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 三角形的边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材、冀教版、初中几何、第七章、第一节、三角形的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过程设计、教学反思六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1.本节“三角形的边”是“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中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中主要介绍了三角形的概念及基本要素;三角形的分类和三角形三边关系。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1)从基础知识方面看,它既是小学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回顾和延伸,又是后面学习三角形三线、性质、内外角及多边形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从基本技能方面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能让学生初步体验数学当中分类讨论和转化
2、的思想;对提高学生分析能力,科学探究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二、学情分析有利因素:从知识角度看,学生已经接触过三角形(如:三角形的内角和、面积等),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从认知能力角度看,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利因素:从知识角度看: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难度较大,对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带来了困难; 从认知能力角度看:由于年龄、心理特点,初一的学生思维尽管活跃、敏捷;却缺乏冷静,深刻,因而不够严谨,缺乏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三、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从以下三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方面:认识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
3、形的分类,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并学会应用它们经历有关的计算、证明;养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良好习惯,善于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方面:在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从具体、形象、直观的认识,到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表达。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经过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在积极参与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教学的重难点根据本节课教材的作用和地位、学情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发现和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是本节课的难点。四、教法和学法分析
4、教法: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结合学校推行的“三分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的教法重在突出活动的组织与方法的指导,为学生搭建参与、交流的平台。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三分课堂教学模式、启发点拨的教学方法。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方式的转变。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五、过程设计为了达到上述的教学目标,我设置了以下7个教学环节(见流程图)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2分钟)通过观看多媒体放映
5、的图片(如古埃及的金字塔,现代的宏伟建筑以及日常生活当中的自行车,感受处处都有三角形的形象),再由老师告知学习三角形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出主题。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最佳状态,为顺利实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2、自主学习(6分钟)根据学校推行的三分课堂教学模式,为了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将课堂归还给学生,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定了如下问题和自学检测:设计意图: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思考;而且能够提高课堂效率;自学检测的题目较为基础,这样设计的目的,不仅能检测学生看
6、书的效果,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做学习的主人,简单概念自学完成;为后面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做好铺垫。3、 启发点拨 为了让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更直观、形象,我设置了如下探究题目:探究题将抽象的三角形三边关系转化为学生所熟悉的路程问题,巧妙设问(例如:1.小猫从点B沿边爬到点C,图中有几条路线可以选择?2.哪条路线的长度最短,为什么?3.再换其他的起点和终点试试?4.你得到了怎样的数学结论?),引导学生积极讨论,顺理成章得到三角形三边关系。设计意图:将抽象的数学结论转化到学生所熟悉的路程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合理设问,让学生主动参与、步步为营;经过学生参与,思考,老师组织引导;
7、最后顺利得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4、应用拓展 这是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并在解决的过程中蕴含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所以对初学者来说比较困难,因此在第一个问的解答中,我采取层层设问、引导学生个个突破,使问题变得简单。例如:看了第一个问之后就问:(1)三角形中线段比较大小,你想到 了什么?(回答: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你将这些线段分割到哪些三角形当中?经过讨论、进而得出结论。而第二个问,提示学生要类比第一个问的解法,小组讨论,讨论完成之后,大胆让学生展示、讲解。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利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初步体验数学中的转化思想,突破本节课的难点。5
8、、随堂练习 这五个题目各有侧重点,以分数的形式呈现,目的在于及时反馈知识的掌握情况,反馈教学,内化知识。6、归纳总结这个环节,在知识层面上,我设计成了填空的形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系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习惯,树立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而在理论的高度上由老师总结出今天所学到的数学思想方法(分类讨论和转化思想),并提醒学生要善于将这些数学方法运用到学习当中。7、 布置作业 针对初一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设置了分层作业.设计意图: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在教学结构、学生个性发展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与尝试,体现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尝试探讨,让学生探究质疑;适当点拨,让学生开拓创新;恰当选题,让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归纳体验,让学生把知识纳入系统;使学生体验、感悟、经历、认识;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教材潜在的教育功能得到有效开发,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要求。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