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08年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5):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57251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5.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8年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5):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08年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5):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08年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5):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08年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5):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08年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5):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2008年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5):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2008年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5):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2008年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5):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2008年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5):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2008年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5):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2008年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5):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2008年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5):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2008年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5):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2008年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5):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2008年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5):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2008年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5):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2008年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5):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2008年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5):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2008年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5):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2008年高考一轮复习历史教案(5):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五单元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一阶段特征政治分裂走向统一和中央集权强化1、分裂走向统一:这一时期,中国处于政治分裂时期,但逐渐走向元朝的大统一,而且统一的范围和深度远超秦朝和隋朝。元朝对边疆的管辖达到空前水平,特别是对西藏和台湾的有效管辖。2、中央集权强化:北宋从中央到地方采取分权和收权的方法强化了中央集权,基本防止了篡权和割据的政治现象;元朝形成中书省和行中书省制度,对后代影响至今。3、改革变法:一种是汉族政权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包括王安石变法;一种是少数民族采取的封建化和汉化改革,例如阿保机,元昊,完颜阿骨打和忽必烈的改革。经济封建经济高度繁荣1、农业:农业

2、超过前代,作物播种引种;经济作物扩大,农产品商品化提高;经济重心彻底南移;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2、手工业:水平超过前代,棉纺织业迅速发展,制瓷业五大名窑,造船业世界领先。3、商业:高度繁荣,城市商业突破,坊和市,瓦子,行会;货币突破,最早纸币交子;民族贸易频繁;大运河和海运交通发达;大都东京杭州等繁华异常。民族关系民族大融合局面1、多个民族政权并立,有战有和,但以和为主,加强了交流和融合。2、元朝大统一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局面。 民族迁徙频繁,汉族到边疆,少族到中原;形成新的民族回族。这一时期,民族融合范围广,程度深。3、元朝空前加强边疆的管辖,特别是西藏和台湾正式归属中央。对外关系海贸空

3、前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盛况空前,条件多多;元朝实现空前大外交局面;三大发明外传对西方历史影响重大。文化高度繁荣1、应用性的科技三大发明外传对世界文明进步起了重要作用;2、儒学发展到理学的阶段,理是本源,气是材料,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3、文学突出了世俗性,宋词元曲发展。二考纲导图三知识探微大事年表时间事件及概况907-960年960-1127年1127-1276年1271-1368年979年1005年1038年11世纪中期1069年1115年1125年1141年1206年1234年1271年1276年重要人物人物事迹及简评 人物事迹及简评 赵匡胤忽必烈宋太宗文天祥石守信张世杰宋仁

4、宗陆秀夫范仲淹八思巴宋神宗刘福通王安石朱元璋司马光毕升阿保机徐兢耶律德光李诫韩延徽沈括宋真宗李约瑟寇准郭守敬元昊朱熹阿骨打李煜宋徽宗苏轼宋钦宗柳永赵构李清照岳飞辛弃疾兀术陆游秦桧关汉卿铁木真张择端名词概念陈桥兵变建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南平北汉藩镇割据节度使枢密院更戍法禁军强干弱枝内外相制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知州通判三岁一易转运使积贫积弱乡试省试殿试天子门生进士科糊名法不抑兼并富者又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冗官冗兵冗费分化事权募兵养兵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保甲法将兵法明经诸科经义和时务策明法科律令断案三经新义用人不当党项族幽云十六州蕃汉分治南面官和北面官汉人契丹人渤海人守内虚外澶渊之

5、盟岁币兄弟之国夏国主黑水靺鞨完颜部猛安谋克靖康之变八字军连结河朔岳家军莫须有绍兴和议蒙古高原成吉思汗中亚俄罗斯印度河流域燕京大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回族澎湖巡检司琉球国师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行中书省行省制度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西夏木活字契丹藏宣和奉使高丽图经火器突火枪管形火器营造法式独乐寺应县木塔卢沟桥梦溪笔谈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十二气历太史局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简仪和高表授时历理学新儒学理气存天理灭人欲四书章句集注朱子语类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宋词豪放派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婉约派雨霖铃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钗头凤示儿话本元曲元杂剧散曲音乐歌唱舞蹈表演道白

