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是近几年高考命题中备受关注的知识点。从考查的题型看,既有选择题,又有非选择题,几乎覆盖了所有题型,综合多年的高考试题,主观题通过辨析或论述等形式考查辩证法内容的几率最大。从能力要求上看,着重考查考生对哲学基本观
2、点的掌握、理解和运用能力,能力要求较高。因而在本单元的复习中要注意多题型、多角度去思考和把握课本的基础知识点,并着重于理解和运用,特别要注意对一些名言、俗语的辨析和时政知识的结合与渗透。就考查的热点问题来看,在复习中要特别关注以下热点:联系的观点要继续关注可持续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循环经济、节约能源、经济全球化等热点;发展的观点则要特别注意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等时政问题;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则要注意科技的自主创新、创造性思维、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热点;矛盾观则贯穿于上述这些时政问题中,作为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理所当然的考查重点。估计201
3、0年高考仍然会把上述热点作为考试题的背景资料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牢固度和运用书本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复习时,要注意三点:第一,要认真夯实基础,重视知识网络的建构,注意从细小点入手去扎实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论;第二,要注意运用教材中的理论和哲学思维方法去分析现实问题,特别要全面分析和把握上述对中国社会影响重大的热点问题,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特别要与社会热点结合起来;第三,选择政治练习时,一定要注意试题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题不在多,而在精。【知识网络】联系的含义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作用。联系的特点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 思 想 方 法
4、与 创 新 意 识辩证法的联系观辩证法的发展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联系的多样性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普遍性别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确发展的实质唯物辩证法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矛盾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矛盾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矛盾普遍性与矛
5、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意义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考点扫描】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了解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所谓“总特征”指的就是“基本观点”。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物质世界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方面,唯物辩证法就是对这两个本质方面的反映。联
6、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拓展矛盾与联系、发展的关系(1)三者都是科学地揭示了世界的存在状态;都是唯物辩证法不可或缺的三个观点,但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2)联系构成发展,没有联系就没有发展。(3)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2.理解联系的含义。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理解:(1)联系既包括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包括事物内部的联系;即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2)联系是不是单向的,而是诸要素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3)不能把哲学上的联系理解为生活中的“联系”,二者是共
7、性与个性的关系。 3. 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注意】(1)“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不等于“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因为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2)普遍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具体联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二者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
8、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疑点】为什么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1)人为事物的联系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2)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物质性的活动才能形成;(3)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提示】联系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观上贯彻了唯物论思想。【拓展】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把握联系的客观性一方面,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随意创造事物的联系。另一方面,人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
9、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互联网络等。不能认为人们建立具体的联系是对联系客观性的否定。人们建立具体的联系是从联系的客观内容和客观条件出发的,并不是主观的臆造一些联系;并且,新的联系一旦建立,同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可见,人们建立具体的联系,不是对联系客观性的否定,而是对它的利用。(3)联系具有多样性。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
10、的不利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 说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1)原理: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2)原理: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在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11、。方法论: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提示】(1) 整体的功能总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吗?只有当部分以合理、有序、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如果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因此不能绝对地说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但可以说整体总大于部分。(2)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才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5. 理解系统优化的方法。 (1)含义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因此,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提示】整体与系统的关系: “一定意义上”强调二者具有共同点,
12、但又有区别,不能等同。(2)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3)方法论要求:系统优化的方法第一、从认识方面来说,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第二、从实践方面来说,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重视整体的功能;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使各要素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力求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 了解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
13、2. 理解发展的实质。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提示】(1)发展与运动变化的关系运动变化有两种情形:一是前进的、上升的;二是倒退的、落后的。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才是发展。因此发展是运动变化,但运动变化不一定是发展。(2)质变与发展的关系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的质变,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质变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前进的、上升的质变,一种是倒退的、落后的质变。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质变才是发展。(3)联系与发展的联系二者同为辩证法的总特征,且有着内在的联系。联系指事物的相互影响、相
14、互作用,由此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而事物的运动变化又包含着一种前进性上升性的趋势,这就是发展联系构成变化发展。【拓展】关于新事物与旧事物(1)什么是新事物?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判断是否新事物的标准,不是形式的新旧,不是产生的先后,不是一时力量的强弱,其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2)新事物永远是新事物吗?新事物也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不会永远是新事物。(3)新事物与旧事物毫无关系吗?新事物在旧事物中孕育产生,是对旧事物的“扬弃”。 3.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整个世
