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前小测(每题得3分):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得出的结论又是什么?2、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什么?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3、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用原文回答)得道的结果怎样?4、孟子写此文的目的是什么?孟子写此文的目的是主张统治者施行仁政.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美国阿拉斯加一个自然保护区有一种稀珍的鹿种,主人们为了使鹿群不受伤害,将周围的狼、豹、虎等野兽捕杀光。从此,这些鹿置身于没有任何危险的“安乐窝”中,活动量逐渐减少,体质也越来越差,终于在一场瘟疫来临时大量死亡。后来,保护区的主人特意从外地“引进”一些凶狠的狼、豹、虎等野兽,让它们和那些珍稀的鹿群一
2、起生活,鹿群们为了生存,为了躲避野兽们的追杀,整天来回奔跑,体质和生命力逐渐增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入: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炼,才能使人的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是怎样论述这个问题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翻译为“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可以使人萎靡死亡。”5、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舜 发 于 畎 亩 之 中,傅 说 举 于 版 筑 之 间,胶 鬲 举 于 鱼 盐 之 中,管 夷 吾 举 于 士,孙 叔 敖 举 于 海,百 里 奚 举 于 市/故 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是 人 也,必 先 苦 其 心 志,劳
3、 其 筋 骨,饿 其 体 肤,空 乏 其 身,行 拂 乱 其 所 为,所 以 动 心 忍 性,曾 益 其 所 不 能/题目论证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 百里奚举例论证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道理论证人恒过 而后喻。正面入则无出则无国恒亡。反面正反对比论证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翻译第一段(举例论证,6个历史人物):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小结:1词性活用: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译成“使”2一词多义:国国防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家 国恒亡。拂不顺 行拂乱其所为。同“弼”,辅弼 入则无法家拂士3通假字:曾同“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衡于虑拂同“弼”,辅弼入则无法家拂士4虚词:于从舜发于畎亩之中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由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凭以天下之所顺用来所以动心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