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启航课 基于审美素养与情感领悟的散文阅读 课文分析与教考融通散文重写实,充满诗情画意,注重文采,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散文阅读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与情感领悟能力。在新教材中,散文阅读涉及文学阅读与写作、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四个任务群。这些作品,有的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有的塑造了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志士,有的反映出百年来中国人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变动的轨迹。这些文章,风格不同,手法各异,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文体类型 教材课文 指向高考的素养要求 写景抒 情散文 故都的秋/郁达夫 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
2、品位,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要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还要反复涵泳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荷塘月色/朱自清 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 风景谈/茅盾 结合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在欣赏写景技巧,分析景、人关系的基础上,体会每幅风景的暗示意义,探究风景之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思考作者是怎样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的。文体类型 教材课文 指向高考的素养要求 写人叙 事散文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 了解纪实作品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欣赏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深刻功力和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梳理文章的情感发展脉络,品味文中表达情感的语句,比较
3、两篇文章的异同,如“忘却”的含义、抒情的方法等。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 文化散文 秦腔/贾平凹 关注作品丰富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是如何将秦腔所激发的喜怒哀乐场面表现出来,并且与秦腔艺术的韵味融为一体的。文体类型 教材课文 指向高考的素养要求 回忆录 长征胜利万岁/杨成武 1.把握回忆录的风格特点,学习其写作技巧,欣赏富有时代特征的表达艺术。2.作者通过一些具体场面和细节记录这一重大历史时刻,并融入恰当的议论和抒情来表达感受,阅读时要多加体会。朗读文中多处引用的毛泽东关于长征的论述,加深对长征伟大意义的理解。3.理清行文线索,思考这个“插曲”的意义。大战中的插曲/聂荣臻 文体类型 教材课文 指向高
4、考的素养要求 随笔 读书:目的和前提/黑塞 找出文中关于读书与修养的名句,细加体味;联系自己的读书生活,思考阅读对于人生的意义。上图书馆/王佐良 报告文学 包身工/夏衍 阅读时留意文章新闻性与文学性是如何做到有机统一的;注意分析和体会文中大量的细节描写;结合背景材料,理解造成底层人民苦难的根本原因。考情分析与命题特点试题信息 考查角度 卷别 选文 作者 文本类型 学科素养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2023 全国 甲卷 机械的诗巴金 现代随笔 赞美劳 动创造 综合选择 鉴赏形象 分析句 段作用 2022 新高考卷 到橘子 林去 李广田 现代叙 事散文 歌颂抗 战人民 内容理解 艺术鉴赏
5、理解标 题含义 鉴赏细 节描写 全国 乙卷“九一八”致弟弟书 萧红 书信体 散文 礼赞中 国青年 综合选择 分析情感 赏析内 容手法 试题信息 考查角度 卷别 选文 作者 文本类型 学科素养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2021 新高考 卷 放猖 莫须有先生教国语 废名 现代叙事散文/小说 热爱传 统文化 艺术鉴赏 内容理解 赏析语言 分析观 点态度 全国甲卷 当痛苦 大于力量 的时候 王小鹰 当代游 记散文 敬仰文 化名人 综合选择 内容结构 主旨探究 试题信息 考查角度 卷别 选文 作者 文本类型 学科素养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命题 规律 1.选材:主要选取中国现当代作家作
6、品,以立德树人为目的,选取能体现中国革命历程中人民的力量、青年的责任、热爱传统文化、敬仰文化名人的文本。2.命题:题型相对稳定,新高考卷共4道题,主客观结合。因文设题,强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阅读感悟,注重对文本思想和文化价值的发掘。基础强化与素养提升一、散文的基本概念 现代文学中,散文是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散文,是指除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体文章。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二、散文的类别 散文类别 内容特色 艺术手法 写景状 物散文 写景散文 描绘景物特征
