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文言文本单元几篇课文属“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文言文”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这几篇文言文,我们要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掌握文言实词古今词义的异同与变化以及常见文言句式的用法;同时,通过背诵经典名篇,进一步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孔孟两章季氏将伐颛臾面对季氏武力征伐的举动和弟子推卸责任的狡辩,孔子义正词严地批驳冉有、季路的错误,提出了自己的
2、为政之道。他认为一个国家,要达到“无贫”、“无寡”、“无倾”的地步,只有采取“均”“和”“安”的治国方针,“修文德”则是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措施。这表现了孔子反对武力征伐、重视教化、以德服人的思想观点。孔孟两章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地嘲讽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地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却“率兽而食人”,是人民的灾星。劝学(节选)对于是否“会学习”这个问题,许多人可能报
3、之一笑,也可能嗤之以鼻。他们可能会说,“学习还不简单吗?就是读书做题”。其实,真正的会学习并不是这样。劝学一文告诫我们说:要善于借助外物,要注重积累;要有恒心,要专一。这是常识,也是真理。有人能把荀子的劝学一文背得滚瓜烂熟,但在实践中,却又忘记了这几条最基本的原则。我们可以扪心自问,自己做到“积土成山”了吗?做到“锲而不舍”了吗?做到“用心专一”了吗?如果做到这些,你才是真正地学会学习了。过秦论“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凭借谁的力量灭掉六国,统一天下?拥有整个天下的强大秦朝却二世灭亡,这又是谁的原因?过秦论中贾谊在历数了秦统一天下的过程,分析了秦亡的原因后说道:“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是秦的
4、教训,也应是世代为官执政之人的借鉴。谁施仁政,谁得民心,谁有天下;反之,谁失民心,谁失天下。任你有坚船利舰、雄兵百万、长江天堑。秦王朝是个例子。对于今天,仍有借鉴作用。师说师说针砭时弊,针对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观点,这既体现了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也破除了对长者、权贵等权威的迷信。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则用动态的、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这种闪光的思想,被后世许多教育家引申发挥,为教育理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学习这种精神,时时留心,处处向比自己强的人学习。同时
5、还要勇于探索,敢于怀疑,大胆创新,不唯书,不唯上。这样,才能提高自身能力。晏子治东阿晏子先前治理东阿,廉洁自律,一心为民,治绩显著,却受到景公责怪;后来营私舞弊,民不聊生,反受到赞扬。晏子说明真相,使景公幡然醒悟。本文用极为简短的篇幅,前后对比的方法,精练的语言,通过晏子两次治理东阿的故事,告诫齐景公也启发后人:评价人(考核人员是否尽职尽责)要客观公正,不能偏听偏信、不作实际调查研究就轻下结论。谏太宗十思疏魏征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魏征的直言敢谏照出了太宗的宽容与大度,魏征的“十思”也照出了太宗的骄奢之气与蜕变之态。正因为魏征这面镜子的存在,唐太宗才悬崖勒马,保住“从谏如流”的晚节,使贞观盛世得以善始善终。从此一段君臣佳话亘古流传,一代盛世光景彪炳千秋。这是魏征的幸事,是太宗的幸事,也是天下的幸事。- 3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