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 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一单元 情境导入科举考试起源于中国隋朝,它是中国古代选拔国家管理人才的一种制度,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中曾发挥过很大的作用。而古代的日本、朝鲜等国也曾效仿中国的科举制度,选任官员,这反映出科举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发展到后来,科举制成为了统治者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工具,1905 年,清朝废除了科举制度。那你知道在科举考试以前,统治者是怎样选拔人才的吗?中国古代的选官和用官制度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进入本课的学习吧!目标导航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课标要求 1中央集权发展:推恩令
2、、行省制度。2君主专制演进:三省六部制。重点难点 通史坐标自主预习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西汉(1)背景:汉初郡县与_并存,造成地方势力强大,发生“七国之乱”。(2)措施:汉武帝颁布“_”。(3)作用: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朝(1)唐中期,在地方设置_,享有较大自主权。(2)安史之乱后形成_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封国推恩令节度使藩镇割据 3北宋(1)措施 军事:把主要将领_收归中央,并抽调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_负责监督。财政:中央掌控地方大部分赋税。(2)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兵权通判 4元朝行省制度(1
3、)内容:地方设行省,边远民族地区设_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古代地方_的重大变革,是中国_的开端。规律总结:中国古代统治者防止地方割据、加强地方管理的方式主要有: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划;实行监察制度;中央直接掌控地方权力或设置专门机构,直接管理;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等。宣慰司行政制度省制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1)中央机构变化 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汉武帝让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2)影响:相权削弱,君权加强。2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_、中书省、门下省
4、三省体制。尚书省 3唐朝(1)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中央设中书、_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特点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门下(3)影响 削弱了相权,保证了_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4宋朝(1)中央机构 设立_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设_、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影响: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皇权中书门下参知政事 5元朝(1)中央机构 设_,替代前代的三省,是最高_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2)影响:宰相的
5、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中书省行政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察举制(1)时期:汉代。(2)建立:_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3)影响: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九品中正制(1)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武帝孝廉(2)影响 世家大族子弟依靠_即可步入仕途。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3科举制(1)时期:隋朝至清朝。(2)确立过程 _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科举制。门第隋文帝(3)影响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_、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
6、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_。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特权垄断中央集权 巧思妙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课堂探究 一、从汉到元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成熟的时期,皇权和中央的权力不断加强,相权和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探究问题】从汉到元皇权不断加强的特点。【探究素材】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
7、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有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钱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探究思路】从材料的整体含义看,皇帝不断削弱重臣的权力,构建新的权力核心,由此得出结论(1);中枢机构变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由此得出结论(2);被削弱的官僚机构成为虚职,新的官僚机构增加了行政成本,由此得出结论(3)。【探究结论】(1)分割或者剥夺原有中枢机构的权力是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2)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3)中央官僚机构日趋臃肿,政府效率不断降低。特别说明:中央集权制存在两对基本的矛盾,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
8、与地方的矛盾,两对矛盾总的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二、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异同三公九聊制三省六部制不同点时代不同确立于秦,盛行于汉确立于隋,盛行于唐内部结构不同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行政、军事、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丞相的权力和地位不同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三省相互牵制,相权一分为三,皇权加强相同点都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与三公九卿制相比,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
9、学”实质上是指()A分散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C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科学的行政体系 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解析】唐朝三省六部制下,相权分散,但三省各司其职,这既保证了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答案】A 三、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1加强君主权力: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设置中朝,加强皇权等。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等。
10、4注重选拔官吏和任免官吏: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之后科举考试,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朝设御史大夫,宋代地方设通判等。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之守司,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引文认为君主应当()A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 B经常巡游天下 C深入民间,体察民情 D加强对中央和地方官员的监察【解析】由上面图示可知正确答案为D项。【答案】D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记叙:“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
11、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度 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D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度 解析:材料的有效信息是“诸侯稍微”,造成“诸侯稍微”的是推恩令,郡国并行制下诸侯的权力很大,威胁了中央集权,推恩令颁布后,诸侯国的势力被削弱,“万事各得其所”。答案:C 2下图所示主要反映了()A秦朝的三公制 B隋朝的三省制 C元朝的行省制D秦朝的郡县制 解析:从图示看,中书省下辖行中书省,这符合元朝的行省制。答案:C 3(2015合肥高一质检)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
12、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的实质是()A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B国家行政事务日益增多 C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重 D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 解析: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突出。皇帝为加强皇权不断削弱相权,方式之一就是分散相权。丞相人数越多,权力越分散,对皇权的威胁就越小。D项符合题意。答案:D 4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 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 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 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解
13、析:三司分割了相权,加强了君权。从“位亚执政,目为计相”分析可知,C项正确;A项“全部”说法错误;B项说法错误,D项无从体现。答案:C 5“古来才杰士,所嗟遭时难。一鸣从此始,相望青云端。”上述诗文反映的制度是()A九品中正制B察举制 C科举制D世袭制 解析:材料引文反映了在这一制度出现以前,人才没有报效国家的途径,自此之后可以直接登上权力的顶峰,这种途径指的是科举制。A项是根据门第高低进行人才选拔;B项通过考察品德和才能进行人才选拔;D项是依据血缘。答案:C 二、非选择题 6(2015宁德高一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在京师建立太学学成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但是,如
14、果不为地方所举,仍不能做官。邹玉峰新解“新格局”隋唐政治格局中的“古韵”与“新意”材料二 魏初创九品中正制,起初尚可“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后)重家世、轻才学之歪风渐盛。李木洲科举制兴起的深层逻辑 材料三 隋文帝由于政治需要,按照国家统一要求,不分身份地位从社会中考评人才,开科举士。唐代,科举得以定制。宋代科举制基本沿袭唐代,进一步做出改革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的原则在选拔人才中发挥很大的作用。杨晔科举制度评析(1)据材料一,指出汉代的主要选官途径。(2)与材料一、二相比,分析材料三中的选官制度的新变化及其政治影响。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第(1)问,材料一强调“如果
15、不为地方所举,仍不能做官”,可见地方举荐是关键,由此判断此制度为察举制。第(2)问,材料一、二讲述的是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材料三讲述的是科举制;注意从选官的标准、形式两方面分析新变化,依据教材内容回答其影响。答案:(1)察举制。(2)新变化:重才学,不分身份地位;重考试,科举成定制。影响:有利于国家统一;扩大了统治基础(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提高了官员素质;促进了社会公平公正。高考演练 1(2015新课标全国文综II,4分)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16、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解析:本题中汉宣帝的话说明皇帝治理天下最大的威胁就是地方割据,因此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才会伴随封建社会始终。答案:B 2(2015北京文综,4分)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 解析:“给事中”是负责审议诏书的官员,据此可以推断应该选A项。答案:A 3(2015福建文综,4分)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
17、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解析:“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说明A项解读错误;“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说明强调集体议决,因此选B项;C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说明D项解读错误。答案:B 4(2015安徽文综,4分)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A地方无选举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解析:由“推举六名孝廉”可知是汉朝的察举制,“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说明了其的一些弊端,由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故选C。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