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项部分 口语交际 一、教学目标标准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标准在“阶段目标”中对(34年级)口语交际教学提出了4条目标要求:1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意见与人商讨。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复述。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4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话语打动他人。上述各项目标,大致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倾听能力:把握主要内容(包括材料和观点),体会情感态度及交际
2、意图。表达能力:讲述见闻,讲述故事,说出感受和想法,并能打动他人。应对能力:积极反馈,作出反应,能复述、转述,向人请教,与人商讨。口语交际的基本素养注意文明态度,提高语言修养。第二单元:什么是勇敢教学目标1.学会通过具体的事例明确清楚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2.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敢于与观点不同的同学展开辩论,养成灵活应对的能力。3.讲究说话的口气和态度,注意语言表达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养成良好的口语交际 习惯。 教学重难点:结合具体的事例说,要有理有据。教学准备1.教学挂图和课件。2.学生搜集有关勇敢的资料。教学过程:1.引出话题。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及身边的有关事例,轻松自然地引出本次口语交际的
3、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和谐的课堂氛围,营造真实的交际情景。2.启示说话。学生读题,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对说的方法作适当的提示和指导,提高发言的质量。3.分组交流。各小组选出主持人,先小组交流,再推选讲得好的讲给全班同学听.4.全班讨论。选一名同学做主持人,指定各小组代表依次上台发言,也可以采用辩论会的形式进行,台下同学可以随时补充,师生对发言的同学做简要评议,肯定有点,指出不足。5.师生小结。可以个人名义谈参加这次讨论的收获,体会,可以以主持人的身份对本次口语交际活动进行小结。6.课外延伸。为了强化实践,可以建议学生课后向家人或朋友介绍班级关于什么是勇敢的讨论情况,还可以与
4、家人或朋友继续探讨这一话题。第一次 教学目标1.回忆生活,体会第一次做某一件事的真切感受,感悟生活,热爱生活。2.要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还要把做这件事的体会写出来。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写具体,并写出自己的体会。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创设情景,从联系生活开始,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表达的欲望。1认识、理解“勇敢”。 游戏:自我测试,学生回答“是”或“不是”。(测试勇敢) (1)你自己睡觉害怕吗? (2)晚上爸爸、妈妈外出办事,你敢一个人在家吗? (3)做不出题目,你想哭吗?会发脾气吗? (4)遇到危险或困难时,你是否会发抖或出汗? 2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勇敢的理解。 3让学生说说
5、自己经历的自认为勇敢的一件事。 4讨论:“勇敢”与“大胆”一样吗? 教师根据同学们的理解与讨论,阐述“勇敢”的定义。 5角色扮演。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小品提纲,请部分同学参与表演,其余同学观看并思考:你赞同他们的做法吗?这些行为是“勇敢”的表现吗? 二、指导选材,开拓思路。1.独立思考。应先自读教材,让学生独立思考,想想自己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再想想哪个第一次印象最深刻,然后在小组内交流。2.小组交流。每个人简要讲自己的几个第一次,并说出其中哪一个第一次印象最深刻,然后在小组评议,引导学生能从其他同学的发言中得到启发,重新思考自己印象深刻的第一次是什么。3.大组汇报。汇报时教师要做适当的归纳。例
6、如:哪些是家庭方面的,哪些是社会方面的,哪些是大自然方面的。也可按自己的感受归类,或是成功的喜悦,或是失败的教训,或是享受生活的愉悦等。故事 小品一:某个小孩被坏人拐骗,在火车站上,他借口上厕所,在厕所里他机智地得到一位陌生的叔叔的帮助,终于逃脱了魔掌。 故事 小品二:某小学生帮同学打架,被人用石头砸伤了头并出了血,不喊痛,同学称赞他真勇敢。 你对勇敢是怎样理解的?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评议。 三、指导构思,突出重点。1.激发情感,在指导构思前,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表达感受的重要性。2.明确要求。让学生读一读习作提示,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一是要注意把事情写清楚,写出自己的体会
7、;二是要把题目补充完整。3.独立构思。学生构思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构思。4.大组交流。可先交流一两篇有头有尾有事情经过的习作。评议重点:一、是否写清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二、是否把做这件事的体会写出来了。四、个别指导,因材施教。学生当堂习作,教师要个别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五、对比讲评,修改提高。1.学生自己修改。2.同桌互批互改。3.选出好的习作,全班朗读展示交流。生活处处是文章,真情实感别隐藏。热爱读书勤动笔,保你作文响当当!(1)用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把你战胜挫折的体会写在小书签(课前发给学生)上,送给自己或同学、老师。 (2)格言背后的故事:请学生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么写
8、。 第四单元: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大家谈教材说明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让学生学讲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教材包括两项内容,一项是提出所要交际的内容;另一项是一幅哪吒的插图。因为哪吒是学生熟悉的神话传说中的小英雄,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会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教学目标1.学生搜集准备故事,并能完整地讲下来。2.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受到故事内容的熏陶和教育。教学难、重点学生能清楚、完整地讲述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教学准备搜集与交际内容有关的图画、书刊、动画片等。教学时间一课时操作重点1.课前应布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神话传说或民间故事,做好准备。2.汇报交流。(1)个人展示:指名给大家讲故事。(2)小组商讨,推
