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五年级数学公开课“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909640 上传时间:2024-06-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数学公开课“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五年级数学公开课“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五年级数学公开课“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五年级数学公开课“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五年级数学公开课“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五年级数学公开课“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五年级数学公开课“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五年级数学公开课“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五年级数学公开课“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教 材 来 源:小学五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版 内 容 来 源: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 第六单元 主 题: 多边形的面积 课 时: 共9课时,第7课时 授 课 对 象: 五年级学生 设 计者: 王莹/二七区祥云路小学 【课程标准要求】 会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经历了多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够熟练运用计算公式计算其面积。而且,在前一课时中,学习了用分割法或者移多补少法来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但由于过去的教学中对估算不够重视,或

2、只重视估算知识点的教学,忽视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潜意识中认为每个问题必须进行精确计算,认为估算不能解决问题,对估算不容易接受。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小组交流等活动,能比较清楚地描述自己数格子估算面积的过程。 2、能够借助方格图,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想到,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估计面积,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能够灵活运用估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评价任务 1、在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小组内交流后,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是如何利用数格子的方法估算出树叶的面积。 2、在老师引导下,能够想到在方格纸上把树叶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并描述具体的估计方法。

3、(如割、补、半格、添加、舍去等方法) 3、能够灵活运用数格子和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资源与建议 1、学生已经经历了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推导过程,并已经会计算规则图形的面积。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此类内容,所以主要是利用方格图作为背景进行估计与计算。 2、本课的学习按以下流程进行:复习导入,提出问题动手操作分析解决练习深化回顾反思。 3、本节课的重点是利用方格图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难点是把不规则图形看成规则图形进行面积估算。可以通过动手操作检验发现这个活动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学习活动: 一、复习引入,提出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有关面积的知识? 学生:已经

4、学过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以及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计算。 教师:能分别说说他们的计算公式吗? 学生回答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这些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已经掌握得很熟练了,今天我带了新的图形(拿出一片树叶),你知道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吗?考考你的眼力,估一估,这片叶子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可能给出各种估值,只要范围合理。 教师:我们刚才用眼睛目测,估计的结果都不相同(预设,并且差别较大)那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比较准确的估计这片叶子的面积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估计不规则物体的面积) 【评价要点:学生通过回忆,整理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发现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没有公式用来计算

5、,从而发现,这些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只能考估一估得出估值,发现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二、动手操作,分析解决问题 (一)自己动手,估一估,数一数 教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常常把图形放在方格纸上来研究。今天我们不妨也这样做,把叶子放在方格纸上来观察。(出示例5,叶子盖住方格纸) 教师: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每个小方格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有什么困难?(你能很快地估计这片叶子的面积吗) 生:不能。因为叶子遮住了方格纸?有什么好方法处理一下,能让观察更方便。怎么办? 小精灵告诉我们一个好办法,先在方格纸上描出叶子的轮廓。 (出示描出轮廓的例5) 教师:同学们,这样

6、观察起来是不是方便多了。 教师:解决了这个问题,你们现在能估计这片叶子的面积吗?等会拿出自己的作业纸,每个人都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成员再交流。哪位同学读一下合作要求? (合作要求:1、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讨论交流;2、在方格纸上记录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谁先来说说你们的想法,(数方格)老师把你们的方法记录下来。 学生汇报满格(18格),不满一格(18格),生演示。 教师:好!不满一格的老师也做好了标记,这样哪些是满格的,哪些不是满格的。 一目了然,满格的有18个,不满格的也有18 格,这是确定的。那根据我们的分析这片叶子的面积一定大于多少?(18平方厘米)小于?(36平方厘米)也是

7、说这片叶子的面积在18平方厘米36平方厘米之间,至于在它们之间什么位置,我们接着往下研究。 教师:我们通过数方格知道满格有18格,不满一格的也有18格。那现在你估计这片叶子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吗? 学生1:18182=27(平方厘米) 满格 不满格 学生2:18725(平方厘米) 满格大于半格 小于半格的忽略不计 学生3:18927(平方厘米)18是满格,剩下有9个大于半格的,9个小于半格的,两种合起来估成9满格。 (板书:数方格及学生思路) 【评价要点:1、学生能够借助方格纸,想到用数方格的方法来估计树叶的面积;2、在老师引导下,想到估值的范围;3、在小组内说一说并展示自己的估计方法。】 (二)

8、教师引导,把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方便估计 教师:同学们用了数格子的方法来估计树叶的面积,的确是个好办法。可是,除了数方格的方法,我们还有什么方法估计这片叶子的面积? 学生:我觉得这片树叶近似于一个平行四边形。 教师:你把不规则的树叶的形状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也就是我们学过的图形,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孩子! 教师:我们不妨回忆下,数学经常吧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便于研究。比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就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研究出来的。现在,我们把这片树叶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再用公式来算,行不行呢?动手试一试。(板书:转化) 学生1:把树叶全部括在平行四边形里,括大了,用公式算出面积空白的个子 学

9、生2:把平行四边形括在树叶里面,括小了,多余出来的树叶面积移多补少,或者忽略不计。 教师:像第一种括大的方法,如果我们括的特别大,这个估值就会怎样? 学生:不精确。 教师:对,我们开始用数一数的方式,已经明确了,估值也有一个范围,最大不超过和最小不小于。要想利用转化的方式来估值,那么你所转化的图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评价要点:1、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想到并能够描述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然后用公式计算的过程,再次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使用。2、通过老师的提问,再次明确,利用转化来估计,也是有范围的,也就是转化时,要注意转化后图形的大小。】 教师

10、:如果把1平方厘米的小格子再细分,那又会怎样呢?(在1平方厘米的格子的基础上再进行细分,让学生感受区间套范围的缩小过程) 【评价要点:通过课件辅助细分,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入思考,随着估计范围的缩小更接近图形的准确面积】 三、利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巩固练习 教师:比较这两种方法,你有什么感受或想法吗? 教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一片小小的叶子估计它面积的过程。凝聚了大家不少的智慧,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今后我们遇到不规则的图形,可以怎样估计它的面积? 学生:数方格 转化 教师:老师想提醒大家,在数方格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确定图形面积的范围。在转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我们

11、学过的图形。画出转化的图形。找到相关数据进行计算。 【评价要点:通过小结性整理,明白转化时的注意事项和步骤】 四、回顾与反思,深化方法。 教师:刚才第一题,同学们觉得用哪种方法估更合适?(数方格)那么第二题呢?(转化)教师:第二题,数方格也可以,但是,当图形很大的时候,数方格就不那么方便了,转化以后用公式计算是不是更方便呢?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

12、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教师:试想一下,但是当你漫步在小湖边,想求湖面的面积,还能铺方格去数吗?那怎么办?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

13、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谁愿意说说你的想法?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

14、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15、。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教师:真会想办法,可以把湖面可以看成近似的梯形和三角形。(目测、步测)估计出相关的数据,就可按计算公式求面积了。这种把不规则图形看成规则图形再去求面积的估算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用得最多。希望今天研究的知识,能够在生活中帮到你们! 【评价要点:在对比中,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明白大一些的图形,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第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