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诗 词 两 首大自然总给人以美的享受,古往今来有很多描写自然景色的诗句。下面,我们来学习两首描写自然景色的古诗,看看在诗中都描写了哪些美景。课前预习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见、与”的读音)2再读课文,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自主翻译这两首诗词,不理解的地方在文中标注出来。3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词,思考二者形式上的差异。4搜集辛弃疾、杨万里的相关资料。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诗与词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重点)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激发自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以及对诗词的兴趣。(重难点)作者介绍1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2、。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一生力主抗金,而且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代表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作品特点:词风豪放雄阔,在词作中大量使用散文句式,并善于引经据典。2简介: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与范成大、陆游、尤袤合称“中兴四大家”。代表作品:小池宿新市徐公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闲居初夏午睡起等。来源:学.科.网Z.X.X.K作品特点:内容不拘一格、富于变化,构思新巧,诗风平易自然、清新活泼。来源:学_科_网Z_X_X_K背景资料社古代
3、指土地之神,古人把祭土地的神坛也叫做“社”。“社”常与表示谷神的“稷”并用,象征国家。我会解词语无穷碧w qing b):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丰(fng):丰收。来源:别样(bi yng):特别,不一样。来源:ZXXK来源:学#科#网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
4、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多音字组词 y(与日俱增)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
5、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与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y(与会) 与会:参加会议。例句:我们的“探索”社办得很成功,新社员人数与日俱增,每次集会时与会人数都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