15、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方法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 理解发展的途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为什么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第一、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和发展,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二、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综上所述,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2)为什么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第一、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第二、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
16、和极力扼杀新事物。第三、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因此,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方法论: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5. 了解量变、质变的含义。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含 义特 征表 现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17、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提示】(1)量变有两种情形:一是事物在数量(大小、速度、程度)的增减,如温度的上升。二是场所的变更(构成事物诸要素在空间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如田忌赛马、金刚石和石墨,在这点上与“当部分以合理有序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是一致的。(2)质变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事物的质是多方面的,质变也是多方面的。 6. 说明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1)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
18、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2)方法论: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坚持适度的原则。(3)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提示】(1)量变必然引起质变吗?量变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2)量变引起质变就是发展吗?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情形,一是前进性的,二是倒退性的,只有前者是发展。【拓展】事物发展的实质、原因、动力、根据、源泉、条件、状态、趋势、道路事物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事物发展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矛盾是事
19、物发展的动力。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即源泉、根本原因、根本动力、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即第二位的原因。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道路是曲折迂回的。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了解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所以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理解矛盾的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提示】(1)“两个方面”不是任意的两个方面
20、,而是构成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2)“两个方面”是具体的、多样的,不局限于“好”与“不好”两个方面。【拓展】哲学上所讲的矛盾和生活中所讲的矛盾(1)第一种情形:生活中讲的矛盾,如人与人的矛盾、阶级与阶级的矛盾,其实是矛盾双方斗争性的具体体现。(2)第二种情形:生活中讲的矛盾,还包括人们语言表述上的矛盾(如成语故事“自相矛盾”中所寓),这是逻辑矛盾。哲学上讲的矛盾是事物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而逻辑矛盾是人们主观思维上的前后不一致,二者有着天壤之别。 3. 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同一性(统一性)斗争性(对立性)区别含义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连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分离的属性和
21、趋势表现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渗透、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相互区别;相互排斥。哲学上讲的“斗争”与生活中讲的“斗争”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特点相对的,有条件的绝对的,无条件的联系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对立统一规律关于矛盾基本属性的两大方法论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不利的,我们应当促进有利转化,防止不利转化。第二、矛盾双方的对立性和同一性不可分割,我们应当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联系实际】第一种情形如“谦受益,满
22、招损”。第二种情形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4. 理解矛盾普遍性及其指导意义。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方法论:(1)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2)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分为二的全面分析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片面观点(一点论)。【提示】(1)矛盾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能说任何两个事物都构成矛盾的双方。(2)矛盾不仅是普遍的,也是客观的,是事物固有的,人们
23、不能任意地制造和消灭矛盾,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矛盾,通过改变矛盾的条件来改变矛盾的状态甚至解决矛盾。(3)两点论的“两点”不能仅仅理解为“优点”和“缺点”、“成就”与“不足”。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4)解决矛盾不是说消灭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具体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联系实际】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承认矛盾并勇于解决矛盾的体现。 科学发展观中的“五个统筹” 兼顾矛盾双方 “和而不同”的外交战略思想 兼顾对立和统一【高考题-辨析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制造矛盾越多就越能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所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
24、动力。这种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任意制造和消灭矛盾。人为制造的矛盾与事物自身所固有的矛盾是有区别的,人为制造的矛盾不仅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而且会适得其反。 5.理解特殊性及其指导意义。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即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2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变化的。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提示】(1)“寓于”、“包含”、“表现”的使用不要混淆。(2)不能说“没有普遍性就没有特殊性”。(3)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能理解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多数与少数的关系。(4)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
26、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所谓“具体的统一”,就是指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自身的实际相结合;所谓“历史的统一”,就是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不同阶段的实际相结合。 7. 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主次矛盾的辨证关系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区别含义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
27、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地位处于支配地位处于从属地位作用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联系(1) 相互影响。主要矛盾由于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因而它的存在与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但次要矛盾虽然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2)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主要指两种情况:主要矛盾解决了或者基本上解决了;原来的主要矛盾虽然并没有解决,但由于出现了新情况,特别是条件发生了变化,其它矛盾可能更为突出,也会发生主次矛盾的相互转化。 8.理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
