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氨 硝酸 硫酸(下)【巩固练习】一、选择题 1常温下,下列溶液中不可用铁制或铝制容器储存或运输的是()A稀硝酸 B浓硝酸 C浓盐酸 D浓硫酸 2下列盛放试剂的方法,正确的是()A硝酸放在棕色细口试剂瓶中,并放置在阴暗处 B把硝酸银固体放在棕色细口试剂瓶中 C把氢氧化钠溶液放在广口带橡胶塞的玻璃瓶中 D把氢氟酸放在玻璃瓶中 3制取相同质量的硝酸铜,被还原硝酸最多的是()ACuHNO3(浓)BCuHNO3(稀)CCuOHNO3 DCu(OH)2HNO3 46.4g 铜与过量的硝酸(8 mol L1 60mL)充分反应后,硝酸的还原产物有 NO、NO2,反应后溶液中所含 H离子为 n
2、mol,此时溶液中所含 NO3的物质的量为()A0.28mol B0.31mol C(n0.2)mol D(n0.4)mol 5实验室可以利用硝酸钠跟浓硫酸加热制取硝酸,这是利用了浓硫酸的()A氧化性 B强酸性 C稳定性 D难挥发性 6在下列反应中,HNO3 只表现出氧化性的是()AH2S2HNO3S2NO2十 2H2O BCuO2HNO3Cu(NO3)2 十 H2O C4HNO34NO2十 O2十 2H2O D3Cu8HNO33Cu(NO3)22NO十 4H2O 7下列储存药品的方法中,正确的是()A浓硫酸保存在橡胶塞试剂瓶中 B浓氨水保存在棕色容量瓶中 C金属钠保存在无水乙醇中 D纯碱溶液
3、保存在橡胶塞试剂瓶中 8浓 H2SO4 与 Cu 共热发生反应时,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A1 2 B2 1 C1 1 D16 49 9用 0.1mol/L 的 BaCl2 溶液 50mL,可使相同体积的 Fe2(SO4)3、ZnSO4、K2SO4 三种溶液中的 SO42离子完全沉淀。上述三种硫酸盐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应为 A311 B133 C321 D123 10下列反应中,浓硫酸即表现出酸性又表现出氧化性的是()A与铜共热 B与硫粉共热 C与食盐共热 D与氢氧化铜反应 11下列物质中可用钢瓶贮存的是()A浓硝酸 B硫酸铜溶液 C氯化铁溶液 D液氯 12下列各组气体:HCl H
4、I Cl2 H2S SO2 SO3 NH3 HBr,其中能用浓 H2SO4 干燥的是()A B C D -第 2 页-13下列关于硫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浓硫酸有吸水性,故可用做干燥剂 B浓硫酸有强酸性,故能与金属活动顺序氢后的金属反应 C硫酸的酸性比醋酸强,利用复分解反应用硫酸可以制醋酸 D由于浓硫酸具强氧化性,因此不能干燥硫化氢气体 14下列各组气体在通常情况下能共存,并且都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是()ASO2,H2S,Cl2 BCO2,H2,N2 CHBr,Cl2,H2 DH2S,CO2,HCl 15为了方便某些化学计算,有人将 98%的浓 H2SO4 表示为,其中合理的是()AH2SO41
5、/9H2O BH2SO4H2O CH2SO4SO3 DSO310/9H2O;16下列各组离子,在强酸性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是()ANa、Ba2、Cl、SO42 BNa、Ba2、AlO2、NO3 CNH4、K、Cl、NO3 DNa、K、NO3、SiO32 17某金属与稀硝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NO2,消耗金属和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3,则该金属可能是()ACu BAg CAl DFe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硫是一种淡黄色的不溶于水的晶体 B硫的化合物常存在于火山喷出的气体中和矿泉水里 C硫与氧属于同一主族 D硫在空气中的燃烧产物是 SO2,在纯氧中燃烧产物是 SO3 19将绿矾晶体加强热,
