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黑眼睛的大红鱼教学目标:1.学会6个字。认识6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好世界的向往。使学生感受到团结就是力量,身处困境,要勇于面对,并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默读课文。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团结就是力量,身处困境,要勇于面对,并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教学准备:了解海洋鱼类的生活资料。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 一 课 时学习目标:初读课文,认识和学习生字生词,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读顺课文。教 师 活 动教学资料教学效果一、 导入新课。1、师述:大家知道在大海里什么动物最凶猛吗?2、教
2、师小结:对了,是大鲨鱼,但是有一群小鱼不怕它们,还把大鲨鱼吓跑了呢?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3、板书课题:21黑眼睛的大红鱼4、齐读课题。二、 读课文。1、教师出示自学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可以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3)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3、检查自学情况。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
3、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1)认读生字。(2)说说生词的意思。(3)指名说课文大意。4、 质疑问难,交流体会。5、 教师将问题归类,提炼出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的有价值的问题。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
4、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
5、;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三、学习课文1-3自然段。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2、说说这段讲了什么?读一读。3、自己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发生了什么事?4、看图认识虎头鲨。5、失去了同伴的小黑,感到怎么样?6、指名读第三自然
6、段。7、指导感情朗读23自然段。四、指导书写生字。1、学生分析字的结构特点。2、指导学生书写。3、教师巡视。第 二 课 时学习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团结就是力量,身处困境,要勇于面对,并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教 师 活 动教学资料教学效果一、 复习导入。1、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2、 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意。二、学习新课。1、师述:失去了同伴的小黑又孤寂,又害怕,又难过,它到了哪里呢?2、学生自己读第四自然段。3、说说小黑在海底看到了什么奇妙的生物。在文中勾画出来。4、海底世界多么奇妙啊,谁来读读这段?5、小黑又碰见了很多小红鱼,他想出了一个什么好主意?6、他的办法有作用吗?7、一起来读读课文吧三、拓展训练。1、师述:小黑和他的朋友后来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2、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后来的故事。3、分小组交流。4、全班交流。5、学生评议,6、教师小结7、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板书设计:21、黑眼睛的大红鱼海底:看到许多奇妙的生物想出一个好办法:变成一条大红鱼 团结就是力量 智慧就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