7、,表现作者的内心情感、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状物散文 描摹刻画具体物件,托物寄情,托物寓理,托物言志。托物言志、象征 写人叙事散文 选取一个侧面或片段记人叙事。记叙、描写 议论说理散文 以议论为主,文笔灵活,寓哲理于形象。议论、象征 文化游记散文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写作对象。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三、散文的阅读方法(一)由“形”探“神”散文的“形”主要指的是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作者可以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随意选择,精心安排。行文方式灵活多样,富于变化。可以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可以夹叙夹议、状物写景、
8、借景抒情;可以细处落笔,小中见大;可以旁敲侧击,曲径通幽。与小说相比,散文不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也不要求展示矛盾发展的全过程。散文的“神”主要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神聚”,指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如何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都要受中心思想的约束。散文的“神”整体统摄内容和形式的各个方面,因此在结构上往往需要有一条鲜明的线索,把那些“散”的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线索和表现形式有:以时间变化、空间转换为线索;以具体的人、事、物为线索;以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二)因“文”求“法”阅读散文,要明确文中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
9、情达意、言事说理服务的。散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于一体,这些表达方式,因文体不同、题材不同、作者不同而千差万别。但散文“形”的铺展往往是“神”的凸显的前提,看似松散,其实有迹可循。阅读的关键点不在于记叙、描写的客体,而在于记叙、描写中灌注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散文的阅读,要因“文”求“法”,由表及里。读文示范真题文本 (2022新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到橘子林去 李广田 小孩子的记忆力真是特别好,尤其是关于她特别有兴趣的事情,她总会牢牢地记着,到了适当的机会她就会把过去的事来问你,提醒你。“爸爸,你领我去看橘子林吧,橘子熟了,满树上是金黄的橘子。”今天
10、,小岫忽然向我这样说,我稍稍迟疑了一会,还不等回她,她就又抢着说了:“你看,今天是晴天,橘子一定都熟了,爸爸说过领我去看的。”我这才想起来了,那是很多天以前的事情,我曾领她到西郊去。那里满坑满谷都是橘子,但那时橘子还是绿的,她并不觉得好玩,只是说:“这些橘子几时才能熟呢?”“等着吧,等橘子熟了,等一个晴天的日子,我就领你来看看了。”这地方阴雨的日子真是太多,偶然有一次晴天,就令人觉得非常稀罕,简直觉得这一日不能随便放过。小孩子对于这一点也该是敏感的,于是她就这样问我了。去吗,那当然是要去,并不是为了那一言的然诺,却是为了这一股子好兴致。我们走到了大街上。今天,真是一切都明亮了起来,活跃了起来。
11、石头道上的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女人头上的金属饰物随着她们的脚步一明一灭;挑煤炭的出了满头大汗,脱了帽子,就冒出一大片蒸气,而汗水被阳光照得一闪一闪的。天空自然是蓝的了,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也许是看一只鸽子,两行小牙齿放着白光,真是好看。小岫自然是更高兴的,别人的高兴就会使她高兴,别人的笑声就会引起她的笑声。可是她可并没有像我一样关心到这些街头的景象。她毫无驻足而稍事徘徊的意思,她的小手一直拉着我向前走,她心里一定是只想着到橘子林去。走出城,人家稀少了,景象也就更宽阔了,也听到好多地方的流水声了,看不到洗衣人,却听到洗衣人的杵击声。而那一片山,那红崖,那岩石的纹理,层层叠叠,甚至是
12、方方正正的,仿佛是由人工所垒成,没有云,也没有雾,崖面上为太阳照出一种奇奇怪怪的颜色,真像一架金碧辉煌的屏风。还有瀑布,看起来像一丝丝银线一样在半山里飞溅。我看着眼前这些景物,虽然手里还握着一只温嫩的小胖手,我却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而她呢,她也并不扰乱我。我想,她不会关心到眼前这些景物的,她心里大概只想着到橘子林去。远远地看见一大片浓绿,我知道橘子林已经在望了,然而我们却忽然停了下来,不是我要停下来,而是她要停下来,眼前的一个故事把她吸引住了。是在一堆破烂茅屋的前面,两个赶大车的人在给一匹马修理蹄子。我认识他们,只是认识他们是属于这一种职业的人,而且他们还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他们时常叫
13、我感到那样子的可亲近,可信任。他们把内地的货物运到边疆上出口,又把外边的货物运到内地,他们给抗战尽了不少的力量他们两个正在忙着,一心一意地“对付”那匹马。你看,那匹马老老实实地站着,不必拴,也不必笼,它的一对富有感情的眼睛几乎闭起来了。不但如此,我想这个好牲口,它一定心里在想:我的大哥在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慢慢地修,不错,他正在给你慢慢地修哩。他搬起一只蹄子来,先上下四周抚弄一下,再前后左右仔细端详一番,然后就用一把锐利的刀子在蹄子的周围修理着。我为那一匹牲口预感到一种疾驰飞扬的快乐我这样想着,看着,看着,又想着,只是顷刻之间的事情,猛一惊醒,才知道
14、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了,我低头一看,却正看见她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她是在看她自己的小指甲。而且我也看见,她的小指甲是相当长的,也颇污秽了,每一个小指甲里都藏着一点黑色的东西。我不愿再提起到橘子林去的事,我知道小岫对眼前这件事看得入神了,我不愿用任何言语扰乱她,我看她将要看到什么时候为止。赶马车的人把那一只马蹄子修好了,然后又丁丁地钉着铁掌。钉完了铁掌,便把马蹄子放下了。那匹马把整个的身子抖擞了一下,我说那简直就是说一声谢谢,或者是故意调皮一下。然后,人和马,不,是人跟着马,可不是马跟着人,更不是人牵着马,都悠悠然地走了,走到那破烂的茅屋里去了。那茅屋门口挂一个大木牌,