6、除生成水蒸气以外,还发生如下反应:2FeSO4Fe2O3+SO2+SO3,如将生成的混和气体通过氯化钡溶液,应发生的现象有()A一定产生 BaSO4 沉淀 B一定产生 BaSO3 沉淀 C一定没有 SO2 逸出 D一定有 SO3 气体逸出 20下列过程中,最终的白色沉淀物不一定是 BaSO4 的是()AFe(NO3)2 溶液+溶液,过量盐酸,通22BaClSO白色沉淀 BBa(NO3)2 溶液+溶液过量盐酸,32SONa白色沉淀 C无色溶液+溶液,稀23 BaClHNO白色沉淀 D无色溶液+过量盐酸无色溶液+2BaCl白色沉淀 21关于酸雨的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因空气中无催化剂,SO2 不能
7、转化成 SO3,酸雨中只含 H2SO3 BSO2 在空气中有条件形成 SO3,所以酸雨中含 H2SO4 C酸雨是无法避免的 DH2SO4 形成的酸雨比 H2SO3 危害小 22为了除去混在 CO2 中的 SO2 和 O2,下列试剂使用的顺序正确的是饱和 Na2CO3 溶液;饱和NaHCO3 溶液;浓硫酸;灼热的铜网;碱石灰()A B C D -第 3 页-23对于反应 Br2+SO2+2H2O=2HBr+H2SO4 和 2HBr+H2SO4(浓)=Br2+SO2+2H2O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它们互为可逆反应 B它们互相矛盾,不可能符合事实 C反应条件的改变引起了反应方向的改变,它们都符合
8、事实 D氧化性:(稀)H2SO4Br2;还原性:SO2HBr 24只能表示一个化学方程式的离子方程式为()ABa2+2OH-+2H+SO2-4=BaSO4+2H2O BCO2-3+2H+=H2O+CO2 C2Br-+Cl2=2Cl-+Br2 DSO2+Cl2+2H2O=4H+2Cl-+SO2-4 25下列各组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ACO2-3、HCO-3、OH-、Na+BK+、Cl-、S2-、CO2-3 CH+、Br-、Na+、SO2-3 DBa2+、Cu2+、NO-3、SO2-4 26下列有关环境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A燃煤时加入适量石灰石,可减少废气中 SO2 的量 B臭氧的体积
9、分数超过 104%的空气有利于人体健康 CpH 在 5.67.0 之间的降水通常称为酸雨 D含磷合成洗涤剂易于被细菌分解,故不会导致水体污染 27(闽)能实现下列物质间直接转化的元素是()单质氧化物酸或碱盐+O2+H2O+NaOH或HCl A 硅 B 硫 C 铜 D 铁 28(京)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将2CO 通入2BaCl 溶液中至饱和,无沉淀产生;再通入2SO,产生沉淀 B在稀硫酸中加入铜粉,铜粉不溶解;再加入3 2Cu(NO)固体,铜粉仍不溶解 C向3AlCl 溶液中滴加氨水,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4NaHSO 溶液,沉淀消失 D纯锌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较慢;再加入少量4CuSO
10、固体,速率不改变 29在标准状况下,将 O2 与 NO 按 34 的体积比充满一个干燥烧瓶,将烧瓶倒置于水中,瓶内 液面逐渐上升后,最后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A0045mol/L B0.036mol/L C0.026mol/L D0.030mol/L 30下列有关氨的叙述正确的是()A工业上氨可做致冷剂 B在化学反应中,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C氨分子的空间构型是三角锥形 D氨分子的化学式量较小,熔、沸点较低 31Murad 等三位教授最早提出 NO 分子在人体内有独特功能,近年来此领域研究有很大进展,因此这三位教授获得了 1998 年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关于 NO 的下列叙述不正确
