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年中图版地理选修4电子题库:第一章章末综合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92199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中图版地理选修4电子题库:第一章章末综合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3年中图版地理选修4电子题库:第一章章末综合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3年中图版地理选修4电子题库:第一章章末综合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3年中图版地理选修4电子题库:第一章章末综合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3年中图版地理选修4电子题库:第一章章末综合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13年中图版地理选修4电子题库:第一章章末综合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13年中图版地理选修4电子题库:第一章章末综合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13年中图版地理选修4电子题库:第一章章末综合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阅读下面描述乡村聚落的文字,完成13题。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构木为巢,以避群害。黎族同胞低矮的茅草房掩映在严严实实的椰子树与槟榔树间。阳光从竹林的顶端照进洞里洞中人家一家挨一家分居在洞身前的两边,基本不用顶盖,岩洞就是一个天然遮风挡雨又蔽日的大屋顶。穿石曲蹬十数里,忽开村落两三家。幽深麝过芳草动,小巷鸡鸣塞日斜。1描写巢居时期乡村聚落的是()ABC D2文字描述的村落主要分布在()A平原 B滨湖C山区 D三角洲3文字描述的村落形态是()A团状 B带状C环状 D散漫解析:第1题,文字中的关键信息依次是“构木为巢”“低矮的茅草屋”“岩洞就是大

2、屋顶”和“穿石曲蹬”,说明它们依次描述的是巢居时期、原始村落时期、穴居时期和山村聚落。第2题,“洞”是关键词,说明它位于山区。第3题,“十数里”才有“村落两三家”说明村落规模小,民居稀疏。答案:1.A2.C3.D易经系辞下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据以上史料,完成46题。4史料中的“市”属于()A村落 B城市C集市 D聚落解析:选C。正确理解古汉语的含义,可知史料中的“市”是货物的集散和交易的场所,因交易而退,常住人口并不多,应该是集市。5城市和乡村发展(起源)上的联系是()A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相互提供产品B乡村以农业人口为主,

3、城市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相互提供劳动力C乡村的规模没有城市的规模大,城市规模可以扩大得与乡村连结起来D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一般由乡村发展而来解析:选D。正确理解城市和乡村两类聚落的关系,从起源上看,人类历史上先有乡村聚落。 6人类之所以能在经历了百万年的游荡生活之后,定居下来,最根本的原因是()A人类社会的两次大分工B为了繁衍后代C为了逃避自然灾害D为了防御外族的侵略解析:选A。聚落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条件,人类社会第一次大分工促进了乡村聚落的形成,人类社会第二次大分工促进了城市聚落的形成。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乡村最后发展为城市B聚落分为集村和散村两种类型C散居型村落多分布在山地、丘陵D

4、聚落的规模都是逐渐由小到大发展的解析:选C。聚落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个类型。有的聚落在成长,有的在衰落,乡村聚落一般不易发展为城市。 8世界上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主要分布在()A气候干旱区B热带雨林区C中低纬度地带的沿海地区D高纬度寒冷地区答案:C4000多年前,中国人便开始筑城,但直到2500多年前(春秋时期),城的规模还不大。此后陆续出现了许多大城市,因为当时的城主要是为了保卫君主和百姓,所以都建造得很大,面积远比欧洲、日本的城堡大得多。据此回答910题。9对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是()A政治 B科技C商业 D交通10下列各流域中最早出现城市的是()A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B尼罗河流域C

5、两河流域D印度河流域解析:第9题,通过材料中“主要是为了保卫君主和百姓”可知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政治因素。第10题,尼罗河流域是早期城市的主要诞生地,在5000年前,就出现了一定规模的城市,随后,在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相继出现较大规模的城市。答案:9.A10.B东京市目前是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的核心城市,远郊出现许多卫星城。读图,回答1112题。11东京市城市化过程目前已处于()A中期阶段 B加速发展阶段C高级阶段 D衰落阶段12东京市的空间扩张模式给城市规划带来的有益启示是()A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的最好方法是规划放射状交通干道B中心区不保留绿化带,以提高城市

6、土地利用率C在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等方面实现城乡统一规划D乡村城市转型的根本动力是大都市郊区的卫星城建设解析:第11题,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一般在70%以上,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后期成熟阶段,即高级阶段。第12题,城市道路网的规划要因地制宜,并非所有城市都可采用放射状交通干道,生态城市是目前城市发展的目标,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必须要保持一定比率的绿地面积,乡村向城市转型的根本动力是工业化发展,经济进步。答案:11.C12.C13城市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目前不同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不同特点是()A发达国家城市化

