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反思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了老画家贝尔曼为了鼓励贫病交加的青年画家顽强地活下去,在风雨之夜挣扎着在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他为此杰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青年画家却因此获得勇气而活了下来。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和苍凉人生中那种崇高的艺术家品格舍己救人。这篇小说,表面上看像一泓静静的秋水,水面上却拂过一丝透骨的寒意。读着它,就像乘着一叶小舟从秋水上划过。但是,当我们弃舟上岸,再来顾盼这秋水时,才发现在它的底层,奔涌着一股股汹涌的波涛,这涛声撞击着你的心弦,拍打着你的肺腑。贝尔曼,这位在美术园地辛勤耕耘了几十载却一无所获的老艺术家,凭着他博大的爱心,用他的生命为代价,完
2、成了一幅不朽的杰作。一、教学效果1.上课前,我把欧亨利的两句名言写在黑板上,上课铃响过之后,让学生齐读这两句话。读完之后我介绍这两句话出自美国作家欧亨利这样水到渠成的引入了新课,同时让学生积累了名人名言。欧亨利的这两句名言是:我们最后变成什么样子,并不取决于我们选择了那条道路,而是取决于我们的内心。灿烂的生命中一个忙碌的时辰,抵得上一世纪的默默无闻。2.引导学生解决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琼西眼里“最后一片叶子”意味着什么?我是先让学生自行解决掉:那幅画为什么是“贝尔曼的杰作”这个问题之后,再引申一步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这样就水到渠成的让学生得出了答案即将死去,生的希望。二、成功之处教学这篇文章
3、时,我采用文本探究的方式,用一连串的问题来和学生们一起来理清情节,分析人物,理解主题。教学思路是很清晰的,也便于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问题的预设与探究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这个角度是成功的。三、不足之处1.对于人物的探究,我要求学生对本文的三个主要人物都进行了分析,虽然有所侧重,但还是过于面面俱到,这就导致课堂内容太多,教学时担心时间来不及,有些活动没有展开,学生对有些问题的讨论不够充分。2.设置的补写想象情节的活动虽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和写作能力,学生的展示也非常精彩,但似乎违背小说作者创作的初衷,也不能凸显本文欧亨利式结尾。四、改进措施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探究,研究问题。这节课我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问、作答,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这样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