11、的是()ANO 可以是某些含低价氮物质氧化的产物 BNO 不是亚硝酸酐 CNO 可以是某些含高价氮物质还原的产物 DNO 是红棕色气体-第 4 页-3238.4mg Cu 与适量的浓 HNO3 反应,Cu 全部反应后,共收集到 22.4ml(标况)气体,反应消耗的HNO3 物质的量可能是()A1010-3mol B1.610-3mol C2.210-3mol D2.410-3mol 33如图所示,试管中充满了标准状况下的气体,充分溶解和反应之后,若溶液全部留在试管中,所得溶液的浓度不是 1/22.4mol/L 的是()AHCl BNH3 CNO2、O2(体积比 41)DNO2 34将盛有 12
12、mLNO2 和 O2 混合气体的量筒倒立于水槽中,充分反应后,还剩余 2mL 无色气体,则原混合气体中 O2 的体积是()A1.2mL B2.4mL C3.6mL D4mL 35将空气中氮气转化为氮的化合物的过程称为固氮。下面能实现人工固氮的是()A闪电 B电解饱和食盐水车间 C根瘤 D合成氨车间 36已知气体的摩尔质量越小,扩散速度越快。右图所示为气体扩散速度的实验,两种气体扩散相遇时形成白色烟环。下列关于甲、乙的判断正确的是()A甲是浓氨水,乙是浓硫酸 B甲是浓盐酸,乙是浓氨水 C甲是浓氨水,乙是浓盐酸 D甲是浓硝酸,乙是浓氨水 二填空 37在标况下,1L 水溶解了 300L 氨气,所得氨
13、水密度为 0.92g/mL,此氨水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物质的量浓度为 。38实验室制取氨气通常用的药品是 ,化学方程式 收集氨气的试管口处放一团棉花的目的 ,要制得干燥的氨气时,使氨气通过 。39一瓶澄清的溶液,其中可能含有 NH4、K、Na、Mg2、Ba2、Al3、Cl、I、NO3、CO32、SO42离子,取该溶液进行以下实验:(1)取 pH 试纸检验,表明溶液呈酸性。排除_离子的存在。(2)取出部分溶液,加入少量 CCl4 及数滴新制氯水,经振荡后 CCl4 层呈紫色,排除_离子的存在。(3)另取部分溶液逐渐加入少量 NaOH 溶液,使溶液从酸性逐渐变为碱性,在滴加过程中和滴加完毕后,溶液
14、均无沉淀产生,则可排除_离子的存在。(4)取上述部分碱液加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_离子的存在,又排除_离子的存在。(5)将(3)得到的碱性溶液加热,有气体放出,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根据上述实验事实确定:该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是_;肯定不存在的离子是_;还不能确定是否存在的离子是_。-第 5 页-40有 ABCD 四种化合物,分别由 K、Ba2、SO42、CO32、SO32、OH离子中的两种组成,它们具有下列性质:A 不溶于水和盐酸;B 不溶于水但溶于盐酸并放出无刺激性气味气体;C的水溶液是碱性,与硫酸反应生成 A;D 可溶于水,与 H2SO4 作用时放出的气体 E 可使
15、溴水褪色。(1)推断 ABCDE 的化学式:A ;B ;C ;D ;E 。(2)写出有关反应方程式:B 与盐酸反应 ;C 与硫酸反应 ;D 与硫酸反应 ;E 与溴水反应 。41下图表示某固态单质 A 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某些产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化合物 B 在常温常压下为气体,B 和 C 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4:5,化合物 D 是重要的工业原料。(1)写出 A 在加热条件下与 H2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2)写出 E 与 A 的氢化物反应生成 A 的化学方程式_;(3)写出一个由 D 生成 B 的化学方程式_;(4)将 5mL0.10molL1 的 E 溶液与 10mL0.10 m
16、olL1 的 NaOH 溶液混合,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42在室温下,氯气能将氨里的负三价氮元素化成零价氮。写出氨里的氮元素恰好全部被氧化的化学方程式 。根据以上反应原理,在下面10 种试剂中选出试剂,从(A)(F)装置中选出装置,在实验室里制取纯净、干燥的氮气。10 种 试剂是:水;浓硫酸;浓硝酸;浓盐酸;稀氢氧化钠;四氯化碳;氯化钠固 体;氯化铵晶体;二氧化锰;消石灰粉末。6 种装置如下图所示,请按下面实验步骤填空。步骤一 分别制取氨气和氯气。步骤二 制取氮气反应装置编号:。步骤三 净化:(1)尾气的成分:当反应装置里的氨气跟氯气的物质的量之比大于 时,尾气中一定含有较多的氨气;当反应装