7、兴起于产业革命,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始于“二战”以后B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慢、水平低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已出现逆城市化现象D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0%左右,发展中国家还不到40%答案:A14读“2005年我国东部沿海某市各圈层间人口净迁移模式图”,可知该市()A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B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C城市“空心化”现象明显D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减小解析:选B。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大,致使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产生一系列的城市化问题,大量人口迁往郊区,产生郊区城市化,B正确,我国城市化处于加速阶段,A错误;我国目前还没有出现城市“空心化”现象,C错误;郊区城市化不会使城

8、市人口规模逐渐缩小,D错误。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同时也出现了城市化问题。据此回答1517题。15读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是()A.B.C.D.16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是()A城市建设速度过快B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滞后C城市间分工协作,导致城市整体发展快D城市规模急剧膨胀17珠江三角洲地区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措施是()A严格控制中小城市的发展B促进城市人口向农村转移C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D加快发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解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9、是由于改革开放政策在外资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的制约,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出现了产业升级困难,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珠江三角洲地区采取许多积极措施进行调整和治理,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规划与管理等。答案:15.A16.B17.C10世纪末起,欧洲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农业生产也开始恢复。农奴、手工业者成批逃离封建领主的庄园,到便于销售产品的关隘、渡口、交通要道,寺庙附近及罗马旧城等地方去,其聚集地就逐渐形成了城市。阅读材料,完成1819题。1810世纪欧洲城市的职能逐渐演变为_城市()A军事

10、B政治C宗教 D工商业1910世纪欧洲的城市()A开始出现逆城市化B有标志自治的市民广场C形成大城市带D城内用地按功能区分解析:第18题,文字描述城市主要是商人和手工业者集聚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说明欧洲已经进入中世纪时期;军事、政治和宗教主要是早期城市发展的特点。第19题,逆城市化和大城市带主要出现在后工业化时期;城内用地按功能区分出现在工业化时期。答案:18.D19.B20以下关于城市环境问题的治理对策的叙述,正确的是()A制定科学、完善的城市规划,是合理布局和管理城市的关键B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生物技术来处理污水C城市环境质量下降,是由工业的迅速发展造成的,所以应限制城市工业的发

11、展D乡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导致失业率增加、社会治安恶化等问题,所以我国应严格限制农民进城解析:选A。城市管理关系到城市环境、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许多国家都将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这三者结合起来治理城市环境,并建立健全了监督、检查、执法的制度和机构等。此外,制定科学、完善的城市规划,也是合理布局和管理城市的关键。目前国际上开始采用生物技术来处理污水,并且开始普及。我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只有40%左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落后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所以应加快城市化进程。二、综合题(共60分)21下图中有A、B、C、D四座城市,试从地形、气候和河流等发展因素分析其发展前景。(15分)()

12、(1)从地形因素考虑,_、_的城市发展具有一定优势,因为它们位于_地区。(2)从气候因素考虑,_、_、_的城市发展较有利,因为它们位于_,_城市发展更为有利。(3)从河流因素考虑,_、_、_城市沿河而建,其中_城市位于干支流的交汇处,_城市位于河口,_城市位于通航河段上游起点。(4)综上所述,_城市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解析:本题以读图的形式,综合考查影响城市发展的自然因素。我们从图上可分析出,曲线代表等高线,B、D位于海拔200米以下,是平原地区;A、C在200米以上,是山区。从地形因素考虑,平原最有利于城市的发展。从北极圈和北回归线的位置可以看出,B、C、D处于中、低纬度地带,其中D距海最近

13、。从气候因素考虑,城市多分布在水热条件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尤其是沿海地区的气候比内陆地区更为有利。从河流因素考虑,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了城市的区位。A、C、D都沿河分布,但区位不同。A位于通航河流的上游起点,C位于两条河流的汇合处,D位于河口处。综上所述,D城市在地形、气候和河流等自然条件上都占有优势,因而有较大的发展前景。答案:(1)BD平原(2)BCD水热条件适中的中、低纬度带D(3)ACDCDA(4)D12根据材料及图,回答相关问题。(16分)通常人们把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从表面上看,城乡聚落都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是人们的居住场所,但实际上还包括与居住直接相关的其他生活、生产

