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二年级上册语文素材11葡萄沟|人教(部编版)(2018).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75050 上传时间:2025-10-3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上册语文素材11葡萄沟|人教(部编版)(2018).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二年级上册语文素材11葡萄沟|人教(部编版)(2018).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二年级上册语文素材11葡萄沟|人教(部编版)(2018).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1、葡萄沟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教学反思: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

2、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葡萄沟一文主要介绍了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的葡萄沟,那里盛产水果,尤其是葡萄又多又好,葡萄干也很有名。本课重点围绕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而展开,使学生通过理解语言文字,对那里产生喜爱之情。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

3、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这篇课文是篇老课文,但如何上出新意,体现新大纲要求?在教案设计中,我反复推敲,最后决定从情感、交际、感悟三方面去体现新大纲要求,实现教学目标。1、情感。如果说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语文知识,语文技能,那么新世纪的语文教学追求的是情感。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语文学习,不应是被动地学,旁观者似地学,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

4、因此,在整堂课中,我始终充满激情,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全篇课文:1)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去葡萄沟里看看,整体感知葡萄沟是个怎样的地方。2)通过老师的感情范读带学生入情入境,去葡萄沟里细细地看个够。3)再让学生在细看的基础上谈谈对葡萄沟印象最深刻的地方。4)接着,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进行感情朗读,在葡萄园里真切感受对葡萄的喜爱之情,并再创情境通过表演让学生感受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体会到葡萄沟的物美情更美。5)最后,对葡萄干这一段比较枯燥的文字,我创设了一个学生较感兴趣的学习活动:老师的一个朋友要在葡萄沟办一座葡萄干加工厂,请学生来介绍葡萄干的制作方

5、法。通过合作、讨论、交流、汇报的形式了解到葡萄干的制作方法。6)在课文快结束时,再一次带学生入境:观看录象,通过感官刺激,再现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葡萄沟的喜爱,说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使学生的情感受到升华:“因为这儿的水果多;因为这儿的葡萄美;因为这儿的葡萄干色鲜味美,更因为这儿的维吾尔族老乡热情好客。所以我们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从而解决了本课学习的重点。整节课,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在葡萄沟里走了一圈,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自然流露出对葡萄沟的喜爱之情。2、交际。交际是新世纪人们生存与发展的本领。语文的性质之一就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可见交际性要处处体现在语文的各个环节、各个

6、方面、各个渠道之中,所以这堂课里首先要考虑做到教师和学生语言的融合,教师的语言是谈话式的,不是问答式的,不是生硬的,是亲切的师生无拘无束,平等的对话。其次创设各种情境进行交际(见教学设计),比如让学生说说对葡萄沟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想象维吾尔族老爷爷看到葡萄枝叶的长势好会想些什么,想象五光十色的葡萄像什么,让学生当一回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并介绍葡萄干的制作方法等在整体感悟课文中进行想象、说话练习。运用以往积累的语言和本课学习的语言,加以运用和创造来体现交际是语文学习的重点。3、感悟。感悟的过程正是理解和发现的过程。教师要适当的搀扶和点化,让孩子“感”和“悟”一定都要有个过程。因此感悟不是告诉

7、,而是激励、唤醒、刺激、探究、体验。首先我设计让学生从整体上感悟,从学习一开始就抓住“葡萄沟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这个问题展开学习,没有把课文肢解,逐段的分析讲解,而是以参观的形式走进去,走出来。根据低年级的学生特点,采用演示、表演节目、画图、朗读、比较,即看、读、听、想、演等手段让孩子感悟词语、句子、意境感受到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激发学生对葡萄沟的喜爱。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以读品文,读中感悟”。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来感受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1) 从读入手,认真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要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要从朗读开始,因为朗读是感知的主要方式,朗读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一开始我让学生自读

8、全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受,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葡萄沟的印象,学生在此过程中自然感受到葡萄沟是个好地方,紧接着让学生读第二段葡萄园部分,结合图片理解“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等词让学生展开想象,并通过反复地读使学生去感受葡萄成熟时的美;当讲到句子“如果准会让你吃个够。”时,提问:你们从哪儿体会到了“热情好客”?学生从“准”“摘”“最甜”“吃个够”等词很自然体会到了葡萄沟人的人情美。2)从读入手,品味文章的思想美。思想是作品的灵魂。语文教材很多作品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凝结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审美观点以及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是学生认识生活的源泉,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形成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强

9、大手段。通过读“凉棚、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热情好客”等词不仅使学生享受到字词的美妙,感受到葡萄沟的景美;通过读,让学生感受到葡萄沟的人比葡萄更美,让学生的心灵感受到了人情的美,思想得以升华。不足之处:1、虽然全篇课文围绕一个问题“葡萄沟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来学习,但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问题显得有点细碎。2、在表演中,虽然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让学生感受到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但若能多让几个孩子参与表演,气氛会更热烈些。3、在第三段的学习中,学生虽然对葡萄干的制作方法不难理解,能顺利地介绍出葡萄干的制作方法,但对“阴房”及“流动的空气”还较生疏,不便于深入理解,在最后的录象中虽然观看了葡萄干的制作过程,但有可能只是初步的了解,老师应该结合课外收集的图片资料加以解释、说明。让学生对葡萄干的制作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