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晚练261. A【解析】B.“谐奏曲”应为“协奏曲”,“悛”应读qun;C.“暇不掩瑜”应为“瑕不掩瑜”,唾应读tu;D.“笑咪咪”应为“笑眯眯”,“谬”应读mi。2. 示例:听众的短信:我们听上海话很吃力,你们使用普通话有利于我们融入本地生活。主持人说:您如果抱着欣赏的态度去听上海话,会发现上海话也很动听;您能听懂上海话,在这里生活会更方便。【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听众的话要符合他的外地人身份,主持人要理解、支招,使听众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3.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4)诲汝知之乎是知也4
2、. D【解析】“唱”同“倡”,倡导。5. B【解析】B项与例句均为并列关系。A项和D项表转折,C项是递进关系。6. C【解析】注意人名和分句句式的整齐对等关系。7. (1)百姓不知道礼义,法令也不能使他们进入正道。不崇尚美好,废弃丑陋,那么百姓不会向往礼义。(关键词:“法”、“正”、“崇善废丑”、“向”)(2)言辞具有文采,行为可以作表率,这是教育所达到的结果(关键词:“文章”、“仪表”、“成”)(3)而有高于世人尊贵显要的名声,百姓谁能够不跟从他们呢?(得分点:“高世尊显”、“从”句式)【参考译文】百姓没有廉耻之心,是不能够治理的,不去修治礼义,廉耻观念是不能够建立起来的。百姓不知道礼义,法
3、令也不能使他们进入正道。不崇尚美好,废弃丑陋,那么百姓不会向往礼义;不向往礼义,那么没有法律能够治理了。不懂得礼义,不能够推行法律。法律能够杀死不讲孝道之人,但是不能使人们达到孔子、曾子的高尚品行;法律能够刑断盗窃之人,但是不能使人像伯夷那样廉洁。孔子弟子中贤人七十,受教的学生三千人,都能做到入家讲孝,出家讲悌,言辞具有文采,行为可以作表率,这是教育所达到的结果;信奉墨子学说的一百八十人,都可以使他们扑向烈火,脚踏利刃,至死不回头,这是教化而养成的。刻划肌肤,刺烂皮肉,蒙受创伤,不惜流血,可以说是大的灾难了;但是越国人却把断发文身作为尊荣的标志。圣明的君主处在高位,明确好恶来指示给百姓,衡量诽
4、誉来加以引导,亲近贤才而举用他们,鄙视奸佞而斥退他们,没有蒙受创伤、流血的痛苦,而有高于世人尊贵显要的名声,百姓谁能够不跟从他们呢?古时候法规设立而百姓不会触犯,放置刑律而不去使用,不是可以动用刑罚而不去使用。百官们都能干好自己分内的事,许多功业便可以建成了。这是修治礼义而任用贤人所达到的效果。英俊豪杰,各自凭着他们大小才能而处于自己的位置,得到发挥才能的适宜的处所。这样可以从根本流向末节,用重的来制服轻的;君主倡导而百姓应和,国君行动而臣下跟随;四海之内,一个意念归往一处;背离贪婪之心,而归向大道,这对于感化百姓,就像疾风摇动草木,没有不倒的。现在使愚蠢的教导聪明的,使不肖的面对贤德的,即使
5、施用严酷的刑罚,百姓也不会跟从。小的不能制服大的,懦弱的不能命令强大的。因此圣明的君主,举用贤才而建立功劳;不肖的国君,举用与自己兴趣相同的人。周文王举用太公望、召公奭而称王,齐桓公任用管仲、隰朋而称霸,这是举用贤才而建立功劳。夫差重用太宰豁而失败,秦国任用李斯、赵高而灭亡,这是举用和自己兴趣相同的人。因此观察他们举用人才的情况,而治乱便可以看到了;考察他们的党羽,而贤能与不肖就能够论说清楚了。8. D【解析】D项答非所问,话题不一致。9. A【解析】A项表述和原文比较,范围缩小,分析不正确。10. D【解析】中国当今未能出现在文学史上有超一流成就与地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学家的原因很多,但是“文学传统”不是原因之一,所以理解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