14、设施。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下图A、B为城乡聚落景观对比图。(1)结合上图及所学知识,完成下表:类型(填序号)生产活动方式建筑等人文景观基础设施完善度人口主体规模大小形成时间农业活动分散农业人口为主较小较早相对完善(2)结合上图,联系你身边的城市或乡村,推测聚落是怎样形成的。解析:本题以城乡聚落景观对比图为背景,考查城乡聚落的差异及聚落的形成。城市和乡村是聚落的两种形式,由于生产活动方式的差异,导致建筑景观、基础设施、人口主体、规模大小、形成时间等存在差异,聚落是人类适应、改造自然的结果,其形成与生产力发展及社会分工密切相关。答案:(1)

15、类型(填序号)生产活动方式建筑等人文景观基础设施完善度人口主体规模大小形成时间A农业活动分散相对落后农业人口为主较小较早B非农业活动密集相对完善非农业人口为主较大较晚(2)聚落的形成是人类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也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乡村聚落是人类社会经过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形成的,即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人们开始定居后形成的;城市则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手工业和农业分离,由于剩余产品出现,商人出现,出现了固定的交易场所集市,由集市慢慢演化而来的。23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城市飞速发展,城市数量猛增,城市用地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多,城市化水平已由1978年的17.9%增加到200

16、8年的45.68%,并出现大都市带。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材料1:中国城市化进程图。材料2:中国两大都市带示意图。(1)下列关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城市人口的比重一直在上升B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曾出现过短暂的“逆城市化”现象C我国已完全实现城市化D城市化进程取决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2)我国城市化的方向应该是()A大城市的人口向西部转移B大城市的人口向中小城市转移C农村人口向大城市转移D农村人口向中小城市转移(3)材料2中,甲、乙两大城市带的名称分别是什么?两地区城市发展的共同有利区位因素有哪些?(4)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是_。(5)根据上述材料,描

17、述我国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进程的特征。(6)1979年以后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的原因是什么?解析:本题以我国城市的发展过程为载体,重点考查我国城市的发展历程及发展特征。第(1)题,通过读图及图中数据的变化可得出答案。第(2)题,我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导致城市化水平不同,因此中国政府在城市化发展中制定了“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和城镇”的方针政策。第(3)题,甲、乙分别是长江三角洲都市带和珠江三角洲都市带,其有利区位因素的分析应从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经济等方面入手。第(4)题,城市化的衡量标准有三个:城市人口数量、城市用地规模、城市人口占

18、总人口的比重。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是衡量城市化最重要的指标。第(5)题,通过材料可知建国以来,中国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进程逐步加快,城市数量增加,用地规模增大,出现大都市带。第(6)题,改革开放后,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答案:(1)B(2)D(3)甲:长江三角洲,乙:珠江三角洲。位于季风气候区,光热资源丰富,雨热同期;位于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农业基础好,经济发达。(4)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5)城市人口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数量增加,用地规模扩大,出

19、现大都市带。(6)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人口增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24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4分)天津近、现代工业集聚地经历了由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处附近市区海河两岸、铁路沿线市区边缘滨海地区、卫星城镇的变化过程。(1)引起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除交通运输方式变化外,还有_;工业集聚地的变化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是_。(2)据图中信息说明,该区域城镇体系构成的主要条件是_,_等;京、津两城市都建有中心商务区(CBD)的共同条件是_。(3)图中所示调水工程建成后,将对调入区自然环境产生的有利影响是_,_。解析:第(1)题,解答时需要从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除交通运输方式变化外

20、,城市地价、城市环境问题等也会促使工业集聚地的变化。解答第(2)题的关键是理解题目问题的含义,“体系”的形成条件可从交通条件、各城镇功能的互补性、规模大小等方面入手。要建设高等级的中心商务区,必须有庞大的消费人群,京津两城市都拥有这个优势。第(3)题,华北地区是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由于水源短缺,过度开采地下水,已经造成湿地面积锐减、地面沉降等生态问题,调水可以使这些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且可以增加该地区的植被覆盖率,保护动植物资源,调节气候等。答案:(1)城市规模扩大(利用廉价土地、缓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改变了城市功能区的分布(使城市功能区更加明确、促进城市功能区的分化)(2)城镇之间交通便捷(城镇之间形成了交通网络)各城镇功能不同(各城镇分工明确)城镇规模大小不同(城镇形成等级序列)(答出其中两项即可)人口规模大(都是超大城市、服务范围广、经济发达)(3)补充水源保护动植物资源调节区域气候促进水循环保护湿地缓解地面沉降(答出其中两项即可)高考资源网()来源: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 s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