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2、通过诗文对照理解诗意,体会古诗悠远飘逸的意境。3、通过揣摩表情达意的词句,领悟李白与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通过替换,展开想象说话等多种方法,把体悟到的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诗文对照理解诗意,体会古诗悠远飘逸的意境。难点:通过揣摩表情达意的词句,领悟李白与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通过替换,展开想象说话等多种方法,把体悟到的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教学过程:一、整体入手,引入情境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黄鹤楼送别。一起读。2、暮春三月,一对
2、朝夕相处的好朋友就要在黄鹤楼分别了,相见时难别亦难,再读一读。3、课文讲了谁送别谁?(学生齐说)(板书:李白、孟浩然)4、你能连起来说句话吗?二、品味赏析,朗读悟情(一)过渡:1、是啊,送别是一艘小小的船,载着浓浓的思念,送别是一杯醇醇的酒,盛着浓浓的情。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一对风流潇洒的朋友即将分别,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他们的心情又将如何呢?轻轻的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哪个词最能表达他们此刻的心情?(板书:依依惜别)(学习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2、依依惜别就是说他们(指名回答)不忍分别,难舍难分。谁能用你的朗读,读出这个词
3、的意思?再慢些,你读,你读,你读,一起读。3、让我们把这个词语送到段落中,谁来读一读。A、“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1)指名读。(2)现在请再读一读这段话,你从哪些字词读出依依惜别之情。(3)为什么“藏”从能看出来?(4)如果不藏会出现什么情况?(5)对啊,为了控制这种离愁的别绪,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6)若是平日,李白与孟浩然会在黄鹤楼上干什么?(7)饮酒、吟诗、赏景,多么潇洒,多么惬意。而今天,就要分别了,真是眼前有景无心赏,惜别之情心底藏,谁再来读一读,读出这份离别之情?指名读B、“终于
4、,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过渡:不忍别时终须别,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感情,举起了酒杯说(指名读李白的话)(1)(出示句子)离别之言情真意切。自由读李白的话,你能读书哪些情感?(2)很多同学有了收获,不着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再请大家默读一遍,用心读,用心触摸每个字和词,相信这次你会有更多的体会、收获,在你有所体会的字和词下面点上着重号(3)会读书,不仅能读懂李白的话,更能读懂李白的心,谁来说说从李白的这段话中,你读出了哪些情感。A、敬仰之
5、情(1)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来?(2)谁能读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3)李白如此敬仰孟浩然,敬仰孟浩然的什么呢?(4)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孟浩然的诗篇?A、什么叫誉满天下?你能帮他找个近义词吗?B、是啊,说到孟浩然你一定会想到一首诗春晓,从几岁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几乎人人都能吟诵,谁来背一背?(指名背),是啊,像这样的诗还有很多。诗圣杜甫这样评价:清诗句句尽堪传(读),意思是说孟浩然的诗清新优美,每一句都值得千古流传。这就叫齐读。因此,李白说您的诗篇誉满天下。(5)李白不仅敬仰他的诗篇,还敬仰他的人品。李白这样赞美孟浩然出示赠孟浩然,a看看,上面的注释,能读懂李白敬仰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吗
6、?b李白说“孟夫子啊,我特别敬爱您,因为您胸怀(磊落,飘逸洒脱)因为您抛弃了因为您只愿卧于c就是这样一个风流潇洒,不羡权贵的孟浩然怎能不让李白深深的敬仰呢?吾爱读d其实,我们大家知道,李白又何尝不是一样的风流潇洒,不羡权贵,因此李白和孟浩然不仅是朋友,用王勃诗里的一个词他们更是心灵相通,志同道合的知己。e是啊,假如,你就是李白,面对着即将离去的兄长、老师,知己,真诚的表白出你的敬仰之情吧。谁来读?谁还想读?B、不舍之情(1)过渡:我们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深深的敬仰,还能从这段话读出什么感情?(2)不忍何日再见面。(3)是啊,同学们在交通落后的古代,和我们交通便利的现代大不一样,今天我们分别了,也
7、许明天就能再见,而在交通极其落后的古代,这一别也许永远也见不了。是啊,谁再来读一读李白的最后一句话。今天我听到了一份离别的伤感。师读今天(4)齐读今天(5)同学们这杯中盛的难道仅仅是满满的酒吗?(6)对友人的牵挂,不舍,祝福所有的一切都包含在这一杯酒中,齐读这段话,3、“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1)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读(2)同学们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他想对李白说什么呢?(3)是的,所以今天的分别不必太伤感,是啊,孟浩然又何尝与他的好友分别,但作为
8、兄长,此时更多的是在?安慰,对,你就是孟浩然,安慰一下你的兄弟读。(4)好一个永世不绝除了安慰你还读出了什么?(友谊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友谊天长地久。读。既是说长江之水,更是说友谊天长地久。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4、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1)师读(2)同学们,听着这一段,你觉得哪个词特别重要?(3)什么叫伫立吗?(长时间地站立)伫立前面还有一个词叫依然,从依然,我们可以看出,李白站立的时间很长,(4)李白伫立在江边干什么呢?是在仰望蓝天白云吗?是在远眺江上美景吗?他在
9、干什么?凝视着(5)李白对孟浩然的情就在久久伫立中,就在默默凝视的目光中,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岸边的李白,面对着浩荡的江水,你的心情也会像这江水一样波澜起伏,你回想起哪些美好的画面,又有哪些话要对你的好友倾诉呢?闭上眼睛好好想一想。睁开眼睛,把你想说的话写在书上。(6)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诗人的心声吧,岸边杨柳依依,李白望着孟浩然的船越去越远,心里默默的说指名说,还会默默的说“孟兄”孟浩然的船越走越远,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默默的说指名说,谁还想说(7)多好的一对朋友,多感人的画面。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我想此情此景,就连江边的繁华也会落泪,连岸边杨柳、江上沙鸥也为之动容。你怎样理解“杨柳