6、窦娥冤地图解读重要地图获取信息北宋、辽、西夏并立政权都城民族分布古今地名台湾宋金对峙图政权都城民族分布古今地名疆域:都城:行省制度:重要地名四重难突破典题例证1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评价(1)目的:宋太祖为巩固君主地位和加强中央集权,针对君弱臣强和兵变割据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特点:重文轻武,文人治国。这是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称雄乱政的教训,它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国家的统一,但轻视军事对武将过分防范造成军队战斗力低下。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中央。这一方面有利于有效地巩固统一防止分裂,但另一方面却导致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的弊端,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 弱枝强干,守内虚外。这固

7、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镇压地方割据势力和农民反抗,但边防空虚,导致边患迭起,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3)评价积极: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基础被铲除,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有利于社会发展。消极:政府机构重叠,财政开支大,军队战斗力弱,导致“冗官”、“冗费”、“冗兵”,种下积贫积弱的祸根。北宋时期,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采取了大量的措施,其中首要措施是A、削夺大将兵权 B、削弱丞相权力C、削弱地方的权力 D、扩大科举规模解析宋初统治者吸取了唐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加之宋太祖原是禁军大将,通过“陈桥兵变”当上皇帝的,所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首先从削夺大将兵权开始。答案A北宋派转

8、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对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A保证了中央的财政供给B地方丧失了割据的经济条件C消除了中央的财政危机D使朝廷有足够的“岁币”议和解析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小部分作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这就使地方丧失了割据的经济条件。同时A、C不是政治方面的影响,D时间不合,北宋初年就设转运使了,而北宋送“岁币”议和是中期以后。答案B2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表现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地主隐瞒土地,少纳赋税,官僚可以减免赋税,结果国家减少了大量赋税收入。北宋分化事权,重文轻武,通过科举考试,起用大批官僚,扩大统治基础,结果形成庞大的官僚机构,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官俸开支与日俱

9、增,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为稳定统治秩序,每逢荒年大量增兵募兵,军费开支越来越大,加重了财政负担。北宋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大量禁军入宿京师,少量禁军屯驻边境。驻边禁军三年一轮换,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严重地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在与辽、西夏的作战中屡屡败北,往往以送岁币议和,加剧了财政危机。因此,北宋虽然经济发展了,但同时也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表现:积贫,一是官俸和开支过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二是为解决财政困难而扩大赋税所造成的劳动人民贫困。积弱,一是对外无力解除辽和西夏的威胁,二是对内不能控制农民起义。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

10、,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C)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 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力图搜括百姓,以备岁币解析本题为材料选择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富室田连阡陌”可知当时土地兼并情况十分严重,从“为国守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可知北宋统治者是纵容土地兼并的态度。答案C3北宋时期,先后面临哪些主要社会问题?统治者为解决这些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怎样?(1)北宋初期的主要问题有:第一,国家分裂,南方割据政权的存在威胁着北宋的统治;第二,武将大权在手,拥兵自重,中央集权不巩固;第三,辽占据幽云等地。解决的措施及结果:第一,宋太

11、祖和其弟宋太宗用了十几年时间消灭了割据政权。结果,于979年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第二,宋太祖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等措施,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和节度使权力;分割宰相权,加强君权;各州设知州和通判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集中财政权和司法权,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结果:使五代以来重臣专权和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造成冗兵冗官现象,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第三,为了收回幽云地区,多次对辽用兵。结果:宋辽议和,达成了“澶渊之盟”。 (2)北宋中期的三大问题:第一,冗兵、冗官、冗费现象,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第二,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第三,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 解决措施和结果

12、:统治集团为了摆脱危机,巩固封建统治,进行了两次改革,即“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但最终都失败了。(3)后期:政治腐败和面临金的进攻两大问题。解决措施和结果:进行抗金,多次打退金兵进攻,1127年被金灭亡。北宋在军事部署上,最能体现其“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目的的是A、“杯酒释兵权”,削夺大将兵权 B、解除节度使的权力C、禁军分别驻守京师和地方 D、禁军定期更换驻地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中集中军权有关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北宋为了消弱地方军事力量,规定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都选入禁军,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这就是“强干弱枝”,另一半驻守各地,即“内外相制”。答案C王安石变法与庆

