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醉翁亭记导入一同学们,我国有无数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比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让人回味无穷;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令人神往之至;而“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让无数落魄文人隐居山林,让醉翁亭记成为抒情、状物、写景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名篇,体会它描写的景色和抒发的感情。导入二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对醉翁亭记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现在请看这幅图片。(多媒体展示)我们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描写这么美的景色是要抒发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这就是我们这
2、节课要讨论的重点。导入三杜甫说“文章憎命达”,这句话充分地说明了文章与生活处境之间的尴尬关系。是啊,纵观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文章写得好的人,生活境况大都比较潦倒。因而又有人说愤怒出诗人、孤独出诗人等等,不一而足。我们今天要学的醉翁亭记,就是欧阳修被贬官滁州时写下的传世名篇。来源:Zxxk.Com1亭之概况,翁之心情开头一句“环滁皆山也”概括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然后用“望”“行”二字把读者的视线由“林壑尤美”的西南诸峰,引向“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泻出于两峰之间”的酿泉,引向泉上的醉翁亭。这样,不仅让读者了解了醉翁亭的方位,而且通过层层烘托,突出了醉翁亭之美,引人入胜。接着写亭的得名,引出太守
3、寄情山水之乐。醉翁亭是怎样得名的呢?“太守自谓也。”但“太守谓谁”,暂且不提,埋下伏笔,直到全篇结句点出。这样使文章曲折有致,收到首尾照应的效果。在说完醉翁亭命名原委以后,文章接着写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就从醉翁亭的命名巧妙地引出“乐”字,自然过渡到抒发胸臆,并以“乐”为主线,把全篇各部分串联起来,表达作者寄情山水寻找乐趣的心情,形成统一的艺术整体。2朝暮之景,四时之景这部分将“山水之乐”具体化,文意加深一层。“若夫”表示承接上文,另提一事。先写朝暮变化之美,生动地展现了琅琊山“晦明变化”的朝暮景象。接着写四季变化之美,一季一幅画面,都选取了最富
4、有季节特点的景物,千变万化,美妙无比,无不情状俱到,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朝而往”以下四句,写出了流连山中四时美景的无穷乐趣。3滁人之游,太守之醉来源:1此段是全篇的主要部分,描写最细腻,感情也最强烈。“至于”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前面写欣赏美景之乐转到写众人游宴之乐。先写滁人之游,表现了滁人和平生活之乐;再写太守之宴;然后写众宾客的欢乐;最后写太守的醉态。这里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图。4兴尽而归,与民同乐“已而”承接上文,表示时间的过渡。游人兴尽而返,又是禽鸟飞鸣相乐的时候了。以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层层推进。整篇文章贯串一个“乐”字,山林之
5、乐,滁人和平生活之乐,众宾游宴之乐,无不统摄于太守之乐,到全文结尾处,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点出全文的主旨,表现“与民同乐”的思想。最后点出作记人的姓名,点明自己的身份。1骈散结合,富有韵味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文中大量运用了骈偶句,增强了韵律美。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这样的骈偶句,作者控驭自如,浑然天成,毫无雕琢之感,给文章增添了华丽之美。全文21个“也”字,25个“而”字,运用灵活,让文章既富有诗意又带有散文的韵味。2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文章先写亭的远景,因为亭之所在是琅
6、琊山,就从这里落笔,用“蔚然而深秀”表现它的外观,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它的丰姿,使人产生赏心悦目之感。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来由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了全文抒情的基调。以下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写亭子周围的自然景色,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第二,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表现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据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3金线串珠,浑然天成来源:1
7、醉翁亭记虽然时而山色露出卷面,时而水流泻进画幅,时而人情喧于纸上,看似散,其实一点儿也不乱。本文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连缀各幅画面。正因为如此,文章的起、承、转、合,无不统摄于作者的主观感受和体验的波澜起伏。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于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肴簌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婉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更是为了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欢于万物,乐在其中,全文因景生乐,因乐而抒情,这样,行文走笔,一路写出,围绕一个“乐”字展开,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犹如穿千颗玉珠在金线之中,收万道阳光凝于聚光镜上。
8、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来源:1ZXXK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1醉翁亭记的写作背景(详见云资源)2作者简介(详见云资源)3“唐宋八大家”(详见云资源)喜雨亭记来源:1苏轼亭以雨名,志喜也。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
9、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邪?注 扶风:即凤翔府。有年:指丰收。弥月:整月。属客:指斟酒给客人喝。荐饥:重复地遭到饥荒。优游:从容不迫的样子。【参考译文】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记载了喜庆之事。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
10、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于是(我)在亭子里举行酒宴,向客人劝酒并告诉他们这件事,说:“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十天
11、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不好,百姓就会重复地遭遇饥荒,诉讼案件多了,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都是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可以忘记吗?选入理由:(1)主题一致。反映了作者重农、重民的仁政思想。喜雨亭记突出表现了苏轼关心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这与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主旨“与民同乐”有共通之处。(2)语言风格一致。骈散结合,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并在句末多用“也”字,富有节奏感和回环美。1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孟子2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左传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