9、选代表,进行讲故事比赛。3.课外延伸。搜集国外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听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吗?(生答)那么老师出示几幅图片,看谁能说出故事的题目。(师出示图片,指名答)大家讲故事的兴趣这么浓厚呀!好,我们这节课的内容就是(板书课题)准备阶段。课前布置学生在课下通过查找书刊、向长辈询问、上网等方式,搜集神话传说或民间故事,做在班上交流的准备。谈话引发本次口语交际话题。二、汇报交流。在课前,可以用教师搜集的动画片、图片等先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引出交际的话题。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两个板块来充分调动学生互动的积极性。(1)个人展示:指名给大家讲故事。(2)小组竞技:小
10、组商讨选出代表,进行讲故事比赛。 为了培养学生的倾听、评价能力,要确定评价的标准: 故事讲得完整:40分表达流利、清楚:30分讲述生动、有感情:30分 让学生依据评价标准,来给讲故事的同学打分。(为了给每个同学成功的自信,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可以设立这样几个奖项:个人优胜奖、小组优胜奖、勇气奖、参与奖等。如果能对别人讲的故事给予补充,可以额外加分。)三、课外延伸:(1)搜集国外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2)整理一个传说或故事,写下来。对于这些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学生以前有所了解,但对于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和常识性知识的理解上有些偏颇。教师在教学时,要酌情给学生提示一点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的知识,特
11、别是对于神话传说,要让学生明白,它们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过去人类不能科学解释世界和自然现象,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四、总结结束附:板书设计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大家谈评价标准:完整 流利 生动第七单元:我们应该怎么做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口语训练,树立遵守社会公德的主人翁责任感,加强社会公德意识。2.能正确、流利、自然地用普通话进行交流或表演。3.认真倾听他人讲话,能表达一定的看法或感受,能比较准确地进行评价。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自然地用普通话进行交流或表演。教学难点通过口语训练,强化社会公德意识。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社会公德是社会
12、生活中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通的行为准则,是维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进行的最基本条件。因此,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作为公民应有的品德操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用“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二十个字,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作了明确规范。那么我们小学生在维护良好社会风尚方面应该怎么做?二、交流活动1.自由读口语交际文字内容,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和形式:举事例,与同学交流。2.出示书上的四幅图(课件出示),说说图上是什么不讲社会公德的行为。3.分小组自由选择一幅图,独立创设情景,分角色,先练说,后表演。4.交流汇报。(1)
13、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同学表演。(2)师生评议。纠正普通话中的错误和表演中态度、语言的欠缺之处。(3)评选最佳表演组合。三、扩展训练1.引导回忆:“谁会脸红”列举了哪些不讲社会公德的行为?在自由谈论“在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不讲公德的行为”的环节中,同学们还谈到了哪些现象?(结合挂图进行)2.仍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讨论,独立创设情境,分配角色,先练说,后表演。3.交流汇报。(1)选择第一次交流中没有表演的小组向全班表演。(2)师生评议。注意纠正普通话中的错误和表演中态度、语言等方面的欠缺之处。(3)评选最佳表演组合。四、总结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一定收获多多,在平时的生活中该怎么做,心中有数了吧?五、拓展
14、 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人们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应当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和悦的语气、亲切的称呼、诚挚的态度等等,是相互尊重、友好的表现。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因此,讲文明礼貌能促进人们的团结友爱,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道德桥梁。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影响着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社会凝聚力,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外部标志。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公德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更为重要。社会公德具有维护和保障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功能,对于培养人的高尚品质,养成良好的
15、道德习惯,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创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公德的范围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事关重大的社会关系、社会活动中,应当遵守的由国家提倡的道德规范;另一方面是在人们日常的公共活动中,应当遵守、维护的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等守则。 主要内容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 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类为维系正常生活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和悦的语气、亲切的称呼、诚挚的态度等等,是相互尊重、友好的表现,也体现着一个人内在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修养,体现着他尊重人、关心人, 以及文明交往的风度和艺术。讲文明礼貌,能促使人们之间团结友爱,既有利于社会,又可以美化生活。助人为乐是为人民服务精神的直接体现。任何人都是社会道义上的人,都不能脱离他人的帮助而存在,也不能脱离他人的关心而生活。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依存、相互关心、相互帮助。 爱护公物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它要求公民要关心、爱护和保护国家财产,同一切浪费和破坏公共财物的行为作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