13、历新政相比,主要区别在于A、是否为了维护封建制度 B、是否在统治危机四伏的背景下进行C、是否从根本上挽救危机 D、是否在各方面进行改革解析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都是在统治危机四伏的背景下进行,目的都是为了挽救危机,维护封建制度。所不同的是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政治改革,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则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个方面,所以正确的答案为D答案D4比较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背景:商鞅变法发生在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变革的时期,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时期。目的: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的危机。两者都有富国强兵的目的。作用

14、: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王安石变法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成功的原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所代表的新兴地主阶级在当时具有进步性。失败的原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强烈反对;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现象。根本原因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财政危机是由于北宋中央集权制度造成的;阶级矛盾是由于土地兼并造成的,辽、夏的威胁是由于强干弱支的军事政策造成的。王安石变法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需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A政府财政收入问题 B大地

15、主的特权问题C农业生产发展问题 D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解析青苗法就是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偿还,加班费20%的利息;募役法就是政府向不愿服役的人包括官僚、地主收取免役钱;方田均税法就是重新丈量土地,增加国家的田赋收入。它可见这三项措施共同之处都是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所以正确的答案是A王安石设想其变法的理财方针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清查逃避土地税的“隐田”向享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免役钱寓兵于农,减少军费开支向农民贷款收取较低的利息 A B C D解析是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是王安石变法中实行的“募役法”;不是王安石变法的措施;王安石变法中实行的“

16、青苗法”,选项都体现了王安石的“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观点。答案C5两宋民族关系的特点、影响特点:民族政权并立,如辽、北宋、夏的并立;南宋与金的并立。两宋政权民族政策以软弱为主,多次用兵失败,对辽、夏、金以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民族矛盾突出,两宋、辽、夏、金等政权都亡于民族政权的进攻。民族融合是主流,北宋与辽、夏分别在边境地区开设榷场进行贸易;南宋时大批契丹人、女真人进人中原地区,与汉族人民共同生活、劳动,差别逐渐缩小。南宋后期许多蒙古人进人中原。影响:这一时期频繁的民族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灾难,但也使各族人民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交流,形成民族融合的新高潮,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北宋时期与之并存的

17、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疆域为“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甘肃固原东南),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这个少数民族政权是A、西夏 B、辽C、金D、吐蕃解析本题要求学生掌握与北宋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大致地理位置。从材料中少数民族政权东到黄河,西到玉门,南到今甘肃固原,北到蒙古大漠。可知该政权在北宋的西北部,然后联系与北宋并存这个条件,可判定选择A答案A6契丹、党项封建化进程的相同点(1)社会进程相同。兴起之初社会形态都处于奴隶社会阶段,过着游牧生活。(2)封建化的原因相同。都是由于受到汉族地区先进农耕文化的影响。(3)采取的措施相同。都建立政权,仿效中原王朝建立各项制度,仿照汉字创制本民族文字。(4)

18、政治制度的特点相同。都采取“蕃汉分治”的办法来分别管理不同民族地区。(5)和宋朝的关系相同。都曾和宋朝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后又都与宋朝议和,接受宋的“岁币”,议和后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友好局面。彼此间官方和民间经济文化往来频繁,进一步推动封建化进程。与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推行的猛安谋克制的功能最接近的军事制度是A募兵制 B府兵制 C禁军制 D保甲制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能力及分析、比较能力。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推行的猛安谋克制是一种军政合一的组织,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隋朝的府兵制“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其功能与猛安谋克制最接近。答案B7正确认识辽、宋、夏、

19、金时期的民族政权及民族关系 (1)关于民族政权的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因此,辽、宋、夏、金这些政权的历史地位是平等的,并非一些古代的历史学家只视中原汉族的宋政权为正统,而辽、夏、金政权为“犯上作乱”的非法政权。这些少数民族政权都为我国边疆的开发及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关于民族关系的问题。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反映到历史现象上主要有战争、议和及经济文化交流。 要正确看待各民族之间的战争。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但不能用侵略和反侵略的概念,有是非之分。凡是反抗民族压迫和掠夺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凡是意在掠夺别的民族的土地和财产施行民族压迫的战争都是