28、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对比上占优势;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时,事物就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由这一事物变成另一事物。方法论:矛盾主次方面的辨证关系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知识联系】(1)前面讲过“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事物性质”,和这里并不矛盾。准确地说,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中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2)矛盾的同一性指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
29、相互转化,这个转化过程,就是矛盾主次双方此消彼长的过程。当这一转化尚未改变矛盾双方原有的主次地位,就是事物量变的过程,当这一转化实现了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变更,则发生事物的质变。矛盾双方的转化还有另外两种特殊情形:双方“同归于尽”,产生新的矛盾,如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双方“走向融合”,产生新的矛盾,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城乡矛盾的解决。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区别含义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地位处于支配地位处于被支配地位作用起主导作用不起主导作用联系(1) 相互依赖: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
30、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2)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是矛盾双方力量此消彼长,不断运动变化的结果。矛盾的主次方面变了,事物的性质也就改变了。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关系关系类别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区别外延不同相对“许多矛盾”而言,一般只有一个“同一矛盾”而言,主次方面都只有一方。内涵不同主、次矛盾指“矛盾体”,可称为“一个”或“一种”,内部又含主、次方面。主、次方面指“矛盾侧面”,只能叫“一方”或“方面”。作用不同决定事物的发展进程。常用在“办事情”,解决问题上,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怎么找出问题关键决定事物性质。常用在“看问题” 上,用于评价利弊,优劣,功过
31、等。材料信息如果材料中的文字主要反映的是人们应该如何“办事情”,即“怎么办”等具体要求和做法的,这些都与主要矛盾有关,动作词汇多为“抓”、“坚持”、“做到”等如果材料中的文字仅仅反映的是人们对某事物或某人物的评价或看法,只是“看问题”而没有论及“怎么办”,则意味着材料与矛盾的主次方面有关。动作词汇多为“分清”、“认识”、“评价”等关键词多用“重点”、“中心”、“关键”、“突出任务”、“核心问题”、“放在首要地位”、“重中之重”、“第一要务”、“首要任务”等词汇多用“主流、主体、性质、实质、方向、本质、多数、总的看、利弊、优劣、大局”等词汇侧重点主要矛盾侧重强调重要,不求比重上的多,而求分量上的
32、精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是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方法论要求要求做工作要抓重点、抓关键抓中心,但又不忽视一般要求看问题要把握本质和主流但又不忽视支流联系复杂事物包含着许多矛盾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而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注意: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但不能因此否定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的影响作用。 9.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1)哲学依据:主次矛盾的辨证关系、矛盾主次方面的辨证关系(2)基本内容:坚持两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
33、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第三、两者的关系: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3)反对的错误倾向第一、脱离重点的两点论是形而上学的均衡论。第二、脱离两点的重点论是形而上学的一点论。 【拓展】一分为二的观点、两点论、两分法,都是全面的观点,本质上是一致的,不矛盾。 10.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提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以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为前提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
34、是认识事物的方法,又是解决问题的方法。(2)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提示】(1)如何理解“活的灵魂”?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键在于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生搬硬套,这样才能保持其生命力。(2)注意区别: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3)哲学依据:矛盾的特殊性原理(4)意义第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第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提示】第一点从认识世界的角度讲,第二点从改造世界的角度讲,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注意:具体问题
35、具体分析的原因:哲学依据+地位+意义(5)怎样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补充)第一,前提: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有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才能进一步对矛盾作具体分析。第二,关键:要注意研究事物的特点、本质以及事物存在的具体条件。只有研究这些特点,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区分开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三,重要条件:要在事物的运动中把握事物的矛盾。只有在运动中把握事物,才能做到主客观的具体历史的统一,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拓展】1、全面理解“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从唯物论角度: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辩证法角度: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具
36、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从认识论的角度:认识的不断发展。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关系比较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区别含义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哲学依据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矛盾特殊性原理规律客观性原理哲学范畴唯物论辩证法唯物论侧重点侧重于主观与客观的相符合,反对主观主义侧重于在认识和解决问题时,注重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反对“一刀切”侧重于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违背客观规律联系
37、(1) 都突出强调了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去认识事物的不同性质。(2)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从实际出发的深入体现和必然结果。在现实生活中二者是融为一体的【回顾并小结: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1、回顾并总结:什么是矛盾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法:(1)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两点论、两分法看问题。(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主次矛盾及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2、矛盾分析方法的重要性(1)矛盾分析
38、方法在唯物辩证法中的重要地位从世界观的角度看,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因此,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世界充满矛盾,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是就是解决矛盾,因此,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正是如此,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就成为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2)矛盾分析方法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矛盾分析方法一向是高考的重点,纵观历年高考试题,涉及矛盾分析方法的题目的分值占总分的比例都比较高。 试题设问的指向主要有:事物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39、一分为二的观点;矛盾转化律;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主、次矛盾相互关系原理及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关系原理;与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3、怎样灵活运用矛盾分析方法?(1)与学科内知识的渗透 与生活与哲学其他知识的渗透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物质与意识之间;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之间;实践的客观性和能动性之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贡献与索取之间。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分析: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用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分析: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不可分割,但前