17、置里的氨气跟氯气的物质的量之比小于 时,尾气里一定含有较多的氯气。(2)尾气的处理和氮气的干燥:在制取的氮气中含有少量氨气和氯气。为了除去氨气和氯气,得到干燥的氮气,可将混合气体先通过 ,再通过 处理 制 氨 气 试剂的编号:化学方程式:发生装置号:制氯气试剂的编号:化学方程式:发生装置编号:-第 6 页-43某学习小组探究浓、稀硝酸氧化性的相对强弱的,按下图装置进行试验(夹持仪器已略去)。实验表明浓硝酸能将 NO 氧化成2NO,而稀硝酸不能氧化 NO。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可选药品:浓硝酸、3mo/L 稀硝酸、蒸馏水、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及二氧化碳已知:氢氧化钠溶液不与
18、NO 反应,能与2NO 反应 23222NO+2NaOH=NaNO+NaNO+H O 实验应避免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装置、中盛放的药品依次是 (1)滴加浓硝酸之前的操作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加入药品,打开弹簧夹后 (2)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装置的作用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该小组得出的结论依据的试验现象是 (5)试验结束后,同学们发现装置中溶液呈绿色,而不显蓝色。甲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硝酸铜的质量分数较高所致,而乙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溶解了生成的气体。同学们分别涉及了一下 4个试验来判断两种看法是否正确。这些方案中可行的是_(选填序号字母)a.加热该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
19、化 b.加水稀释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c.向该绿色溶液中通入氮气,观察颜色变化 d.向饱和硝酸铜溶液中通入浓硝酸与铜反应产生的气体,观察颜色变化 44某亚硫酸钠试剂已部分被氧化,为确定它的纯度,要进行如下实验:称取样品 w1g;将样品溶解;给溶液加入稍过量的盐酸酸化了的 BaCl2 溶液;过滤、洗涤、干燥沉淀,称其质量为 w2g。回答:(1)BaCl2 要用盐酸酸化的原因是 ;(2)BaCl2 溶液要稍过量的原因是 ;(3)判断操作是否完成的方法是 ;(4)判断沉淀是否洗净的方法是 ;(5)Na2SO3 纯度的表示式为 。答案(1)防止产生 BaSO3 沉淀影响实验结果(2)保证硫酸根离子完
20、全沉淀(3)取上层清夜,再加氯化钡溶液,无沉淀,则已完成(4)取滤液加入 Na2SO4,若无沉淀产生,则已洗净(5)121142233100%WWW-第 7 页-45(15 分)浓 H2SO4 和木炭在加热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 H2SO4(浓)+C CO2+2 H2O+2SO2 请从下图中选用所需的仪器(可重复选用)组成一套进行该反应并检出反应产物的装置。现提供浓H2SO4、木炭和酸性 KMnO4 溶液,其他固、液试剂自选。(连接和固定仪器用的玻璃管、胶管、铁夹、铁架台及加热装置等均略去)将所选的仪器按连接顺序由上至下依次填入下表,并写出该仪器中应加试剂的名称及其作用。选用的仪器(填字母)加入的试剂 作用 答案 C 浓硫硫和木炭产生反应物 B 无水硫酸铜检验水 A 品红检验二氧化硫 A 酸性高锰酸钾除去二氧化硫 A 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