20、非正义的战争。对这一时期一些著名人物的评价也要注意,如:我们称岳飞为著名的抗金将领,但不能称为民族英雄。其理由是:我们主张把中华民族抗击外国侵略的英雄,称为民族英雄。要正确评价两宋时期的三次议和。北宋与辽、夏和南宋与金之间曾经处于战争状态,双方各有攻守。作为战守的产物,双方出现了三次议和,即辽宋于1005年的澶渊之盟、夏宋于1044年的和议,金、南宋于1141年的绍兴和议。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三次和议是有积极意义的。第一,结束了辽宋、夏宋、金宋之间的战争局面,使双方处于长期的和平稳定状态。从民族关系来看,各民族间的和平共处是主要的。第二,为各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21、,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这一时期,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制度被少数民族吸收;辽、夏、金同汉族的商品贸易联系增强,有固定贸易场所榷场。少数民族政权,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进程,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搬)送至雄州交割,治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A北宋和辽的友好交流 B、在宋辽边境设置榷场 C、宋辽之间的贸易往来 D北宋向辽提供“岁币”解析从材

22、料中“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可知北宋每年给辽岁币。 从“只令三司差人般(搬)送至雄州交割。”可知北宋和辽交付的地点是在雄州。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为D澶渊之盟以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这说明(B)A北宋的军事力量受到严重削弱 +B宋辽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C北宋的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寂寞 D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宋与辽澶渊之盟客观影响有关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以及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澶渊之盟,北宋每年给辽“岁币”,虽属屈辱性质,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反映了北宋政权的腐败。但客观上有得于经济的发展即“生育蕃息,牛羊被野”,维护了长

23、久和平,所以“戴白之人,不识干戈”。答案B绍兴和议和澶渊之盟的相似之处是两宋(C)A、割让领土 B、屈辱称臣 C、贡纳岁币 D、战败议和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澶渊之盟是北宋在取得胜利的情况下同辽签订的和约,北宋与辽约兄弟之国,每年给辽“岁币”,但没有割地。绍兴和议是南宋与金订立的,和议中含有割地、称臣、给岁币等条款。对比两次议和,相似之处为C答案C8唐宋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和方式有何不同?其原因和影响如何?方式:唐朝:挫败少数民族贵族的进攻,如打败东突厥。在少数民族机构进行有效管辖,如设立安西、北庭都护府和黑水、渤海都督府等。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如册封怀仁可汗、云南王

24、、渤海都督等。同少数民族和亲,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等。宋朝: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始终处于劣势;以议和送“岁币”苟安;两宋都被少数民族政权灭掉。原因:唐朝政治清明,国力强盛,民族政策较为开明。宋朝政治腐败,国力弱小,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出现严重弊端。影响:唐朝加强了汉族和兄弟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也促进了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宋朝助长了少数民族贵族南下掠夺的的欲望,加重了财政负担,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尽管后来在民族关系方面的特点方式不同,但都使中原先进文化进入边地,促进了边地各族的发展。结论: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说明不论是在统一政权下还是在

25、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民族融合和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其中“靖康耻”是指A、辽宋订立“澶渊之盟” B、金军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C、宋高宗解除岳飞兵权 D、宋金议和,南宋向金议和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宋灭亡等有关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 “靖康”是北宋宋钦宗的年号,即1127年,这年金军南下攻破北宋都城东京,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岳飞满江红中“靖康耻”就是指这件事。答案B下列地区在历史上归属于中央政府管辖的先后顺序是新疆西藏广东 黑龙江 A、 B、 C、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

26、管辖的先后顺序的再认再现能力。西汉时期设立的西域都护统治包括今天的新疆地区,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秦朝时设立的南海郡,郡治就在今天的广州。唐朝时黑龙江正式划入了唐朝的版图。故上述四个地区归属于中央政府管辖的先后顺序是B9如何评价元的统一、文天祥抗元(1)条件:主观:蒙古统治者掌握着强大的武装,正确运用了战略战术。客观: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南宋等政权的腐朽没落。(2)意义结束分裂局面,奠定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的开发;为科技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促进了蒙古族的汉化及向封建社会转化(3)评文天

