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彭端淑学习目标1.把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领会作者的观点,了解本文的写作方法.2.熟读背诵,借助工具书并搜集资料加以分析综合.3.领悟文章所蕴涵的哲理,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为(wi):做做学问;“学”指学问(名词)学习(动词)译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做它,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学习,那么困难的也容易了;不学习,那么容易的也困难了。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
2、 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沿着长江)往下游走的(b)边远的地方其中(y)告诉往,到;(sh)凭借,倚仗(b)佛教徒盛饭的用具(hun)回来还,尚且相当于“把”、“拿”、“将”到了第二年译文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靠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靠着)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雇船(沿着长江)往下游走(到南海),还没有能够(去成)。
3、您靠什么能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去过南海的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显出了惭愧的神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距离可是加强语气的助词还,反而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译: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文章主旨两个和尚同时面对着困难,“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是何道理?观点为学学不学难易易难(事在人为)故事二僧 贫富为至不为不至结论人贵立志鲜明对比以事喻理朗读故事(第2到6节)富者的轻蔑傲慢贫者的坚定自信“子何恃而往?”“子何
4、恃而往!”疑问语气反问语气讽刺、轻视成败的原因经济态度结局其一贫其一富吾欲之南海吾数年来吾一瓶一钵足矣未能也自南海还有惭色为之则易不为则难用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为学的成败,不在天资的高低和客观条件的好坏,而在于人们的主观上是否努力。勤奋努力,意志坚定,难事也能变容易;反之,则一事无成。(人贵立志,事在人为。)观点:为学学难易不学易难事在人为故事:二僧贫富为至不为不至结论:有志者,事竟成。鲜明对比以事喻理第一段(1):以设问提出全文的主要观点:为学的难易可互相转化,即“学则易,不学则难。”第二段(26):用蜀鄙二僧的故事做论据说明主观努力的重要性,有志者事竟成。第三段(7):以为学贵在“立志”收束全文,深化文章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