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余数的除法练习课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除法综合练习教学目标:1、使学生再次经历和感知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的产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感受有余数产生的意义。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自主选择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积累、概括数学活动经验,感受除法意义的发展和延伸。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思想: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通过选择性菜单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枯燥乏味的数学练习当做游戏,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巩固所
2、学习的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并有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教学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有余数的除法练习,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做练习,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学生应该乐意接受,在学习中进一步细化练习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与理解。教学重点: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及其计算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发现不同,引入课题。1、出示4道算式:328、459、294、567。要求学生通过观察与计算,感知这4道算式相同中的不同之处。从而发现:294的结果有余数,而其他3道没有。2、揭示课题,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有余数的除法练习课二、基础练习1、直
3、接写得数写出算式325、194、478和507的商和余数。2、抢答练习: 437=6( );( )5=64;66( )=93;41( )=( )6。第1题,由被除数、除数、商填余数,思维层次较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2题,根据除数、商、余数填写被除数,虽也属于基础练习,但相比于第1题,需要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进行思考。第3题,根据被除数、商和余数填写除数,顺逆思维交叉,难度系数加大,预设经过学生之间的讨论、补充,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理解。第4题,看似是一道开放题,实则是一道“陷阱题”;在讨论、纠错的过程中不仅能巩固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而且又涉及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个重要的知识
4、点。3、选择性练习超市设置菜单式选择练习“青蛙跳水”、“抢桃子”、“数珠子”、“划船过河”、“刨根问底”,让学生自由挑选,激发学生的兴趣。 1)“青蛙跳水”练习:“图中的4只小青蛙,盖住的数分别是谁?”学生在初步思考的基础上,作出合理的猜测。当课件演示小青蛙跳走、露出所猜想的数时,学生获得的绝对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满足,还有生动、奇妙的体验,以及恍然大悟或不明就里的思索。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体会到: “28”这个“无名氏”沟通了除数与商以及被除数与余数之间的关系。2)“抢桃子”练习,设计了“有余猴”和“没余猴”抢桃子的情境,让学生在热闹的抢答中总有冷静的思考:42,让学生感知到被除数的末位是4,
5、一定可以除尽2,一定是给“没余猴”。35,让学生感知到被除数的末位是3,一定不能除尽5,一定是给“有余猴”。66,用意更加深远,让学生在交流、争辩中明确可能有余数,也可能没有余数;而课件上方框内滚动的数据,则让学生加深了思考;最后方框里出现2,学生才最终确定了余数的有无。 3)“数珠子”练习:“图中有一串珠子,其中有4颗绿珠子,那么各种颜色的珠子一共有多少颗?”学生一般会发现珠子排列的红黄蓝绿4个一组重复出现的规律,并想到有4组这样的珠子,每组4颗,那么共有16颗。继续追问:“还有不同的答案吗?”学生进一步展开思考,讨论得出也有可能是17、18或19颗。练习向纵深推进,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6、,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同一道练习上都能获得成功。4)“划船过河”练习:“同学们去划船,每条船限乘5人,二(1)班有17人,应租几条船?二(2)班有23人,应租几条船?两班共同租船,需要租几条?”第1、2两个问题,考查的是学生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个问题,看似在前2个问题的基础上将结果相加即可,实则又设下了“陷阱”,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刨根问底”练习,从“余”字发问:“余是什么意思?余数为什么不叫鱼数、愚数、愉数?除法的除和余数的余有什么关系?”原来,“除”字左边是左耳刀旁,右边是“余”,“余数”就是用刀平均分后余下来的部分从字面上找寻有余数除法的源头,
7、让学生恍然大悟。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板书设计:有余数的除法练习课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被除数概 括除 数关 系 顺逆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
8、,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商多 角 度“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余 数第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