27、祥抗元当时蒙古社会的生产方式,远较汉族生产方式落后。蒙古贵族在统一的征服战争中,表现出的掠夺性和残酷性,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这必然激起被征服地区人民的强烈反抗。文天祥抗元,反抗元军的掠夺和屠杀,保卫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无疑这种反抗战争是正义的。文天祥被俘后,不怕威胁利诱,坚贞不屈,从容赴死,表现了崇高的气节。其高尚的气节,已成为中华民族性格的象征。列宁说:“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和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以下战争最符合这一特征的是A、蒙古统一中国 B、金与南宋之战C、辽攻北宋之战 D、辽攻金之战解析本题从民族战争的性质角

28、度命题,考查再认、再现史实和运用正确史实与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辽攻宋、金和金攻宋的战争,都是奴隶主贵族发动的掠夺式战争是非正义的。故排除B、c、D三项。而蒙古统一中国的战争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推动了历史向前发展,应予肯定。11元朝民族融合的原因、形式、特点 (1)原因: 唐朝以来数百年间的战乱、迁徒、杂居,使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元朝实现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各族人民这一步交往与融合。 (2)特点 形式多样。如:各民族间生产方式、技术的融合:契丹和女真人的汉化;新的民族回族的诞生 (3)元朝促进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前提条件:空前辽阔的疆域便利了各族人民的交流:基本内容:民族

29、融合形式多样,高潮迭起。重要手段: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 (4)同汉、唐相比,元朝对边疆地区管辖有何新的突破: 中央政府首次对西藏、台湾、澎湖、云南等边疆地区实:行有效管理。元世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健全统治机构,在中央采取的措施不包括A设中书省 B设枢密院 C实行行省制度 D设御史台解析本题为逆向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史实的能力。解题时应抓住题目的限定条件来分析。本题所给选项A中书省为元朝时最高行政机关,选项B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选项D御史台为最高的监察机关。以上三项均为中央机关,可排除。只有C符合题目要求,因为行省制度是元政府在地方设置的。答案C12宋

30、元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1)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元朝实现大一统,使社会出现相对安定的局面。(2)宋元时期的经济继续发展,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它不仅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而且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的高度发展是科技文化发展的物质前提。(3)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加强,各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族人民互相学习,促使各族文化共同提高。(4)这一时期对外交往有了重大发展,在同亚非欧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一方面是我国的先进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另一方面,我国也吸收了外采文化,丰富了本民族文化。(5)这一时期的文化是在隋唐文化高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6)

31、统治者重用文人,教育发达,社会重视文化的传统风气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宋代,词用来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达到空前繁荣。这一文化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市民队伍的扩大 苏轼等人对词的革新 程朱理学的兴起 A B C D解析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都是宋词繁荣的原因。而程朱理学兴起于南宋,宋词则在北宋就已繁荣,故它不能作为宋词繁荣的原因。答案B 13怎样认识文化现象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一定文化现象都是某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私人书院也注重按封建伦理观念培养学生德行,这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和封建制度完善的表现。词这

32、种新体诗歌的发展,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兴起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李清照作品的委婉含蓄,辛弃疾作品的豪放激愤,陆游诗词对统一的渴望,是当时民族矛盾和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反映。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更是直观地反映了宋代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的繁荣。李清照诗:“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其真正寓意是 A赞叹项羽死的悲壮 B对项羽之死表示同情C、借赞美项羽来嘲讽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自保的行为D、借赞美项羽来劝说南宋统治者重用“人杰“奇材”解析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交,金军南下,她离开故土,流落到南方,她非常怀念中原。而当时宋统治者偏安江南不思进取。所以李清照对此不满,借赞美项羽来嘲讽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自保的行为

