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语文27课《青山处处埋忠骨》说课稿3.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92729 上传时间:2025-11-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语文27课《青山处处埋忠骨》说课稿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语文27课《青山处处埋忠骨》说课稿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语文27课《青山处处埋忠骨》说课稿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语文27课《青山处处埋忠骨》说课稿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语文27课《青山处处埋忠骨》说课稿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27、青山处处埋忠骨说课稿一、说教材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让学生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前两篇课文是从毛泽东作为一个诗人和新中国的缔造者的角度展示了他一代伟人的风采,本文则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二、说教学目标基础目标(A类目标):1、认识8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殉职、眷恋、踌躇、黯然”等词语的意思。2、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进一步强化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速读、精读等

2、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习惯。核心目标(B类目标):1、通过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让学生深刻理解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2、进一步学习从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方面来描写人物的方法。拓展性目标(C类目标):了解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三、说教法1、以读为主,“读议悟”结合。2、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四、说学法运用读读、划划、议议、写写等学习方法,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议、写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掌握写人方法,在反复朗读中进入文中情景。这样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

3、自学能力。五、说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2分钟)一上课,老师给学生放映了电影上甘岭片段设计意图:把形象直观的抗美援朝战争场面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情感与此共鸣,不但使学生充分了解写作背景,而且渲染了与文本相符的悲伤氛围,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奠定基础,并为帮助学生理解毛岸英烈士死得其所,堪称“忠骨”埋下伏笔。接着,用饱含深情的导语揭示课题:在这历时三年的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歼灭109万多人,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三年里,中朝两国人民结下了比海还深的情谊;三年里,中华无数的优秀儿女为了保家卫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永远长眠在了朝鲜。让我们一起读课题。2、检查预习。(6分A1)、指名

4、读课文,纠正发音,出示生字词语,检查学生掌握情况。、交流课前预习的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检查预习,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使学生养成一个好的预习习惯。同时,也扫清了阅读障碍,为下一步学习课文做好铺垫。C、交流分享学习收获,再重点引读以下语句。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的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收到这封电报起,主席悲伤得说不出话,吃不下饭,悲伤得借烟消愁,读老来丧子,人生一大痛,已近60的毛主席失去了最心爱的大儿子,这是剜心刺骨的痛,读更何况岸英已是毛主席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而牺牲的第六个亲人了,他怎能不肝肠寸断呢?读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

5、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是呀,这次怎么会回不来呢?怎么会牺牲呢?毛主席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这是真的,他的心在颤抖、在流血。读“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尽地喃喃着。他多么希望岸英会马上出现在自己的眼前,情不自禁的呼喊着课文就是这样通过主席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体现主席悲痛欲绝的心情的。在学生充分自学后,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随机用引读的方式进行朗读指导,进一步体会人物情感,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2)从“痛苦抉择”的感人形象中,感悟主席宽广的胸襟。A、自学:就是在这样痛不欲生的情况下,两封接踵而来的电报却使主席面临一次重大的抉择,默读课文,

6、想想主席面临的抉择是什么?他最终作出了怎样的决定?用笔画出来。B、引导学生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这句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既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藏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C、感悟主席宽广的胸襟:主席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决定呢?出示重点句子,反复诵读,引导探究感悟。D、反复吟咏,加深对句子理解: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是出于对中华儿女的崇敬,主席不愿伤害朝鲜人民的情感,他强忍悲痛,顾全大局,作出了这样的伟大的决定,学生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如果说前面毛泽东得到消息,收到电报是情感高潮的

7、话,此时,又是另一个情感高潮,一签字,就意味着毛泽东永远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岸英将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真是落笔千钧。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泽东是伟人,也是凡人。这铮铮的言语下,是主席那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学生再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采用对话与交流的方式,通过师生的互相交流碰撞、相互启迪,让学生采取多元的方式品读这些句子,让句子中的内涵留在学生的心田,使伟人形象屹立在学生心中。(3)从“艰难抉择”的矛盾心理中,感悟主席伟人风采。A、自学:然而这个抉择的过程对于主席来说,是那么容易的吗?自读710自然

8、段,文章又是怎样刻画出主席的这种矛盾心理的呢?根据学生交流,随机点拨感悟: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他多么想再见儿子最后一面呀!多么想让儿子的遗体归来安葬!这是人之常情。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将电文稿放在上面。他犹豫不决,因为一签字就意味着父子将永远无法相见,想到无法再见儿子最后一面,又怎能不黯然神伤?本片段教学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真切地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并用自己的语言、想象、朗读把这种语言文字的感情表达出来,让无声的语言文字变得有声有形。通过学习这三个自然段,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你展开想像写一个片断,抓住主席的动作、神态等,把那一个难眠之夜的情景,具体描写出来。在课文留白处设计一个写作练习,促使学生把本课的学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应用起来。学以致用,而非“纸上谈兵”,这样更能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而且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主席当时的矛盾、痛苦的心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