10、依依、沙鸥点点”?(8)作者写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呢?(寄情于景)再往下看看,除了把情寄予杨柳、沙鸥,还有什么呢?(一江春水)是啊。永世不绝的长江之水寓意着永世不绝的朋友之情。(9)同学们,一切语景皆语情,我们写文章就要做到情景交融。谁来,带着这依依惜别之情,读好这个自然段?(指名读)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是啊,这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送去的是祝福,留下的是思念;送去的是牵挂,留下的是眷恋。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出示古诗,齐读。)(2)、出示古诗,生齐读。(3)学到这,这首古诗的意思懂了吗?谁能用文中的话来说一说。“孤帆”是什么意思。(4)再次读
11、,(5)谁想在音乐声中,深情的诵读。(6)在这烟花三月,李白送别自己的好友去了美丽的扬州,李白多么想与他的好友一同前往啊,面对着涛涛的江水,他再次深情的吟诵到齐读。(7)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楼空,但黄鹤楼却见证了一场千古送别,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吸引着无数的后人登楼远眺,浮想联翩,同学们,假如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面对滔滔的江水,飞翔的沙鸥,你一定会情不自禁想起两个人(指板书),你一定会情不自禁的想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指板书),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地吟诵道(背古诗)四、积累拓展1.收集有关送别的诗句。五、板书设计:黄鹤楼送别李白 孟浩然依依惜别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黄鹤楼送别是一文诗兼美的“文包诗
12、”形式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种深情体贴的送别。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但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基于这一点,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本文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话对照,情景同现,使得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
13、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入课程目标之中,更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因此,我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试图沿着情感的纬线,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感悟两位大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一、创设情境,走进诗文。上课伊始,我用一个思考题切入课文:“一对好友就要分别了,此时此刻,他俩儿的心情怎样呢?让我们再现当时的情景,登上黄鹤楼去目睹那感人的场面。”学生细细读文,从字里行间寻觅
14、诗人的情感流露。他们从“一会儿一会儿”体会到诗人与好友谁都不愿触动心底那份离愁,谁都不愿先开口说分离,或许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的故作洒脱的依恋之意。再通过感情朗读李白的话“孟夫子,不知我们何日再见面,就满饮此杯吧!”体会李白对孟夫子的无限眷恋之情。学生通过品读孟浩然的话“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体会到孟浩然在宽慰好友,只要友谊长存,又岂在朝朝暮暮?此外,我还适时地通过自己讲解和学生汇报来补充一些课外资料,辅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诗人的情感。通过品味课文语言,学生已真切地感受到诗人丰富的感情。二、巧用资源,共鸣情感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大,加之学生对人物以及古诗的背景了解又浅,
15、学生就很难与文中人物“感同身受”,尤其是文中提到“您的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以及对王勃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引用,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让孟浩然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丰满起来,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我适时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尽力拉近文中人物与学生的“心灵距离”,既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又使孟浩然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变得“鲜活”起来,对调动激发学生情感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三、注重朗读,读贯穿始终课程标准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文。获得运用语文的能力,这一能力的获得主要是靠语文实践,而朗读是一项最基本、最经
16、常的训练。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本节课的朗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读的目的性很明确。比如话别的场景,让学生一边分角色朗读,一边思考从他们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在第四小节目送场景的教学中,要求学生一边轻声读一边思考:在李白的眼中为何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条船?读出你的体会。在教学、自然段时,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这对好朋友他们有良辰美景下做什么?如此良辰美景为何无心欣赏?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在每部分的教学中,做到让学生读有针对性,有目的性。、读的形式多样化。在本节课上,我采用了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默读、齐读、自由读、配乐朗读、师范读、师生配合读等多种读的形式,学生就这样在不断的朗读中形成语感,积累语言。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对“文包诗”这类课文的教学把握还不够,它既不同于单纯的古诗教学,又不同于普通的课文教学,它要求在教学中做到诗和文不割裂,从文理解诗。可我在教学中比较重文,对文诗结合处理得还不够细腻。此外在指导朗读方面,学生的读层次性不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能够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不同层次的朗读。“学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改进,争取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