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寓言两则揠苗助长从字面上解释题目是拽着禾苗往上拔,帮助禾苗生长。 所以我们不妨这样来解读这个故事:禾苗本来在自然生长着。但是,有人要拽着他往上,拽他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生长,长得快一点。通观整个故事,还是这样的描述的。所以,我想在教学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们所不能够忽视的是题目。 题目既是对于故事内容的浓缩。又能够从故事中得出一些启发的。所以,我想在教学的时候,我们不妨可以考虑题目的意思。鹬蚌相争我们看题目还是能够得出这样的一些信息的:从字面顺序,我们所能够知道的是鹬蚌相争中鹬是主动的,蚌是被动的。但是从后面的相字,我们所能够知道的就是二者是平等的关系的。但是两个人都由这样的不服气的样子。 所以才有
2、了争夺。如果双方中能够有一方不是争夺的思想,而是一种防卫的思想就不会有这样的不好的结局了。希望从整个教材体系中来把握寓言的意义和特质。纵向视角:在十二册教材中,中国古代寓言只出现了揠苗助长鹬蚌相争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后两则以成语故事的题目出现),在五年级出现了伊索寓言(狐狸和葡萄 牧童和狼),包括整本书阅读。横向视角:汪晓铅先生对三年级下册教材介绍中,寓言也仅仅是为了“教材体裁多样”一带而过。那么学习寓言,对于学生意味着什么?李庆明先生曾说,寓言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有儿童特点的哲学教育。寓言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支撑,使得儿童一步步地进行分析、判断、推论,把儿童的思维引向深刻,发展思辨、体察能
3、力。不可否认,虽然也是文学的一种体裁,也来自民族文化的大花园,而且对思维训练有特殊的作用,但中国古代寓言在当下和成语、古诗、韵文相比,被过分边缘化是事实。这是为什么呢? 潜心会文,走进故事。语言通俗易懂,角色形象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揠苗助长中农夫焦急的心理和愚蠢的举动令人忍俊不禁,细细琢磨,又发人深省。千年以前,现实生活中真有这样的人吗?我估计,只要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一个简单的事实:庄稼生长要按自然规律,否则适得其反。为什么故事偏偏把深刻的寓意寄托在这个农夫的形象上呢?是因为这个故事通俗易懂,能启发人们思考吗?跳出情节,品味文字:“巴望”和“十分焦急”突出了农夫的“操之过急”,“往上拔”
4、和农夫的话语则显示了他的可笑和愚蠢。学生会知道:农夫的傻体现在用拔禾苗的方法帮助禾苗生长。文本意犹未尽,很多老师采用表演方式补白:儿子会对农夫说什么呢?你们又会对农夫说什么呢?以此概括道理。从个别现象推到普遍道理,这里有一个关键的概念:自然发展规律。或许,这个概念需要教师去巧妙归纳、提炼、点拨,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建构起对寓意的理解、把握。鹬蚌相争细读之下漏洞频出,鹬被夹住嘴怎么说话呢?鹬真的没有其他办法对付蚌了吗?撞碎、甩脱可以吗?基于儿童的文化,我们界定为寓言的本身就是这样带有戏谑色彩的童话,写故事的人或许用意根本不在乎故事的漏洞,而在于一种情趣,一种大众都能理解的文化,给普通老百姓的教育素材
5、。只不过这样的形象恰好选定了“鹬蚌”而已吧。真理是恒定的,而故事载体可以有千千万。流传千年,人们因熟知而习惯了,鹬蚌和渔夫已经成为特定不变的文化符号,成为“两败俱伤”约定俗成的代言。“两败俱伤”这个词需要提炼,架构起寓意和形象、寓言故事的联系。文本中,反映形象尖锐对立,固执不让的词句比比皆是:猛地、牢牢地夹住、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相持-在你死我活的激烈对抗中,猜疑深重,无法调和,于是结局在所难免,作为主动进攻的一方鹬也在劫难逃。 教学中,读懂词义、读顺课文后,让学生整体把握故事,通过朗读、讲述完成对故事的理解,通过分角色对话、表演,获得寓言的意趣,通过对概念的归纳深入寓意的本质。教材后面的问题“寓言中的农夫、鹬和蚌傻在哪儿”提醒教师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得对寓意的认识。寓言的学习还要从广泛阅读入手,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认识、熟悉寓言的特点。教师可以从不同的类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选择优秀的故事让学生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补充寓言原文让学生欣赏,开掘传统文化,丰厚学生的语言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