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2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文中“公田”的实际占有者是(B)A周王 B贵族C平民 D奴隶解析:根据“方里而井”等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井田制的状况,井田的所有权属于周王,但主要由诸侯占有,是国有制名义下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其实际占有者是贵族,故选B项。2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具体方法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这实质上表明当时(D)A周天子加强对土地的控制B诸侯权力增强C税收制
2、度得到国家确认D土地私有权得到认可解析:“初税亩”承认土地的私有,材料中描述的是在初税亩实行后,又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一些规定,因此这实质上表明了当时土地私有权得到认可。3阅读下列改革措施,据此判断它们共同的历史意义是(C)时间改革措施管仲在齐国改革(公元前7世纪中期)相地而衰征鲁宣公改革(公元前594年)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商鞅变法(公元前4世纪中期)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A.直接瓦解了分封制B土地私有权得到了诸侯国法律承认C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为争霸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解析:A项“直接”错误;B、D两项都只有商鞅变法符合,排除;三者不同程度上肯定了土地
3、私有,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项正确。4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土地所有制的一种主要形式。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是(B)A“公田”转化为私田B土地兼并C由于军功而获赏赐土D政府的“均田”解析:在封建社会里,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5在封建社会一度出现过“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C)A富者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B贫者生产积极性不高C土地私有制的发展D国家支持富者兼并土地解析: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允许土地买卖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A、B、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6王安石在关于风俗的议论中谈道:“兼并之家多。富者财产满布州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造成当时这种现象
4、出现的原因是(D)A井田制遭到破坏B均田制的实施C均田制开始遭到破坏D“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解析:由材料中的“王安石”可知这是宋代,材料中的现象是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宋代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的原因是宋朝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D项正确。7西汉时期,业主开垦荒地而获得土地,并无买卖交易发生,但业主也要模仿土地买卖文契,刻石立碑,说土地是由“东王公”“西王母”“山公”“土公”等杜撰的神话人物手中买来。上述现象表明西汉时期(C)A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确立B鼓励土地买卖C尊重业主对土地的所有权D禁止开垦荒地解析:A、D两项明显错误,土地私有是在战国时期确立,材料明确指出可以开垦荒地;
5、B项鼓励土地买卖材料中并未反映,材料反映的是“并无买卖交易发生”。从材料“业主也要模仿土地买卖文契”可以看出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注重以地契界定土地所有权,土地是由神话人物手中买来,那么,人们尊重神,自然会尊重买卖土地的结果,C项正确。8宋元之际史学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自序中写道:“故秦、汉以来,官不复可授田,遂为庶人之私有,亦其势然也。虽其间如元魏之泰和,李唐之贞观,稍欲复三代之规,然不久而其制遂隳(毁坏)者,盖以不封建而井田不可复行故也。”由此看来,马端临认为(A)A秦汉以后土地私有已是历史趋势B北魏、李唐一度恢复井田制C土地私有加剧了土地兼并D中央集权制具有稳定性解析:材料的核心观点是“秦、汉以
6、来,官不复可授田,遂为庶人之私有,亦其势然也”,即官方不再授田,土地私有是一种历史趋势。题干中的后半部分材料“虽其间如”是为了证明材料的核心观点。故本题选A项。北魏至李唐时一度实行均田制,并非恢复井田制,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了土地私有,但没有体现土地兼并现象,故可排除C项;D项也未能在材料中体现。9清初,江西、江苏、福建等省,“佃田者不输租”已经“积以成习”,地主在出租土地时,往往要求佃农缴纳押金,租约期满再行返还。这从侧面说明(A)A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B佃农风险意识增强C江南小农经济衰退 D清初土地兼并严重解析:结合题干材料可知,地主出租土地的时候要求佃农缴纳押金的原因在于“佃田者不输租”
7、“积以成习”,因此这一举措是受佃田者习惯的影响,从侧面反映了佃农身份、地位的提高,也表明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故A项正确;材料中有风险意识的是地主,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小农经济衰退,故C项错误;清初土地兼并严重在材料中也不能体现,故D项错误。10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借贷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这说明宋朝时期(D)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C开始出现租佃经营D佃农租种土地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解析:材料的大意是地主把土地租给佃农耕种是为了收租,而非施行仁义,然而当遇到灾荒之年
8、时必须减免田租、借给佃农种粮,原因是害怕佃农离开导致土地荒芜,那样损失会更大。这说明当时的佃农在租种土地方面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故选D项。11宋代王岩叟在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的一道奏疏中说:“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获间,借贷周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这段材料说明(C)A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B佃户彻底获得了人身自由C佃户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D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解析:从材料中,富民对佃户的“抚存”“无所不至”,并且“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可以看出佃户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有选择雇主的自由权利,因而说明其社会地位有所提高。12明朝中后期,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
9、式,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制,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获得更多的经营自由。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D)A农村经济商品化B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C封建地租货币化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化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制,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可知材料强调商品经济对租佃关系的影响,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24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
10、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止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人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魏书食货志(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种土地制度?其性质是什么?(6分)(2)材料二反映了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12分)(3)概括材料三所反映的土地制度的实行情况,能否达到其目的。(10分)答案:(1)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性质是周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2)变化:井田制被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得以确认。影响: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是土地兼并造成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11、,严重影响了国家收入。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难,引起社会动荡不安。(3)均田制在北魏开始实行,隋唐时期继续实行。均田制是为保护自耕农经济,限制土地兼并,但是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均田制虽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作用,但不可能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 解析:第(1)问,从图中“公田”“私田”等信息可进行判断。第(2)问,注意图片左上角的文字信息“废井田开阡陌”,体现了井田制的废除,其影响应主要强调生产关系的变化对生产力的影响,同时也造成土地兼并问题。第(3)问,从材料中“受田”等信息再加上材料出处可判断其土地制度;是否能达到目的还要从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源上寻找。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来土地多归
12、有力之家,非乡绅,则富民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杨文弱先生全集材料二:先代有限田之议,均田之制,口分世业之法,宜仿其制而乘除之,亦因时救弊之政也。胶滨语录材料三:徒党不下数千,始则占耕民田,后遂攻打郡县。王文成公全书(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朝后期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5分)(2)对于这一社会问题,材料二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问题是否得到了根本解决?原因何在?(12分)(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7分)答案:(1)土地兼并严重(或土地高度集中)。(2)借鉴先代限田制、均田制等措施,限制土地兼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原因:土地兼并问题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封建统治者的改革,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土地私有制,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3)土地兼并激化了阶级矛盾,农民进行反抗斗争,力图通过暴力手段改变旧秩序。解析:第(1)问要根据材料一中“土地多归有力之家,非乡绅,则富民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中提到的“限田”“均田”等关键信息,并调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第(3)问对材料三描述进行归纳概括,注意语言科学,用语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