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寓言二则教学目标:知识 和能力:学会十二个生字。认读一个字。知道“自相矛盾”、“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知道买矛和盾的人为什么会哑口无言?为什么想偷铃铛的人“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理解两则寓言的故事,懂得其中的道理。有语气朗读课文。过程和方法: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电脑辅助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两则寓言的故事,懂得其中的道理,教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故事,懂得其中的道理。教学难点:理解两则寓言的故事,懂得其中的道理。查阅资料:查阅有关寓言的资料第 1课时教学目标:“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理解本则寓言的故事,懂得其中的道理。有
2、语气朗读课文。教学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他们想了解的内容就该是课堂上优先讲解的内容,尊重学生,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并且表达出来。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解题 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教师板书:掩耳盗铃。 通过预习,谁知道“掩耳盗铃”中的“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铃铛。)二、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一)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二)结合插图、动画片理
3、解故事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三)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则寓言。 (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三、课堂自学,整体感知课文(一)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勾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勾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读课文。(二)学生自学。(三)检查自学情况。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试读课文。(四)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四、理解课文内容 (一)自由读课文。 (二)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三)重
4、点理解第二自然段。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明明知道 只要就 2、在书上勾出含有“只要就”的句子齐读。 3、指名用“只要就”口头造句。 4、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1)投影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第(1)小题: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学生在书上勾出写偷铃人怎么想的句子读一读。(2)这句话里用了一个关联词语,是哪个关联词语?“掩住”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如果把耳朵捂住,响声就听不见了。)(3)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铃声了。但
5、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别人还能听见铃声吗? 5、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还这么做 刚就课文中的插图所描绘的就是这个结果,指名说出图意。)6、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盗铃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己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板书:自作聪明,十分愚蠢)(关键在于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7、指导朗读。(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2)齐读全文,注意朗读时要把盗铃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一)投
6、影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铃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二)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三)总结扩展。 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铃”的事?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六、布置作业 抄写、熟记本课生字所组成的新词。用“只要就”造句。 把“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给家长听。 背诵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教学反思:学生在学习生字的时候很认真,有自己的方法,对寓言的理解较好,能够了解到寓言的道理。第 2课时教学目标:知道“自相矛盾”、“掩耳盗铃”是
7、什么意思,知道买矛和盾的人为什么会哑口无言?为什么想偷铃铛的人“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理解两则寓言的故事,懂得其中的道理。有语气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 激发兴趣引入故事激发兴趣:谁能在预习的基础上说说“自相矛盾”四个字各是什么意思?提示:谁能将四个字的解释连起来说说“掩耳盗铃”的意思?二、 读懂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引导:你觉得卖矛和盾的人可笑吗?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孩子们自己读课文,小组讨论:孩子们说自己的想法。 激发兴趣:既然他的矛什么盾都戳的穿,包括他手中的盾吗?既然他的矛什么盾都戳不穿,包括他手中的矛吗? 引导:那个人为什么会哑口无言? 引导: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三
8、、 拓展延伸表演引导:这个人什么也没有卖出去,他回家怎样对家里说?请你和你的小伙伴一起演演。孩子们自准备,自由表演,指名表演。提示:我们表演的真有意思,谁能用笔把它写出来?教学反思:通过学生的表演,使得学生更理解寓言的道理,从中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道理。第 3课时教学目标:学会十二个生字。认读一个字。 教学过程:一、 激发兴趣: 谁能给大家讲一讲掩耳盗铃和自相矛盾的故事? 孩子们讲一讲。二、 自学生字:衔接语:请你自读课文,读准每个字的音节。 提示:请把你读的不准的字音向你的小伙伴请教。引导:这些朋友谁能读准他们的名字?出示:夸口 锐利 坚固 铃铛 发觉自相矛盾 掩耳盗铃 哑口无言提示:谁能把这些
9、生字用你的方法记忆?学生按要求记忆生字。三、 练习:你能自己完成吗?寓( ) 买( )遇( ) 卖( )锐( ) 捂( )说( ) 悟( )演( ) 盗( )掩( ) 姿( )愉( ) 零(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
10、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偷( ) 令(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教学反思:通过课后检测发现学生学习的效果较好。第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