33、。答案C五思维拓展专题联线1古代重要改革 变法改革是有见识的统治者运用政权的力量,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所进行的变革和调整。中国历史上一系列变法改革,都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产物,多数也达到了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目的,有助于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 (1)变法改革的类型 春秋时富国强兵的改革管仲改革。这次改革是奴隶主统治阶级进行的,使齐国确立了霸主地位。 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商鞅变法。这是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所进行的调整和变革,确立了封建统治,是划时代的政治改革。 封建统治者为挽救统治危机而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这些改革,多是在社会矛盾激化、出现统治

34、危机的情况下,封建统治阶级对生产关系和统治政策某些环节所作的一定调整。从整体上看,多数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暂时挽救了统治危机,是值得肯定的。但这些改革不是从根本上触动生产关系,又多招致大地主的反对,多是以失败而终。 少数民族为汉化而进行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开国的相对贤明君主对统治政策的调整:汉高祖、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明太祖、康熙帝(清入关后的第三代皇帝,实则起了开国作用)等对统治政策的调整。这些调整虽未直接冠名“改革”、“变法”,但实质上也应视作改革。这一类改革多发生于新王朝建立之初,统治者接受了前朝覆亡的教训或经

35、历了农民战争,锐于图治,又是由强有力的君主推行,因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对改革变法的认识 纵观中国古代史上的改革,基本上分两大类:一是新王朝建立之初对统治政策的调整;二是王朝中后期的变法改革。从结局上看,前者多成功后者多失败。其原因是:第一,新王朝的建立者多是雄才大略者,他们亲历了新旧王朝更替的血与火的变革,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个人权威强,调整政策的阻力小。而后者改革的推行者,其改革多是被动的,其进取性相对差,皇权保障作用相对小。第二,新王朝多是在农民战争推翻旧王朝以后建立的,农民战争对封建统治冲击大,也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改革的阻力相应小。而王朝中后期的改革多没有经过农民战争

36、的调整,封建统治所受到的冲击小,统治阶级派系复杂,保守顽固派势力强大。第三,新王朝建立之初的改革,相对广泛地符合社会各阶级及不同政治集团的利益;而中后期的改革和调整,必然损害统治阶级中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势必引起这部分人的反对,因而改革多归于失败。2中国古代科技(一)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1)西汉先后出现絮纸和麻纤维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2)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制造植物纤维纸。(3)造纸术6世纪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并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2印刷术(1)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现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37、是868年我国印制的金刚经卷子。(2)五代有了雕版印刷的整部书籍。(3)宋代雕版印刷业很发达,刻印的书,字体工整,装订精美。11世纪中叶,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4)元朝出现锡、木活字。后来又有铜、铅活字印书。(5)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向东传入朝鲜、日本,向西传入埃及和欧洲,改变了当时欧洲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3指南针(1)战国时期发现磁石指南特性,发明“司南”。(2)北宋已会使用磁针指南,后来把磁针装在罗盘上,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3)南宋时指南针传到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国,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发展,并为新航路的开辟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4火药(1)唐朝

38、时真元妙道要略一书最早提到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2)北宋时火药已广泛在军事上使用,东京设立“广备攻城作”,制造火药和火器;宋仁宗时成书的武经总要记载了许多火器的制作方法。(3)南宋时发明了“突火枪”,管形火器的出现,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4)金的火器制造业比较发达,所制的“震天雷”、“飞火枪”威力很大。金的军队用这两种火器打退了蒙古军队的进攻,取得局部胜利。(5)我国发明的火药在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后来又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四大发明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

39、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并由此又引起难以数计的变化来: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机械性的发现了。”马克思评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二)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成就(1)夏朝:历法“夏小正”

40、,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情况。(2)商朝: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最大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纪日方法。商朝甲骨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和新星记录。(3)春秋:留下世界公认的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比欧洲早670多年。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了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欧洲早160年。(4)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人们还测定了一年的季节。(5)西汉:武帝时制定“太初历”。前28年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是世界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6)东汉: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7)隋唐: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在皇极历的基础上制定的大衍历

