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练习2教案教学目标:1.根据词语,想象情景,提升理解词语的能力。2.积累词语和古诗。3.写好钢笔字,掌握书写左右结构的字的方法。教学重点:提升理解词语的能力。教学难点:积累词语和古诗。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谈话导入。师:你还记得怎样查字典吗?生甲:认识的字我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生乙:不认识的字我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学生自由发言。二、学和用1.读读词语,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课件出示:大雨滂沱 夕阳西下 一帆风顺草长莺飞 连绵不断 湖光山色开火车检查读词,并说说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这六个词语都是描写自然风光的常用词语。2.诵读词语,边读边想象画面。师:词语大家已经
2、认识了,不查词典,你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吗?生:我们在学习课文学会查“无字词典”中已明白,可以将词语意思与具体的情境联系起来。师:是的,我们可以根据面前的景象来联想词语,那你会根据词语来联想景象吗?生:让我来试试!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发言。课件展示图片,帮助理解词语,然后解释词语。预设:大雨滂沱:形容雨下得很大。夕阳西下:指傍晚太阳落山的景象。一帆风顺:船挂着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挫折。草长莺飞:绿草丰茂,黄莺飞舞。形容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连绵不断:形容山脉、河流、雨雪等接连不断。湖光山色:湖和山相互映衬的秀丽景色。3.出示词语,同桌合作,任意选择一个说句话。4.你能说说图中的意思吗
3、?分别出示六幅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图意。5.照样子把图与对应的词语连起来。将词语与之匹配的画面连线。左边三幅图按图片顺序依次连“一帆风顺”“草长莺飞”“湖光山色”。右边三幅图按图片顺序依次连“连绵不断”“夕阳西下”“大雨滂沱”。情景交融,朗读词语。看到这些画面,你还想到了哪些词语?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自然风光的词语?6.看到下面这幅图,你会想到哪些词语?出示课本图片。(1)指导观察,要求仔细而有顺序。(2)小组活动收集有关描写这些景物的词语,可以是成语,也可以是约定俗成的词语。(3)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说。小组竞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词语丰富、用词准确。(4)按照自上而下,自远而近的顺
4、序依次展示词语:烈日当空 骄阳似火 盛夏酷暑 赤日炎炎 烈日炎炎 艳阳高照山清水秀垂柳鸣蝉 夏树苍翠绿草如茵 草木葱茏满头大汗 大汗淋漓喜上眉梢 喜笑颜开 喜出望外清澈见底 碧水清波 波光粼粼三、读读背背1.出示古诗: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唐贾岛2.理解古诗。(1)知作者。贾岛,唐代诗人,字阆仙,人称“诗奴”,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2)解诗题。寻隐者不遇 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3)懂诗句。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
5、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3.背诵古诗。四、写字有方1.出示图片,展示左右结构特点。2.重点教学左右结构特点的把握。部首写法指导:“和”“如”字左右宽窄相似,书写时右侧“口”写端正;“抽”“粒”字左部长而窄,右部宽而短,书写时左收右放,紧凑美观。3.提示书写注意事项,开始写字。提醒:头正身直背要挺,一尺一寸一拳头。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
6、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4.书写指导。预设:温馨提示 注意各部件之间的关系。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
7、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注意笔顺和占格,仔细看清老师书写。 先描后写。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五、我的收获学生自由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