40、者是第一位的,后者是第二位的。其它如实践的决定作用与认识的反作用之间;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与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之间;贡献和索取之间。 与经济生活知识的渗透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生产与消费之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之间;劳动者权利与义务之间;效率与公平之间;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之间;五个“统筹”。 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分析:投资的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税收。用一分为二、矛盾主次方面的相互关系分析: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用主次矛盾的相互关系分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41、。 与政治生活知识的渗透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民主和专政之间、政治权利和义务之间、政府的权力和责任之间。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分析: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政党制度;我国的民族的区域自治制度;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我国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用一分为二、矛盾主次方面的相互关系分析:“一国两制”下我国社会的性质;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与文化生活知识的渗透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经济、政治与文化之间;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之间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分析: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之间
42、;中华文化与地方文化、民族文化之间用一分为二、矛盾主次方面的相互关系分析: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2)结合社会热点进行分析(牛刀小试)下列事实体现了矛盾分析方法的什么道理? 和而不同的外交战略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和解决矛盾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实战训练 例题1:一位专家曾说:“世界一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请用矛盾分析方法对这一观点进行分析。解答: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3、。“垃圾”和“资源”作为矛盾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这种转化是需要条件的。我们要实现由“垃圾”向“资源”的转化,必须解放思想,进行创新,从新的角度发现市场需求,开拓市场空间,把“垃圾” 变废为宝。例题2: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又称“一号文件”)正式公布,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点措施。试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的有关原理,分析“一号文件”将着力点放在增加农民收入上的决策依据。解答:唯物辩证法认为,在认识事物和解决矛盾时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是农民增收
44、困难。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也可以有力促进农业和农村其他各方面工作的发展,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 例题3:“过去的五年是我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在各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不少矛盾和困难,工作中也有缺点和不足我们要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扎扎实实地加以解决。” (1)以上分析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道理? (2)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扎扎实实地加以解决?解答:(1)体现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对于我党过去五年的工作,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要看到取得的巨大成就,又要承认存在的问题。矛盾双方
45、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我们党过去五年的工作成绩是主要的,是主流;问题和不足是次要的,是我们党工作的支流。(2)矛盾的次要方面对矛盾的主要方面也会发生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各自相反方向转化,事物的性质也会随之发生根本变化。因此,对我们党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缺点和不足,必须高度重视,扎扎实实地加以解决,保证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地向前发展。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理解辩证的否定的含义及实质。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特点: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联系
46、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质: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辨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辨 证 否 定 观形 而 上 学 否 定 观否定的动力事物自身的否定外力的否定否定同发展和联系的关系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联系和发展的中断和停止否定与肯定的关系实质是“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2.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树立创新
47、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 3. 理解创新的社会作用。(1)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3)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化。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人类认识的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
48、不断更新和提高。人类文化的发展是通过创新实现的。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拓宽】(1)创新的哲学依据:从唯物论角度说,创新精神是人们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从辩证法角度说,创新精神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的否定观的要求,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要求。从认识论角度说,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有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过程,创新精神符合
49、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在扩展加深的哲学道理。(2)如何提高民族创新能力?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深化改革,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壮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真正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扩大对外开放,把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结合起来。(3)企业如何推进自主创新?创新需要勇气,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创造条件,克服困难,走自主发展之路。世界是物质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推进企业创新,需要科学的态度,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
50、(4)青年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特别是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积极实践,勇于探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5)创新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创新。关系:理论创新是指导,制度创新是保障,科技创新是动力,文化创新是智力支持。它们相互促进,密不可分。 【小结】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分歧之一联系的观点孤立的观点分歧之二发展的观点静止的观点分歧之三全面的观点片面的观点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根本观点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