15、上边写着拙劣的大字:“叙永骡车店”。有店就好了,我想,你们也可以少受一些风尘。“回家。”小岫很坚决地说,而且已经在向后转了。“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她拉着我向回路走。我心里笑了,我还是没有说什么,我只是跟着她向回路走。“我的手指甲也长了,回家叫妈妈剪指甲,我不哭,我也乖。”她这么说着,又看一看自己的小手。“对,回家剪指甲,你真乖,你比马还乖。”这次我是不能不说话了,我被她拉着,用相当急促的脚步走着。这时候,太阳已经向西天降落了,红崖的颜色更浓重了些,地上的影子也都扩大了。我们向城里走着,我们都沉默着,小岫不说话,我也不说话。“我不再去看橘子了。”她心里也许有这么一句话,也许并
16、没有。读文策略 不论是哪种类型的散文,它们的文本特征都是“形散神聚”,所以在读文时根据这一特点,带着“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这些问题去读文。第一步:落实“写什么”明确散文所写内容 1.抓标题 有的散文标题提供了文章的线索,隐含着写作对象、写作内容等信息,与作者的情感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到橘子林去”这一标题隐含了写作的内容,暗示了文章的行文思路。2.找线索 散文一般都有一条组织材料的线索,找到了这条线索,就能较容易地读懂文章内容、手法,明确文章主旨。本文以到橘子林去为题,暗示了本文的线索是“游踪到橘子林去”,作者将要写到橘子林去沿途看到的景象、见到的人物等内容。3.理内容 阅读整篇文本,梳理
17、文本所写的具体内容,这是解读文本的关键环节。本文记叙了作者和女儿小岫去看橘子林,路上看到赶大车的正在路边为马匹修理蹄子,作者想到的是“他们把内地的货物运到边疆上出口,又把外边的货物运到内地,他们给抗战尽了不少的力量”女儿小岫却想到了自己也要修剪指甲,没去橘子林就急于回家,回家让妈妈给剪指甲。文章写得颇有情趣,作者对人民力量的认同和赞许是十分突出的。第二步:紧抓“怎样写”把握散文艺术特色 1.看表达技巧的运用 如走出城后,作者对所见景物进行的一系列描写,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如瀑布像一丝丝银线等。描写景物多半采用白描的手法,没有过多的修饰,清楚直接地把街上雨后天晴、明亮的景色和城外山崖重叠、瀑布
18、飞溅的景色展现在读者眼前。这一系列景物描写,表明了作者观察之细,为下文写修马蹄、钉马掌的细节埋下了伏笔。2.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 文章语言朴实自然,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话语将到橘子林去沿途看到的景象娓娓道来,使人如临其境,不仅让人感到亲切自然,还能从中体会到抗战后方人们的精神面貌。第三步:思考“为什么写”挖掘散文主旨 本文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生动描写了修马蹄、钉马掌的劳动场景,饱含对普通劳动者“赶大车的”的亲近和信任,并将车夫的运输工作与抗战时期的物资转运关联起来,促使我们体会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的伟大力量,引导考生领悟“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真谛。真题试做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
19、,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决定带小岫到橘子林去,只是因为不想“随便放过”偶然到来的晴天,与她提醒“我”履行承诺无关。B.“我”从“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到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这个变化表明“我”的出游兴致变高了。C.赶大车的人让“我”感到可亲近、可信任,除了他们“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还因为他们为抗战做出了贡献。D.返回城里的路上,“小岫不说话,我也不说话”,父女二人的沉默表明他们对未到达橘子林感到有点失落。C 解析 此题考查对散文内容的理解。A项,“与她提醒我履行承诺无关”错误。B项,“这个变化表明我的出游兴致变高了”有误,由文中内容可知,“我”的兴致一
20、开始就是高的,这个变化表明“我”更深地陷入由出游所见而引发的感悟中。D项,“感到有点失落”于文无据,文中没有失落之感。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的大哥在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这一句将马人格化,写出了马对车夫的感情,生动而饶有趣味。B.“我”在判断小岫对去橘子林的态度时,用语从“一定”变为后来的“也许”,暗示小岫的心理变得难以琢磨了。C.小岫让“我”领她去橘子林,实际上全程“我”都是由她拉着走的,由此可见,小岫的言行决定着本文的节奏。D.本文借助小孩子的视角,先后描写了街道、山林、骡车店等处的景象,看似散漫,实则
21、突出主题,使本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A 解析 B项,文中说:“她毫无驻足而稍事徘徊的意思,她的小手一直拉着我向前走,她心里一定是只想着到橘子林去。”“我不再去看橘子了。她心里也许有这么一句话,也许并没有。”结合前文小岫回家的态度和言行很坚决,可知她的心理并没有变得难以琢磨。C项,由文中内容可知,决定本文节奏的是父女二人的兴致,而不是小岫的言行。D项,文章主要是以“我”的视角呈现沿途的风景。3.“我”和小岫最终放弃去橘子林,本文却仍以到橘子林去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4分)参考答案本文以到橘子林去为题,文中也一再强调,让读者对橘子林充满期待,而“我”和小岫最终选择放弃,结果出人意料。“到橘子林去”是叙述的主要线索,本文主要记述的是去橘子林途中的所见所闻。突出小岫的随性,到橘子林去是出于她的要求,放弃也是她的决定。(答出两点即可)4.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还不等回她,她就又抢着说了”,体现了孩童的急切心理及一点狡黠。小岫沿途不关心眼前景物,“一直拉着我向前走”,体现了孩童的单纯可爱。小岫偷偷看自己的指甲,透露出孩童的小心思。“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这是孩童的语言和思维方式,体现孩童的天真。(答出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