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选择题1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有专家预测,我国人口数量在以后几年将出现明显增长。下列有关(人口)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改变性别比例B自然增长率主要由出生率决定C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可以反映其人口密度D年龄组成稳定的人群保持零增长解析:C本题考查了学科核心素养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难度适中。“二孩”政策的实施有利于调整年龄组成,A项错误;自然增长率除了取决于出生率,还取决于死亡率,B项错误;对一个城市而言,面积是一定的,人口数量的多少可以反映出人口密度的大小,C项正确;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人群,还受迁入、迁出人口的影响,所以,无法确定(人口)种群数量是否为零
2、增长,D项错误。2种群是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单位。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B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中,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C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阶段D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大于最大值即K值解析:B本题考查了学科核心素养的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难度适中。种群是指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A项错误;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中,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数量为K/2值时增长速率最大,B项正确;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阶段,C项错
3、误;K值是指该环境中所能承载的该种群的最大个体数目,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不应大于K值,D项错误。3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某生物的种群密度即可反映该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C自然界中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K/2值上下波动D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外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解析:D本题考查了学科核心素养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难度适中。种群密度只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项错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
4、出率,B项错误;自然界中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K值上下波动,C项错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外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D项正确。4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时间(天)15913172125293337成虫数(只)610287113120727030232734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A第12天第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B第17天第29天,成虫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C第21天第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D第1天第3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解析:C本题考查了学科核心素养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难度适中
5、。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第13天第25天,由于环境条件适宜,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繁殖加快,A项错误;第17天第29天,成虫的数量虽然增加,但其增长率下降,说明死亡率应该是增加的,B项错误;第21天第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C项正确;第1天第37天,成虫数量呈“S”型增长,D项错误。5将10 mL酵母菌培养液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并于不同时间内等量均匀取样4次,分别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结果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样品酵母菌数量(个/mm3)pH11 2104.828205.431 2103.741 0005.0A.培养过程中酵母菌始终
6、为出生率死亡率B样品的取样先后顺序为2、4、1、3C对酵母菌而言,10 mL该培养液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为1.21107个D若进行第5次均匀取样,10 mL样品中的酵母菌数量有可能低于1.21107个解析:A本题考查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实验探究,难度适中。将10 mL酵母菌培养液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可根据培养液pH的变化来确定取样顺序,因为酵母菌的代谢活动消耗营养物质,不断产生CO2等代谢产物使培养液pH不断下降,因此,正确的取样顺序为2、4、1、3,B项正确;从表中数据分析可见,达到稳定时期时,酵母菌数量达到最大值,说明10 mL该培养液的环境容纳量为1.21107个,C项正确;继续培养,随着环境条
7、件极度恶化,种群生长进入衰退期,出生率会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将不断下降,所以继续取样,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有可能低于1.21107个,A项错误、D项正确。6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在水中,按蚊幼虫(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疟原虫只与人是寄生关系B疟原虫与按蚊是共生关系C藻类属于生产者,孑孓和鱼类属于消费者D鱼类与藻类只存在捕食关系解析:C本题考查了学科核心素养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难度适中。疟原虫与人和按蚊都是寄生关系,A、B项错误;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产者,孑孓
8、以藻类和细菌为食,是消费者,鱼类捕食孑孓也是消费者,C项正确;鱼类和藻类之间除了捕食关系,在空间上还存在竞争关系,D项错误。7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导致演替。演替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论述,正确的是()A初生演替时各类生物出现的顺序是苔藓地衣草本植物灌木乔木B环境因素可以影响演替的速度C次生演替的初始环境中一定生长着树木等D次生演替可形成森林,初生演替不能形成森林解析:B本题考查了学科核心素养的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难度不大。初生演替过程中各类生物出现的顺序是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乔木,A项错误;自然条件下,演替的速度受环境因素的影响,B项正确;次生演替的初
9、始环境中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C项错误;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能否演替到森林,取决于环境条件,D项错误。8某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而逐渐形成的,将该湿地由近水边到岸边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核心区等区域,如下图1所示。现统计不同区域的植物盖度(表示植被的茂密程度)如图2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该湿地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B近水缓冲区群落能代表湿地核心区群落形成的早期状况C芦苇只分布在湿地核心区,说明该湿地群落存在垂直结构上的差异D人类的干预活动能加速该湿地群落向陆地群落演替的进程解析:B本题考查了学科核心素养的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难度适中。根
