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荷 花∣人教新课标.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83493 上传时间:2025-11-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荷 花∣人教新课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荷 花∣人教新课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荷 花∣人教新课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荷花1会认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荷花”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句。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4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的美的体验。理解重点语句。2课时。第一课时一、引入。二、初读课文,正音。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2指名读,正音。3分小组读。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1学生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2交流,文章条理。第一节:“我”去公园看荷花。第二、三节:荷花生长的各种优美的姿态。第四、五节:自己观赏荷花时的想象和感受。四、学习

2、课文第一节。1指名读。2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明确:第一节告诉我们赏荷花的时间,人物,地点。3提问:这一节看出荷花的什么特点:(花香)从“赶紧”看出“我”想看荷花的急切心情。4朗读。五、学习第二、三节。1学生自读第二、三节。画出你难以理解的句子。2师出示“如果了不起”。请学生谈自己的看法。3引导读第三节。师让生看图,看看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一池荷花的。你喜欢哪句?为什么?4再读第三节。谈自己的理解。(荷叶、荷花有各种美妙的姿态,而且,它们在微风的吹拂下,更有一番别样的风韵。)学生想象动态荷花图。5朗读二、三节。六、自学生字。师做个别易错字的指导。七、作业。第二课时一、朗读1、2、3节。二、学习4、5节

3、。1师出示荷花图。师:多美的荷花呀!看着看着,我们就仿佛变成了那一朵朵美丽的荷花,进入了这精彩的画卷之中。2齐读第四节。3你就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你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呢?学生带着问题再读第四节。(生各抒己见。)4美读第四节。5读第五节。思考:“我”怎么会忘记自己是在看荷花呢?(被美景所吸引,忘了自己在做什么。)从这儿你看出什么:(作者对荷花的赞美,对大自然的赞美。)三、学习写作特点。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

4、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1学生讨论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2交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请生在文中找出)抓住荷花的特点进行描写。用词准确。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5、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写实与想象结合,使文章更加生动。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四、小练笔。3荷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