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学习小结1为什么说孝文帝改革是其作为最高统治者必须做出的抉择?(1)社会矛盾尖锐国家和豪强地主的矛盾。国家、豪强地主和农民的矛盾。鲜卑贵族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2)出现原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政权主要靠军事力量来维系,北魏政权制度建设的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一是在政权的基层统治方式上实行宗主督护制;二是在赋税制度上的混乱。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2理解均田制的作用(1)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从而积极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均田制是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
2、主利益,它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3)均田制的推行极大地推动了北方内迁各族向封建农民的转化,推动了这一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4)均田制对后代田制也有重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3正确认识古代的社会改革(1)社会风俗的含义:社会风俗是历代相沿积久、约定俗成的风尚、礼仪、习惯的总和,也是人类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岁时节庆、文化娱乐、宗教信仰等方面广泛的行为规范。(2)古代改革中的移风易俗梭伦改革:规定雅典公民必须
3、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将来可以拒绝赡养老人。商鞅变法: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的家庭政策,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了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就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雷厉风行地推出了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3)社会改革与移风易俗的关系:之所以变革社会风俗习惯,是因为社会风俗的滞后性和保守性,起到了妨碍社会变革的消极作用。倡导新风尚,革除陋习恶俗,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方面;移风易俗往往具有为开风气之先河,具有为改革开路的特殊作用。4正确理解中
4、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2)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3)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1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政治黑暗,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官场贪污腐败,农民负担重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举行起义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危机四伏A BC D2北魏孝文帝曾大力推行均田
5、制,所谓的“均田”是指()A按全国人口平均分配土地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少地农民C对广大农民平均分配土地D不侵犯地主阶级占有的土地3观察右图,与图中内容相关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A颁布均田令B整顿吏治C迁都洛阳D移风易俗4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具体措施有()迁都洛阳实行俸禄制,严惩贪污说汉话改汉姓A BC D5下列对于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是改革前期建立的新制度B对北方所有的土地进行重新分配C提高了生产积极性D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题号12345答案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
6、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材料二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材料三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请回答:(1)材料一中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其实行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问题?(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魏主曰:“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
7、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材料二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叹:“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洛阳伽蓝记请回答:(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哪些理由?(不得摘抄原文)你认为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观目的是什么?(2)严格说迁都洛阳并非孝文帝改革本身的内容,然而人们一直把它当成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为什么?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答案解析】强化训练1D题干所提供的四种情况都符合北魏初年的历史状
8、况。2B均田制是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就是将政府掌握的土地授予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以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增加政府收入。3C图中反映出鲜卑族不愿继续南征,纷纷跪在马前劝阻,于是出现孝文帝宣布迁都洛阳的情景。4C实行俸禄制的目的是整顿吏治,缓和严峻的阶级矛盾,并不是推进封建化的措施。5B均田令分配的是国家控制的无主荒地,并不是所有土地。6(1)措施:均田制。基本条件:政府能够掌握、支配大批的无主荒地。积极作用:有利于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问题:改革面临很大的阻力(或答迁都洛阳,阻力重重)。(3)现象:民族间的服饰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影响: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北方社会的发展,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7(1)北魏虽然统一了北方,但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隔阂,文化冲突剧烈;平城僻处塞上,经济比较落后,又无水路漕运;平城保守势力强,改革阻力大;洛阳曾是多个王朝建都之地。主观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民族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政治、经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