10、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定义,结合题干信息“某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而逐渐形成的”可以判断,该湿地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芦苇只分布在湿地核心区,说明该湿地群落存在水平结构上的差异;从本题信息及题图无法得出“人类的干预活动能加速该湿地群落向陆地群落演替的进程”的结论。9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2的石头。有人在不同距离的石头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
11、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解析:A本题考查了学科核心素养的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难度较大。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蝗虫捕食更多的植物,植物的数量和密度减少,故种间竞争会减弱,A项错误;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其个体平均数越少,说明其被天敌捕食的风险越大,B项正确;距石头的远近影响了蜥蜴的数量,进而影响了蝗虫的种群密度,最终影响了植物生物量,所以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C项正确;由题图可知,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能增加蜥蜴的数量,从而导致蝗虫种群密度下降和植物生物量增加,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D项正确。10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会杂草丛生,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
12、繁茂起来,最后演变成一片森林,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A BC D解析:B本题考查了学科核心素养的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难度适中。由农田生态系统演变为森林生态系统的过程中,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农田生态系统经过长时间的演替,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在达到稳态后,物种丰富度、净光合作用产量、固定太阳能总量基本保持不变,而中的曲线都有下降趋势,因此,是错误的。综上所述,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1根据下图所示“种群增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
13、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_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的趋势。(2)根据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_,若出现_段则表明人口出现了负增长。(3)曲线和曲线代表的种群进化速度较快的是曲线_。(4)太湖蓝藻事件使太湖美丽的形象大打折扣,若曲线表示太湖中蓝藻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_点后,增长速率为0。(5)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_点后进行,原因是_。答案:(1)(2)cd(3)(4)f(5)e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12如图表示草原上某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K0表示野兔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
14、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1)图中Ob时间段内野兔的出生率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死亡率,具体原因是_。(2)某种天敌在图中标注的某个时间点迁入,一段时间后,野兔种群数量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则该时间点最可能是_。在捕食压力下,野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降至_。(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草原上某区域野兔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_(填“偏高”或“偏低”);对捕获的野兔进行性别比例调查,发现其雌、雄比例稍大于1,该比例_(填“有利”或“不利”)于种群增长。(4)该草原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可能慢慢长出小灌木丛,甚至有可能继续演替形成森林,整个过程属于_。演替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优势种
15、群,这主要体现了不同植被类型对_的竞争能力不同。解析:(1)根据图示Ob时间段内,野兔种群数量持续增长,说明野兔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具体原因是此时间段内空间和资源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2)从c时间点后种群数量上升速度减慢,说明环境阻力加大,所以天敌最可能是在c时间点迁入,并且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在K2K3附近波动,整体呈“S”型增长,说明野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降至K2K3。(3)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导致捕获的野兔中标记个体的数目减少,根据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可知,调查结果将会偏高。雌、雄比例稍大于1,雌性个体多,有利于繁殖产生后代。(4)在原有植被的基础上慢慢长出小灌木丛,进一步发展到森林的演
16、替方式属于次生演替,新的植被类型对阳光的竞争能力较强,原有植被的优势地位被取代。答案:(1)大于空间和资源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2)cK2K3(3)偏高有利(4)次生演替阳光13(2020高三郑州模拟)科研人员对姜太公山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林内繁殖季节时鹭类组成和筑巢高度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表所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筑巢高度(m)池鹭(只)白鹭(只)夜鹭(只)牛背鹭(只)鹭鸟总数(只)68668020810526626610221444224121410224036(1)表中数据显示,该森林群落鹭类中的优势种是_。表中数据的获得是科研人员在林内从山脚到山顶_(填“随机”或“在密度大的地
17、方”)选取9块(10 m10 m)样方,逐个调查、统计并记录得出的。调查这些树种上某鹭类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_,正常情况下,所得数据比真实值_(填“偏大”或“偏小”)。(2)4种鹭在林内乔木层筑巢高度不同体现了群落的_结构,这种分布特点体现了鸟类对群落_资源的合理利用。(3)当不同鹭类利用同一资源时,会发生生态位的重叠。本次的调查结果显示,白鹭与夜鹭的生态位重叠程度最大,然而,白鹭主要在白天飞向西南方向活动、觅食,而夜鹭主要在傍晚飞向西北方向活动、觅食。由于这两种鹭鸟在觅食时间和方向上的改变,错开了取食相同食物资源的_和_,可以使之得到较为均衡的资源利用,二者之间的_关系趋于缓和,从而实现
18、共存,这是进化过程中这两种鹭鸟对环境_的必然结果。解析:(1)表中池鹭的种群数量最多,是该森林群落鹭类中的优势种。采用样方法调查鹭类筑巢高度时,样方应该随机选取。调查鸟类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由于被捕捉过的鸟,不容易再被捕捉,所以正常情况下,所得数据比真实值偏大。(2)筑巢高度不同表明群落内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这种分布特点体现了鸟类对群落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3)白鹭主要在白天飞向西南方向活动、觅食,而夜鹭主要在傍晚飞向西北方向活动、觅食,可见这两种鹭鸟在觅食时间、觅食方向上发生了改变,这样错开了取食相同食物资源的高峰时间和取食地点,可以使之得到较为均衡的资源利用,二者之间的竞争关系趋于缓和,从而实现共存,这是进化过程中这两种鹭鸟对环境适应的必然结果。答案:(1)池鹭随机标志重捕法偏大(2)垂直空间(3)高峰时间(或高峰时期)取食地点竞争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