41、,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8)元朝: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郭守敬改进了简仪和圭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授时历年周期与现行公历同,但早于现行公历300年问世。(三)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1)西周:商高讲过“勾三股四弦五”这一勾股定理特例,载于周髀算经。(2)春秋:九九乘法表。(3)西汉:刘歆推算圆周率为3.1547。(4)东汉: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5)三国: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6)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

42、27之间,这一成果比欧洲早一千年。他还为九章算术作注。又著缀术等书。(四)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1)商周:已有丰富的医药学知识。(2)战国:扁鹊是当时的名医,后代医家奉之为“脉学之宗”。他发明的望、闻、问、切“四诊法”成为中国中医传统的诊病法。医学分科。有著名的医学著作内经。(3)西汉: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西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医方经记载了几百个药方。(4)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后人称张仲景为“医圣”。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誉为“神医”。他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

43、年。(5)隋唐:唐朝杰出医学家孙思邈著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学成果,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6)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一万多个,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五)中国古代的地理成就(1)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中外地理的认识。(2)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6项原则,即“制图六体”。这一理论一直沿用到明末。(3)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作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著作。(4)明代徐

44、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学巨著,书中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述,早于欧洲约两个世纪(六)农业、手工业论著(1)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是现存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2)梦溪笔谈:北宋沈括著,是我国科学发展史上的珍贵遗产。(3)农政全书:明末徐光启著,论述了农学理论,并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农学著作。(4)天工开物:明末清初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被后人誉为“17世纪中国工艺百科全书”。(七)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1)先秦:商朝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记录。春秋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战国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2)秦汉:编

45、写于前1世纪的周髀算经比西方早500年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西汉九章算术有些内容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3)三国两晋南北朝: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准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比欧洲早1100多年。(4)隋唐: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金刚经卷子是现存世界上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5)宋元: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发明了指南针并用于航海。唐宋时发明了火药和火药武器。

46、沈括的“十二气历”比英国早800年。郭守敬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确立早300年。3回答历史问答题的“五字口诀”综合性考试问答题目前在试卷中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历史单一学科的问答,一种是在三个学科的综合命题中有部分提问要用历史学科的知识回答。但是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要按照历史学科回答问题的规律和方法来回答。答题离不开五个字:述、论、析、比、评。 “述”,就是叙述,答题中一般表现为概述、简述、论述、综述等。答题时一般按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表达就行,所要注意的是:一、围绕题目要求的有关知识点一定要涉及,不必展开,但要讲述明白。不可遗漏。二、简述、概述、综述一类需要的概括性较强,时间跨度较大的,要先划分历

47、史阶段,再按阶段回答问题。三、答题时间性强,要条理清楚。 “论”,就是论证。一般表现为命题给出一种观点或一个论题,然后要求用相应的理论和事实加以说明。有的题给出一则材料,现要求提炼有关信息,再判断信息的正确性,然后再加以说明和论证。论证首先应该判断观点和论题的正误,标准有两条,一是实践的标准,二是理论的标准。论证要摆事实,讲道理,首先要用充分的事实证明观点和命题的正确或错误,然后要做出相应的说明、结论或总结。答题强调列举史实要充分和全面,说服力强。 “析”,就是分析。一般先要回答“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回答“为什么”。主要考查考生对知识内涵和外延的掌握程度。也就是要求考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把

48、历史现象、时间、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去分析其原因、背景,揭示事物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作用、影响和历史地位,从而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比”,就是比较,就是把两个以上的事物或人物进行比较,一般的是要求比较各种历史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很多考生遇到比较题往往不知道比什么,怎样比。答题无从下手。掌握下列原则和程序就可以比较完整的进行比较。(1)比较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背景、历史条件和人为目的的相同和不同。(2)比较历史现象的内容(主要过程)、特点、特征(表现形式)、性质、实质等方面的相同与不同。(3)比较事物成败的原因、历史作用、地位、影响、经验和教训等方面的相同与不同。但是完成这些方面的比较是要建立在对基础知识的熟练和深刻掌握的基础上的。 “评”,就是评论、评价、评析等。“评”的对象包括历史人物、事件、制度、政策等等,范围相当广泛。要想评论正确,要做到以下几点:(1)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看问题。(2)评论问题的观点立场要正确。(3)评论要以事实做论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