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和他的家人情况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现在福建省福州市)人。他的父亲在当地中学堂任国文和图画教师。林觉民1900年进入福建高等学堂,读了大量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书刊,年轻时代就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他思想先进勇于接受新生事物,曾动员自己的妹妹、嫂嫂和妻子到女子师范学堂读书。1905年,林觉民东渡日本留学,进庆应大学学习,在此期间读了许多革命书报,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还写了原爱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等论文和小说莫那国之犯人,翻译了六国宪法论。1911年4月初,黄兴、赵声等在孙中山领导下,酝酿广州起义,同盟会日本总部派遣林觉民回国
2、,准备回福建起义响应。林觉民到香港后,黄兴留他协助广州起义,于是他改变计划,回到福州,召集在福州的同盟会会员十余人,筹办军火,在福州西郊西禅寺制造炸药。为了避开清政府的耳目,原计划叫自己妻子陈意映装扮孀妇,以出殡的形式,把炸药装在棺木里,运往广州。但是陈意映已怀孕八个月,难以长途跋涉。后来只好由方声洞的妹妹方声璧等人化装掩护,秘密到达广州。那已是4月27日,他们立即投入起义。林觉民率领敢死队冲入两广总督衙门后堂,发现总督张鸣岐已逃走,就愤然点了一把火,在退出东门时,同迎面冲来的大队清兵遭遇,血战中,不幸因中弹负伤而被俘。在清朝官吏审讯时,林觉民慷慨陈词,纵论世界大势和献身革命的道理,怒斥清廷的
3、昏庸反动,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深夜,写了两封遗书,一封给他的父亲,字数不多:“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另一封给他的妻子,就是与妻书,题目是后人加的。林觉民的妻子陈意映,父亲曾是举人,她自己不但通晓文墨,而且在林觉民影响下,思想解放,自动解放了小脚,投考女子师范学堂,是该学堂的第一届毕业生。广州起义失败时,陈意映的父亲恰在广州工作,急忙派人赶回福州报信,所以,在清廷公文到达福州之前,林觉民的家属早已从南后街迁往别处居住。不久,陈意映生下遗腹子,是男孩,取名仲新。一天深夜,有人从门缝里塞进一小包东西,第二天早晨陈意映发现,原来就是烈士的两封遗书。陈意映读到“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时,晕倒过去。她的身体本来孱弱,终于抑郁成疾,1913年与世长辞。遗有诗稿一册。林觉民的长子伯新(即依新)在意映死后,由家里长辈照顾,不幸在1915年九岁时患病夭折。次子仲新,1949年上海解放时,留在上海,同年十月回福建工作,曾任漳州市粮食局副局长,1972年退休,1982年病逝,终年72岁。生前曾将林觉民烈士的遗书等珍贵文物,在辛亥革命70周年前夕,献给人民政府,现存福建省博物馆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