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黄 帝一、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音节,画“”。 妄动(wng wng) 暴虐(n l) 基础(c ch) 缅怀(min min)二、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代( ) 禽( ) 陵( ) 暴( )伐( ) 擒( ) 凌( ) 瀑( )三、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落花流水( )A停留 B衰败 C遗留在后面2丰功伟绩( )A美好的容貌和姿态 B丰富 C大四、近义词手拉手。 聪慧( ) 坚毅( ) 拥戴( ) 企图( )衰落( ) 敦厚( )五、读句子,完成练习。 1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中华文明的奠基者。(仿写句子) 是 ,是 。2黄帝带领先民们从蛮荒时代进入文明时代。中华儿女都公认轩辕黄帝
2、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3黄帝冒然肩负起安定天下的责任。(改病句) 4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1)改成反问句: (2)改成双重否定句: 来源:学#科#网六、课外阅读。 女娲补天来源: 传说远古时,天有了裂洞,天不能完全覆(f)盖地面,大地也不能全部承载(zi zi)万物。这时,地面上燃起了熊熊大火,奔流着滔滔的洪水,凶猛的野兽和大鸟也出来残害老百姓。为了使天下安宁,女娲首先炼五彩石补天,接着斩龟脚撑天,又杀死了兴(xng xng)风作浪的黑龙和那些残害百姓的野兽、大鸟,最后又把芦苇烧成灰,堆积起来堵塞(s si)洪水。从此,百姓得以安生。1用“”划去加点字
3、的错误读音。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来源:学.科.网(1)兴风作浪: (2)覆盖: 3用“ ”画出文中女娲完成的艰巨工作。 来源:学*科*网Z*X*X*K4这个故事表现了女娲的什么精神? 七、积累感悟。 课文是从哪四个方面介绍黄帝的?1 2 3 4 来源:三、1B 2C四、聪颖 刚毅 拥护 图谋 衰败 忠厚五、1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
4、”“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2因为黄帝带领先民们从蛮荒时代进入文明时代,所以中华儿女都公认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3黄帝毅然肩负起安定天下的责任。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
5、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4(1)黄帝怎能不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呢? (2)黄帝不能不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六、1zixngsi 2(1)比喻挑起事端或进行破坏活动。 (2)遮盖。 3女娲首先炼五彩石补天,接着斩龟脚撑天,又杀死了
6、兴风作浪的黑龙和那些残害百姓的野兽、大鸟,最后又把芦苇烧成灰,堆积起来堵塞洪水。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4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七、1历史地位。 2姓氏称号。 3传奇经历。 4陵墓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