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年级上册经典国学诵读四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一)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
2、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国学经典再现“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
3、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我是小助手游:指游学、游官、经商等外出活动。方:一定的地方。约:约束。这里指“约之以礼”。讷: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敏:敏捷、快速的意思。我是小翻译孔
4、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考考你的智慧1.“方”的解释为 。2.我们要以 来约束自己。3.“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做呢?4.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所在乎的也越来越少,但是如果失去约束,社会就会失去秩序,道德与法律,都是我们的行为准则,结合实际,谈谈这两种力量对人类行为约束的侧重点。弘扬传统文化王冕僧寺夜读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的时候,父亲让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进入学校听学生们读书。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在脑子里。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5、。有人牵着王冕家的牛,来王冕家,责怪无人看管的牛践踏了他家的田地,王冕的父亲大怒,用鞭子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让像以前一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对读书如此入迷,为什么不让他去做呢?”王冕因此离开家,紧挨着一座寺庙住下来。一到夜里,他就偷偷地走出住处,坐在庙内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依靠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都是土质的偶像,狰狞凶恶,很是可怕。王冕是小孩子,却面不在乎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后,感到十分惊讶,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二)国学经典再现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孟之反不伐
6、,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我是小助手箪:音,古代盛饭用的竹器。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乐:乐于学。孟之反:名侧,鲁国大夫。伐:夸耀。奔:败走。殿:殿后,在全军最后作掩护。我是小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孔子说:“孟之反不喜欢夸耀自己。败退的时候,他留在最后掩护全军。快进城门的时候,他鞭打着自己的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跑得不快。”考考你的智慧1.填上合适的量词。一( )食 一( )饮2.颜回有什么优秀品质?3.你如果见到孟之反,你想对他说点
7、什么呢?弘扬传统文化宣子赠饭鲁宣公二年,宣子在首阳山(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一人非常饥饿,就去询问他的病情。那人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宣子就将食物送给他吃,可他却留下一半。宣子问他为什么,他说:“我离家已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还活着。现在离家很近,请让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给她。”宣子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又为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后来,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一次,灵公想杀宣子,灵辄在搏杀中反过来抵挡晋灵公的手下,使宣子得以脱险。宣子问他为何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那个饿汉。”宣子再问他的姓名和家居时,他不告而退。这个知恩图报的故事后来成为典故,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中就引用了它: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参考答案(一)1.一定的地方 2.礼 3.少说多做 (二)1. 箪 瓢 2.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